《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句容市宝华中学历史课题组

《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我校2003年申报的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第三批)立项课题,也是我校首次申报的镇江市级课题。该课题自立项以来,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课题组成员也克服重重困难,以高昂的斗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开展了三年多的研究工作。在这金秋十月,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在“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老师的讲解,看老师提供的教具、图片和录像,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记忆。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教师教,,学生被教;

——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

——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来的专业权威和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老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只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学生以单纯记忆知识点为根本目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其结果是:本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却变成了单项、刻板、机械和强制的知识灌输。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育出来的也只能是被动的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

历史是有关时间的学问,历史教学“繁、难、多、旧”。长期以来,各地初中历史和地理、生物一样处于“小三门”的地位上,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而教师采用的又是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把历史列为“最不愿意学的课”和“没有意思的课”。内容丰富生动,本应该极具吸引力的历史课沦落到了这个地步,原因较多,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应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新课改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必然要带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老师讲解,看老师提供的教具、图片和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记忆,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即在“做中学”,在“想中学”,还要在“议中学”。

“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听中学”、“看中学”和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既继承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精华,又吸纳国外新的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适应新课改和新时代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交流——互动”,让老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入学生,成为“平等的首席”,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乐学,让他们不但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使历史教育过程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五学”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其目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重老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师生能在课堂上“交流——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听中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一定的声响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以引起学生个体产生变化,从而获取知识。它包括教师的授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播放的音乐、录音等。“看中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已引起学生个体产生变化,从而获取知识。它可以包括教师提供的教材、板书设计、教具和录像材料等。

“听中学”和“看中学”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阻断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联系,而是对其好的方面继承并保留下来。“五学”中的“听中学”强调教师的精讲和适时的点拨,强调听力资源的巧妙和谐地运用;“看中学”强调教师优秀教具的提供和展示,优美图片和录像的提供、短小精悍的板书设计,以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新教材的提供。

“做中学”是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五学”中“做中学”的含义是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或个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它包括制作、调查、搜集、写作和表演等。“做中学”是“五学”中的重点,在“五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是“听”和“看”所提供的,同时,通过“做”必然会得出一些经验、遇到一些困惑、产生一些感悟,这就为“想中学”、“议中学”提供缘由

“想中学”是学生针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想中学”是最活跃的因素,几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说“做中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想中学”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从而使他们从主观上产生学习的乐趣,智慧得到启迪,自觉地去学习,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想中学”是“五学”中的关键。

“议中学”是“五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在深入地思考以后,在小组中讨论,在群体重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所得,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肯定成果,解答疑难,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议中学”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在做中学”的观念。无疑,“做”的优势是被动的“看”与“听”无法比拟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孔子的话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突出了“想”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说明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都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并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初中学生这一欲望尤其强烈。而让学生在“议中学”,让学生小组讨论,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一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听中学”、“看中学”和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既继承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精华,又吸收国外新的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适应新课改和新时代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的是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大面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具体为:

(一)、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构建“五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个极具实践价值和参考价值,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理念。

(二)、大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题研究通过优化“五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以及多媒体运用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首先,让教师改变传统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观念,更关注学生的“学”,研究学生的“学”,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促进教师去学习,去研究,去走近学生,把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研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四)、通过研究设计出一系列“五学”课堂教学的成功课例,以供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改中参考、模仿和体验,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同时,以历史教改为先导,推动我校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使我校各科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因为这是我校历史上第一个镇江市级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五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包括:

(1)“听中学”和“看中学”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及其可继承性,以及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2)“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各自内涵的界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3)“五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包括:(1)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企盼。(3)“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三)、研究“五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1)研究各年级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达成最优化实施方案、步骤、内容。(2)研究能突出新课标,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协作能力的方式、方法,进行归类、筛选、提取。(3)研究“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各类课中的构建。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用于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二)、案例研究法:(1)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他们体验性学习的变化分析来为课题研究服务;(2)通过典型课例的分析,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推动课题研究的发展。

(三)、调查法:以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形成科学认识。

(四)、行动研究法:采集、汇总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方案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在实验中运用研究成果,并不断完善形成新的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建立并完善了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明确责任。我们加强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按照“学习是准备,实践是探索,写作是反思”的思路,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边应用,有效地保障了课题的深入实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研究质量

课题研究在我校是首创,课题组成员有积极性但缺少经验,我们就购买一系列资料认真钻研学习。首先我们钻研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之一,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以此了解、掌握新课改的方向,提升课改的理论水平;其次,我们研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郑金洲教授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以此来掌握课题研究方法;最后,我们又钻研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系列》教材,以此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提高研究质量。

课题组坚持两周一次的集中学习,平时自学,努力钻研理论,边学习,边研究,认真填写《课题组人员学习记录卡》和《课题研究记录》,每两周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及时解决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肯定研究成果,并努力改进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循序渐进

课题组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8月)以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以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6年4月)以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每学年为一个单元,研究材料每学年装订一分册。每学年初都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学年结束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稳步推进。

定期组织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再内化加工,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课题研究效益。

(三)精心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1、肯定传统教学法的可取性,重新界定“听中学”、“看中学”的内涵。在新课改形势下,一部分教师往往把传统教学法全盘否定,这是违反哲学原理的,在行动上也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对传统教学法的否定,是否定其落后的一面,是否定其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我们需要老师讲课,让学生在“听中学”,但我们要求教师要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而学生懂的一句不讲;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去认识,去发现,而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我们需要学生在“看中学”,因为课前的预习是上课的必要准备,课中有的知识点也要落实在书本上,课后也需要对知识点进行记忆。我们反对的是过多的看书,不断地看图片和录像,我们强调教师优秀教具的提供和展示,优美图片和录像的提供,以及短小精悍的板书设计。

例如,我们上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四册)一课(该课获2003年句容市评优课二等奖),这一课就较好地运用了“听中学”和“看中学”。

首先,用歌曲渲染气氛,一咏三叹。上课前,教者播放了《松花江上》,悲壮、哀转的歌声把同学们带入了三十年代,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在课中,教师讲完由于蒋介石不抵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后,又播放《松花江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着书上的歌词跟唱起来,感受到了流浪的痛苦,体会到了那种国破家亡的凄凉,从而激发了他们痛恨日本侵略,痛恨蒋介石不抵抗,痛心国土沦丧,忧国忧民的感情。唱完后,教者话锋一转:“日本在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在继续卖国妥协,中国人民能做亡国奴吗?”“不能!”群情激奋。“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一片哗然。这是教者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高亢、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仿佛把学生们带入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课堂气氛得到最大程度的渲染,爱国的感情得到最生动的表达,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其次,教者设计了先分后总,层层推进的结构:日本扩大侵略,蒋介石不抵抗,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三条线平行展开,又相互交织,提供了简洁的板书设计:

日本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中国人民
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抗日:义勇军
一·二八事变阻挠、破坏抗战抗日:十九路军、上海人民
建立伪满洲国妥协、退让抗日:东北抗联
扩大侵略破坏抗战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这个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蚕食中国的险恶用心,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妥协投降的反动本质,感受到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坚持抗战的坚强意识,也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救亡、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任无疑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例中歌曲的渲染引起学生共鸣,就恰好地体现了“听中学”;而优美简洁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一目了然,可称为“看中学”的成功范例。当然,教师要扩大资源,提取经典,比如“听中学”可运用一些诗词进行教学。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诗词是历史的浓缩。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诗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诗词,可以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增强感染力,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相关论述见论文《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曾获国家级二等奖)。“看中学”还可以运用新图册进行教学。新图册从形式、内容和绘制质量上看,简直就是一部优美的图说历史,新图册便于直观教学,利于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新图册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记忆,提高学生成绩,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的能力(相关论述见《发挥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一文曾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三等奖)。

总之,“听中学”和“看中学”是“五学”的基础,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提炼和加工,他要求对“听”、“看”资源的拓展和精选,要恰当地运用最具代表性,最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视、听资料。否定这两者,“五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做中学”是“五学”中的重点,在“五学”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杜威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作试验,自己在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才可能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活动。”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都充分证明让学生“做一做”,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

“五学”中的“做中学”是指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或个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它包括制作、调查、搜集、写作和表演等。

(1)做一做,可以是小制作。

例如,中国远古人类中,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粗糙的旧石器,而山顶洞人使用的是磨制的新石器。新石器和旧石器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了呢?我们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亲手做一做。经过做,同学们明白了打制石器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用一块石头去敲击另一块石头,二是把石头向另一块较大的石块上撞击,三是把石块放在比较大的石头上,再用另一块较大的石头砸。我们还让学生用这些石器模仿古人劳动,进行削、砍,明白了主要利用它锋利的刃和尖。接着,又让学生把这些石器进行磨制加工,在进行削、砍,觉得好用多了,同时,种类也大大增加了。我们还让学生模仿古人制成了斧、凿、锛、镰刀、箭头。这样,学生们不仅明白了新旧石器的区别,明白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而且体验了古人的生活。这些历史知识,不要背诵就已掌握了,而且启迪了思维,丰富了情感。

(2)做一做,可以是课前资料的收集,尤其是历史活动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历史活动课是“寻找历史”,我们重点指导学生由收集古钱币来寻找历史。课前,我们通过资料让学生认识古钱币,并布置学生回家收集,一周后举办古钱币展览会。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周后,他们带来了许多古钱币,大多是清朝圆形方孔的“草钱”和清朝、民国时期的“铜板”,还有民国时的银元。这些古钱币的收集,为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3)做一做,可以是历史小作文的写作。

写作作为中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事,而被历史老师所忽视,而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历史思维的培养恰恰离不开写作。如上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后,我们布置学生根据历史材料,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体验,以《北京人的一天》为题目写一篇论文。很多同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且符合有关历史内容。在活动课“编历史小故事”中,学生们更是把简短的历史成语故事,通过想象,变得丰富多姿,人物形象鲜明,不仅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动作描写,还有环境描写。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当然,历史上的写作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文风,注重史实的习惯。如对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辩论词的写作,学生就必须围绕自己的论点,搜集历史证据;同样,写作“给日本政府的抗议书”或“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也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要言之有据。

(4)、做一做,可以是“角色扮演”。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还愿意在众人面前说出来,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和激励。因此,角色扮演方式是初中学生最好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这不仅能满足他们各自的表现欲,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如上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我们尝试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课前,我们布置了任务:由第一组合第二组编演“秦始皇即位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幕戏。老师明确了要求:1、要选好演员,演得要精彩,要像戏;2、要较好地表现出书中的知试点;3、每幕戏不超过10分钟。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围绕中心搜集材料,并编写了小剧本,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上八年级历史上册《内战烽火》一课时。我们也运用了角色扮演,也获得了成功。我们提前一周进行了布置,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以“重庆谈判”为中心,设置二幕戏:一幕地点在重庆,重点在揭示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一幕地点在延安,重点在表现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每幕戏不超过5分钟。由于任务明确,又分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就空前高涨,很快学生就编好了剧本,教师略作修改后就让学生自己分配角色演练。

黄克剑曾说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觉、自断的智慧。”事实证明,角色扮演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创性,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和氛围。

角色扮演是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最有益的尝试。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角色扮演迫使学生与他人合作,打开心灵的壁垒,因为一个人是演不成戏的,演出需要收集资料、编剧、确定角色、设计道具、排练、修改、确定等,演得好,是学生集体的智慧,这就使他们围绕着共同的目的出谋划策。

据调查了解,角色扮演使全班学生几乎都参与了。有的演出,有的设计,有的做道具,有的出主意、想办法,有的提意见帮助修改,还有的就有关问题主动向老师、父母请教。这种合作学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集体主义教育。不过,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应有可演性,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要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和兴趣。角色扮演应选择课文中可演的内容,同时应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就把可以演这一客观条件和愿意演这一客观意愿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其次,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不要编好剧本让学生排练,需要让学生自己编排,教师可以先观看,可以提出建议,否则,就失去了角色扮演意义。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要求全责备。

再次,角色扮演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调动全体学生,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因此,演员应采取轮换制。教师要把角色扮演过程中,参加人数和参与程度作为评价演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此来促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再次,教师要处理好在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着。

最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适时、适量,尽量演短剧,在5分钟左右。因为角色扮演毕竟要老师、学生付出一些心血,目前学生的课务还较重。

3、“想中学”是最革命,最活跃的,他几乎贯穿于整个课堂。“想中学”是“五学”的关键。“听中学”、“看中学”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做中学”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怎么做,遇到问题怎么解决,这都需要学生去想。

“想”的开始可以是学生针对教师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性激发出来之后,针对自己在实践、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深入地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打开,学生思考深入的程度在“五学”中起关键的作用。当然,这都需要教师的引导。

如我们上八年级历史上册《内战烽火》一课。教师在导入“重庆谈判”一幕后,教师提问:“蒋介石为什么要打电报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呢?”接着让学生上台表演第一幕戏;由学生做,启发学生想;在明确蒋介石的险恶目的以后,教师有提问:“由此可见,蒋介石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教师由提问:“中共方面接到电报会怎样呢?”让学生上台演第二幕戏。表演后,让学生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又提问:“毛泽东有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等等,这一系列的提问由浅入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给“做中学”和“议中学”搭起了一座桥梁。

4、“议中学”是“五学”的最高境界,它是学生在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在群体中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议中学”呢?

(1)“议”的准备

“议”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没有问题,“议”就不存在。而且这个问题是个人不能解决的,需要互助才能解决的,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学生生成的,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还可能有师生共同生成的。

(2)“议”的实施

经过准备,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确定下来了,下面便是实施了。怎样实施,这里有一个组织的引导的问题。教师组织引导的好,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只能是表面的形式。怎样组织和引导呢?

首先要设立讨论小组。我们课题组设置了“马蹄形”坐式,三张课桌一拼,每四~六个学生一组,每组设组长一名,由其负责本组的讨论、活动的组织安排;设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本组各成员的发言。同时,组长负责代表全组作总结发言。组长、记录员实行轮换制,使人人都是小主人。

其次,教师要维持好秩序。维持好秩序有二个方面内容:一是要维持好全班的秩序,切实保证每个小组都在讨论问题,杜绝个别小组吹牛、说笑,把讨论当儿戏的现象。二是要保证每个小组都按规则进行讨论,即每人都要发言,组长要维持好全组的讨论秩序。

再次,教师要依据学生讨论的问题,给学生已足够的时间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时间。没有时间保证的讨论,只能是走过场。

最后,教师可以参加到一个小组作为一个小组成员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3)“议”的展示

“议”之后,教师要安排各小组代表发言,多激励,多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结论赞赏,要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当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引导要得法,切实实现“交流——互动”。首先,每小组发言的机会均等。教师要耐心地听取每一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因为对该代表发言的尊重,就是对该小组全体成员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自尊心、积极性的有效保护。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议”的展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小组在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教师也只是与该小组代表单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一个小组展示成果时,要求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听取,可以借鉴他人的讨论成果,来充实自己的发言。教师还应该规定,发言内容不许雷同,观点相同的证据应有所区别。这就迫使学生认真倾听,是他们努力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师要充当好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议”的展示过程中,不是一个参观者,也不是一个传声筒,而是一个激发学生的兴趣,串联各小组发言,引发学生思考,掌握讨论方向的主持人。最好能风趣、幽默一些。

5、“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是紧密联系着的。“想”是贯穿于“做”和“议”始终的。一般来说是先做后议,如先角色扮演,然后对事的意义,人物的特点进行讨论;有时也可以先议后做,如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深化,写成历史小论文。“五学”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五学”共同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议中学
想中学
做中学
看中学

如上文提到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我们是这样构建“五学”的:学生在听老师指导,看教材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课文,通过“做”——制作石器,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石器的知识,通过尝试着作为古人用制作的石器去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割、挖、砍等,让他们体验,是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发明、制造工具的不容易和原始人类生存的艰辛。通过想——新旧石器的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对人类的生活、生存乃至社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再通过议——讨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确立“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听中学
看中学
做中学
想中学
议中学

七、研究成果:

(一)“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1、“五学”是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如何“学”,这就突出了“学生中心”,从而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改变,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2、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五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交流——互动”,他针对初中学生特点,重点引导他们在“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在交流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三年的新课改问卷调查揭示了“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根据研究计划,每学年三~四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对象为教改年级五个班级的在籍学生,共100名学生是从年级五个班中随机各抽出20名的学生组成。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有效,在答卷的时候,我们不要求学生写姓名、班级,因此,我们认为调查的结果应该是真实、有效的,并能代表整个年级。问卷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情况”,二是“学生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一步一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表现在:首先,“五学”的教学模式逐步深入人心。调查显示,七年级学生对“五学”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47%,基本满意的占53%;第二年,八年级学生对“五学”的教学方法满意的上升了19个百分点,达到66%,基本满意的占34%;第三年,九年级学生对“五学”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又上升24个百分点,达到90%。其次,以构建了一个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我的态度”一栏,填“尊重”的,由七年级的86%——八年级的94%——九年级的94%,逐年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其表现在: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调查显示,对“五学”的学习方式兴趣浓厚的由七年级的51%——八年级的78%——九年级的87%逐年上升;对研究某一问题感兴趣的由七年级的61%——八年级的89%——九年级的90%。认为自己已“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七年级的94%——八年级的94%——九年级的96%。从八年级开始,我们问卷增设了“自我感觉自己的素质”(1)提高较快( ),(2)有所提高(  ),(3)没有提高(  )选择题,调查显示:八年级学生29%认为提高较快,71%认为有所提高;九年级学有72%认为提高较快,27%认为有所提高。

(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成绩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五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成为他们愿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模式。受到欢迎,并且自觉运用“五学”进行历史学习,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成就感,在历次句容市期中、期终统测中,实验年级学生的历史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使“五学”的历史课大受欢迎。“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的状态,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和“议中学”,这一转,转出了一个主体责任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历史、亲近历史,从而掌握历史。

2、各种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三年来,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如开展和参加市级论文竞赛,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参加“知我句容、爱我句容、兴我句容”演讲比赛,开展“编辑历史小报”活动,“模拟时事报道”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三年来,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市级获奖9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校级获奖24篇。在市关工委、市局主办的“知我句容、爱我句容、兴我句容”的演讲比赛中,我校获组织奖,一生获三等奖。学生编辑的历史小报,由8份经过缩印存入课题档案。

(三)、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在2003年全市历史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课题组成员有一人获二等奖。

2、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及经验总结、问卷分析及32篇,约十二万多字。其中获奖论文9篇,发表论文5篇,交流论文15篇。在获奖论文中,国家级一等奖二篇,二等奖二篇,三等奖一篇;省级一等奖一篇,三等奖一篇;市级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发表论文中,国家级二篇,省级一篇,大市级二篇。

3、随着教科研的深入,课题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成为学校教科研的主力。三年来,课题组成员有三人被句容市教育局命名为“中青年骨干教师”,三人获得句容市级表彰,一人获“十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四)、课题研究成果已向其他学科推广

1、作为成果推广之一,我校已成功申报了镇江市立项课题《构建“五学”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五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具体运用,目前该课题正在研究之中。我们还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把“五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成我校的特色,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运用“五学”模式到其他学科,已有二篇案例获奖,一篇论文发展。孙芳老师撰写的初中数学案例《做中感悟  想中收获  议中升华》获国家级三等奖;陈平老师撰写的《〈正方形〉教学案例》获句容市二等奖;谭锦婷老师撰写的语文论文《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发表于《句容教研》2004年第10期。

历史课题研究三年来,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对于课题组成员来说是学习的三年,我们钻研了50多本专著,查阅了100多本资料;是探索的三年,从课题的申报、课题研究的措施,到课题成果的展示,都是我们探索的结果;是写作的三年,从计划、总结、研究报告、问卷分析,到课例,论文,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成。但是,当看到学生对“五学”模式的认可,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又产生无比的喜悦。可以说:教研让我们无怨无悔。

八、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一):《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魏国栋  吕达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二):《中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郑金洲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历史系列》,赵亚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四)、《人民教育》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