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凤阳县第三中学    中学综合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而在其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代带来的新特点,使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响应时代的呼唤,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了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科协每年都会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至今已举办了30届,省、市、县也会举办类似的大赛,内容主要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等。因此,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有效地开展、指导中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促进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研究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展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已有10年的历史,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科学实践活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科技辅导员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也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我校2014年还被评为滁州市科普示范学校。在这10年中,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少数科技辅导员和学生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做到全员参与,也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更没有形成实用的系统化的校本课程。

3、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向深层次发展。

二、研究目标

秉承“培养兴趣、求实探索;开拓视野、实践创新”的初中生科技实践活动发展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如下课题探究的目标:

1、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实践活动的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成就感,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2、把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发挥科技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发挥本土本校优势,开辟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不断总结科技实践活动经验,提炼活动收获,开发出特色课程资源,形成校本教材在全县乃至全市推广。

3、课题研究与研究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探索课改的新途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内涵。我们通过开展科技活动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凤阳县第三中学学生,理科和综合实践教师

2、研究内容:

主要针对初中理化学科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校本研修,综合实践等方面展开。

①探究健全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管理机制。

②探究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实施策略。

③探究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指导方法。

④探究开发具有科技创新特色的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

3、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重  点:探究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指导方法

难  点:探究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实施策略

创新点: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习与科技实践结合的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新体系,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训练,科学素质得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四、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涉及的综合素质教育面较广,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特点,我们尝试用理论借鉴、实践操作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研究方法:

1、理论借鉴法:了解国内外有关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作为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加强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掌握、信息动态的分析获取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借鉴和继承好的经验,避免重复研究,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寻找课题研究的新突破点,推进科技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2、调查问卷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推广,使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完善培训、总结的各个环节,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化。

4、经验总结法: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结合参与学校实际和课题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过程形成和技术的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典型,以点带面,使之达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程序

1、课题研究思路

①严格执行安徽省教科所和滁州市教研部门对课题实施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咨询,寻求帮助,接受对课题实施成果的审查和验收。

②服从以凤阳县第三中学校长徐维兵为组长的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对此课题实施的组织和管理,以保证课题实施质量的评估。

③努力开展课题的实施工作,及时与科技局和相关单位联系,虚心请教,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实施的各项具体任务。

④及时整理资料、存档,不断总结经验和实施课题的理论。

2、课题研究步骤:本次设计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为保证课题实施内容的落实,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共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

(1)宣传动员,确定实施对象,通过问卷、提问和访谈等形式,让实施对象全面了解、明确开展本课题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校内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2)撰写立项申请报告,组织开题。

(3)聘请相关专家指导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第一阶段 (2016年10月——2017年6月)

(1)强化组织与实施,完善组织机构,组成指导团队,形成课题组成员。

(2)完善活动章程和制订活动方案,为研究并形成活动组织方式与指导策略作好软件铺垫。

(3)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和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4)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实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创新,总结实施活动的策略。

第三阶段:中期总结阶段(2017年7月——2018年4月)

(1)完成第一阶段性评估总结,创新指导方法,保证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活动的开展,并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参加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和各类科技创新大赛。

(2)结合实践,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形成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2018年5月——2018年6月 )

(1)依照程序进一步完善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

(2)总结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整理写出实施活动的研究报告,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从灵活多样的角度,有效提炼、呈现研究成果。如: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科技创新论文集、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学生作品集、校本课程资源相关资料、科技实践活动现场展示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等。

六、研究成果形式

预计最终完成时间(2018年6月),经专家鉴定,将可行性做法形成成果并推广。

1、论文集

系列论文一:《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意义和目的》

系列论文二:《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实施策略》

系列论文三:《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指导方法》

2、科技大赛获奖作品集

3、学生科技创新作品集(含科技小论文论文)

4、校本课程资源相关资料

5、课题研究报告:《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研究》。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人员安排

课题组顾问:

朱成标: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滁州市名教师,滁州市学科带头人,滁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曾作为负责人申报省级课题并顺利结题。

课题组负责人:

史绵武,男,47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物理教研组长,中共党员。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安徽省首批中小学教育培训专家、滁州市名教师、滁州市学科带头人、滁州市市长奖获得者、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滁州市优秀科技辅导教师。所辅导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中,所辅导的学生作品获得全国金奖;所制作的科技辅导员科教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在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所制作的科教作品获得全国二等奖;个人拥有8件专利成果。

陈功德,男,46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滁州市第二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滁州市初中物理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滁州市初中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凤阳县首届骨干教师,凤阳县首届“双星”教师,凤阳县教学能手,曾获凤阳县优质课评比物理学科第一名,曾辅导学生参加初中物理竞赛十多人次获省、市级奖,曾多次获科技创新大赛、教具制作市级奖,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设计多次获市县级奖,曾多次应邀“送教下乡”、上示范课。

课题组成员:

周庆肆,女,46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老师,凤阳县教坛新星,凤阳县首届骨干教师,凤阳县首届“双星”教师,教学论文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市级、县级奖励,曾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初中物理竞赛获省、市级奖。

李刚,男,40岁,本科学历,中学化学一级教师,滁州市教坛新星,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申报的市级课题“凤阳县初中化学教师现状分析和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2011年11月结题。

高天红,女,41岁,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班主任。在2005年滁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所辅导的学生作品获得市优秀项目奖。

熊娜,女,33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美术二级教师,滁州市骨干教师,论文多次在市县级获奖,辅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市县获奖。主持市级课题“创新农村美术教学研究”(小学)并顺利结题。

沈谷艳,女,45岁,中学美术一级教师。

席正昌,男,36岁,中学化学一级教师。

李炳加,男,40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卢金美,女,36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赵友,男,34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梁华兵,男,39岁,本科学历,中学物理二级教师。

(二)人员分工

史绵武: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工作,负责理论指导、技能培训工作。

陈功德:负责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相关资料的整合.

高天红:负责在校开展、指导初中生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活动,并形成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方案;负责课题组开展活动时的宣传报道工作。

熊娜、沈谷艳:负责在校开展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工作,并形成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方案。

其他成员:负责在校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具体指导开展所任班级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存在的问题,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提出相关策略和措施,形成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意见,撰写并发表论文,不断总结科技实践活动经验,提炼活动收获,开发出特色的课程资源。

八、经费预算情况

本着节约为主,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的审批制度,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保证专款专用。本课题计划申请资金3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科教器具和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费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