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途径的研究》

《中学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途径的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开设初我们小组依据厚镇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生物教学实践工作,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定了研究课题为:《中学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途径的研究》,并撰写了课题申请和研究方案。然后查阅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学习其他老师因地制宜的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并思考如何安全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实现兴趣的提高、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排除万难为课题的开展搜集素材、做好铺垫。同时也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向开展过课题研究的老师请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和老师关于课外实践活动的现状。我们小组老师通过观察我们所任教的七、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的表现、与学生交流,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向厚镇初级中学七、八年级学生以及蓝田县朱欢生物‘名师+’研修共同体的十位生物老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以及生物老师目前对课外实践活动的认识现状、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现状、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途径的现状。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基,做到有据可依。实施问卷调查时,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发的办法,然后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开展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认识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兴趣较浓厚。但是有约10%的学生对待课外实践活动的态度不积极,通过事后的访谈了解到不愿意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原因一是觉得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耽搁时间;二是因为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喜欢嘈杂的环境。

2.初中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通过十位生物老师的调查,初中学生每学期开展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较少,每学期一两次,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展过活动。原因是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思考陈旧,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觉得实践活动对成绩的提高微乎其微,且费时费力。同时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也使得老师开始实践活动畏首畏尾。

3.学生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具备简单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尤其涉及到动手动脑的,学生基本都需要有老师的协助。同时对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践报告的撰写,学生基本都不能独立完成。说明学生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相对薄弱,有待于提高。4.学校开展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途径的现状

通过老师的问卷和访谈,发现很多学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单一,开发形式少,基本以环境调查、植物观察为主。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安排或者指引完成实践活动,缺乏操作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学生的原因:这里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由于环境所限,思想比较落后,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其次,农村孩子普遍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学习方法陈旧,且各科课外实践较少,使得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认识不足,能力不强。

2.家庭的原因:我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且留守儿童比较多,家长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而爷爷奶奶对学生学习方面也不重视,导致了许多学生接触新事物较少,社会实践参与不足。

3.教师及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领导未能正确认识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对老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后勤保障、设备保障、资金保障不到位。部分生物自身观念陈旧,不清楚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且受应试教育、副科思想影响较重,未承担起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有部分生物教师懒惰、不作为,不愿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觉得劳心费神,耗时太多。

根据研究方案和学生环保知识的现状,我制定了第二阶段的实施对策和方案如下:

1.革新理念、注重自身发展: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小组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重要性认识,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充分认识到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上学查阅资料、在线培训、线下请教等各种方式来拓宽自身知识面,完善自身关于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解,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活动指导能力,了解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不同途径,更新教育理念,了解传统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契合点和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与学校领导沟通,转变领导观念,加强领导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

2.扎实备课、完善实践方案:

首先科学分析学情,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思维特征、能力水准,以此活动设计的依据。其次应以新课标为指导原则,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会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了解教材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点,优化教学设计和目标,撰写实践活动方案,考虑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合领导,做好实践活动的安全、后勤、设备等保障。

3.有序组织、丰富实践途径:

(1)贴近生活,家庭是课外实践第一场所

生物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让学生走出课堂,结合所学知识,聚焦生活现象,改善生活质量便是最能体现生物学价值的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后,为学生分发适合栽培植物的营养液体,让学生购买适合室内养殖的绿萝幼苗,取一个玻璃瓶,把配好的营养液倒入瓶中,用适当的方法将幼苗固定在瓶内,使幼苗的根浸入营养液,在体验无土栽培技术的同时,也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在学习了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可让学生回家制作“七天健康食谱”,结合常见食品营养表分析食谱是否符合合理营养的要求。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健康的饮食习惯,并和亲友讨论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注重饮食习惯的养成和食品安全的排除。在学习了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后,可让学生给亲友宣传呼吸道的作用、肺的功能,并制作禁烟、倡导有氧运动等宣传标语,培养健康生活的习惯,注重坚持锻炼的益处。

(2)亲近自然,田野是课外实践第二场所

初中生物主要围绕常见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展开,想要近距离接触动植物,就需走出教室、走进田野。而且课本上诸多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可以在田野开展。如: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后,可让学生利用周末,在家人的陪同下,去附近的农田、公园、森林等地,借助望远镜、放大镜、照相机等辅助工具调查该地生物种类,调查结束后试着对所观察到的动植物分别进行分类,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在实践的同时,自主归纳分类方法,紧密联系课外实践和课本知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可让学生几人为一小组,在大人的陪同下去附近的森林完成课外实践“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并提醒学生分早、中、晚多采集几组数据,增加实践活动的准确性。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更直观的得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也可布置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围绕附近淡水区域是否垃圾遍布、周围村民使用农药杀虫等情况,让学生感受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遭到破坏,思考应如何扭转当下状况。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后,可让学生组队并在大人的陪同下,去附近的山区或森林实地寻找常见的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并结合手机等辅助工具,查找对应名称,为植物挂名牌。学生通过查找、挂牌,有利于学生掌握对应植物的特征,开拓学生视野。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后,除了让学生在实验室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另可布置“帮父母菜园种菜”的实践活动,没有菜园的同学可采用在花盆种植,也可布置“发豆芽”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种植、萌发、生长的过程,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体验成功的喜悦。

(3)关注热点,街道是课外实践第三场所

关注社会,心系祖国也是塑造青少年爱国情操的重要举措。针对生物学科,也可让学生结合当下热点话题,为街道百姓宣讲常见生物现象及改进措施。如学习了第四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后,结合当下热点话题“节能环保”,让学生走上街头开展节能环保宣传讲座,并制作节能环保手抄报,内容围绕节约用电、环保出行、、减少白色垃圾、、垃圾分类、、吸烟的危害等,通过分发手抄报,让更多人了解节能环保举措,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如针对当下的疫情、雾霾天气等,给学生讲解戴口罩的注意事项和必要性,提醒学生如何保护自我,并给学生每人多准备三个全新口罩,让学生在上下学途中,碰到未佩戴口罩百姓,上前分发口罩,在保护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国家,为国家抗疫工作尽绵薄之力。

(4)用心感悟,基地是课外实践第四场所

现在的中学生求知欲强,大部分学生喜爱读书。可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动植物、微生物、环境污染与防治、新能源、自然资源、国情与国貌等有关的书籍,在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眼界的同时,将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有关生物方面的内容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更直观的了解生物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使命。也可带领学生去校外动植物养殖繁殖基地、濒危动物繁衍基地等,让学生见识当地没有的动植物、了解生物生存现状、认识与生物有关的职业,进一步培养学生情操。如我校附近有鸿鹤谷热带植物种植基地,里面所有的植物也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更加懂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改变现状、提升实践热情:

还可通过生物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生生物的兴趣。并宣传表扬生物竞赛获奖者、生物课外实践活动表现优异者,提升学生实践热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