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语文读说写三位一体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结题报告

《技工学校语文读说写三位一体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鄄城县技工学校   田维平

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守语文教学本质的前提下,本课题将尝试阐述中职语文教学的新方法——读说写三位一体多元并举,对重技能轻人文的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进行理性的考量和反思,并做出及时而又能动的应变和改革。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它的现实针对性及实施目的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⒈深化职教改革的时代要求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作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着力于市场与人才供求关系的调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提出了要求。顺应这一趋势,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日渐从基础教育的理论性、务虚性框架里分离出来,它以时效性、实用性为特色,以进入市场、投身实践为目的,与分数决定一切的传统教育观相比,它取的是“能力决定命运”的一途。技校语文教学改革,正经历着从独抒机杼的自发状态向系统而有效的自觉状态的华丽蜕变。

⒉教学自身发展所需

就教学体系建设而言,职业院校体制的健全(职高与普高的分流,中专、中技和职高的合流,中职和高职的衔接,高职本科院校的出现,成人教育的职教化倾向等)和功能的转型,要求职业教育拥有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

就教与学的互动来说,首先,学生和家长期待着职业导向的短平快式教学成效,它针对学校和教师,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力的倒逼机制。其次,大凡教师,总在主动寻求教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技校语文作为基础课,则在专业课程改革之际,力图保持与专业课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同时又坚持着自己的个性。

⒊国外职教的启示与借鉴

德、日、美等国职教发展相对成熟,“重工”而不“轻文”,通识教育在职业院校的普及,是作为“人”的基本需要而实施的。其中人文教学的常态化,与技能和实践教学形成软硬相间、张弛有度的关系。它带给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启示是:实现职教转型,或曰最大限度实现教育效益的功利化,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小觑,语文所秉持的审美和心灵“质”的坚守,和它在说与写上“用”的机变,贯穿于中职语文教学具体的过程,为职教学子提供了虽仓促却十分必要的文学和思想,以及读的基础上的说话能力和写作基本功。

(二)现实针对性和实施目的

现行技校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的偏差或弱点,如: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各自为政、学生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教学内容或沿袭普高教材一成不变,或紧盯技术和“诀窍”急功近利;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或语焉不详,或简单应付工具化倾向明显;过分崇尚技术,轻视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人文底蕴和长足发展后劲的缺失……课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力图回归中职语文教学的常态。

课题的实施,将有助于确立技校语文的教学理念(先是在大语文背景下,梳理技校语文的教学规律,把握其发展脉络,估量其内涵和外延;再是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校语文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即确立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大纲到课程设计到授受方法一以贯之的实施路线)和方法论(以读说写三位一体为基本内容,以及其他方法),并为职业学校人文学科建设,在短长效应(短中期方法与效益的把握,及长期绩效的估量)、软硬尺度(技术主导的教学氛围下的人文执守和方法应用)等方面寻找共同点。另外,课题的实施,对技校校园文化也会有所裨益。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方法和视角举隅

(一)课题研究价值

我们把技校语文教学力图在读说写各方面多管齐下、彼此互动、统为一体、立体生成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其研究价值表现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

教的方面:摸索出一条与学生的身心状态和职业目标——处于成人又成才关节点上的“技工”——相匹配的读说写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教学路径;为个人化、自发式且多色彩的中职语文教学,提供系统化的可供操作的教学范例;为教学经验的各自表述乃至自说自话的教学研究,寻求公认的理论认知,撰写可行的研究报告和教学纲要。

学的方面:在读说写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学感知和应用表达能力的;引领学生阅读先行、致力说写,以说写实践推动阅读进度、借阅读的深入提升说写水平,读说写并行不悖,立体交叉。借此,既锤炼学生的综合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满足其短中期工作和生活所需,又对其审美和艺术感悟力、思想人格、人文素质等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性教学

⒈优化教案设计,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逐渐实现职教与基教的分离,初显现代职教的本色

从二十多年前人民教育社一统天下的高中语文简约版中专(中技)教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若干职教语文班子抱团出台的“表达训练”一类试行本,到世纪之交各出版社竞相推出的“规范教材”(包括某些部委社出版的“专业语文”),以至当下职教转型之际技术课业挤压下的课改资料、校本教材,技校语文教材(读本)为教育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所驱使,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奔竞不止。教师的教案也被迫随着教材年年更新,到后来老师们干脆把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当作了教学主轴,一切教材为我所用也可为我所不用。这无疑是职校语文教学自主的一个表征,但也揭示了该课程的芜杂现状。

我们做过“同步异行”的教案尝试。“同步”,意味着尽量与指定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层次和教学顺序保持大体一致。“异行”,就是把不适合于学生接受水平和课堂讲授效果不好的内容,有选择地予以剔除或修改,以便课堂讲授内容服从于老师统筹的教学脉络;在尊重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把多种教材的精华之处综合在一起,不惜编写校本教材以求教学良效(其中,母语和人文的着力浇灌是语文课在任何处境下都不言弃的坚守;而读的基础上说、写能力的激发,也是一个必须倾力的教学追求)。

⒉从情感愉悦入手,以审美为中介和经络,在文学的面上进行立体的表达能力训练

因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技术至上的氛围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拓展,所以老师必须在语文课堂和课间,灵活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特别是要抓住他们青春萌动、亲情有感、节日家庆、联谊聚欢等情感充沛文艺思维活跃的时刻,因势利导,及时把他们引入语言文学的感性愉悦当中。也就是说,从情感愉悦入手,以可读性强的文学文本(中外文学精短名篇,少年人所适用的读物等)为依托,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享受审美的快乐。当审美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期待时,它俨然就是维系语文教学内在品质的一条经络了——如此已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文学作品、阅读文本的语言质地和艺术内涵,以及它的境界、情思、意义等);当我们在此“面”上自觉地推动读说写三者的互动(表达能力训练),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便展现出来。

这么一个点线面至于立体的进程,我们是在教学的微妙推进中,历经多年观察才确认的。虽然有些粗糙,但躬身多年的教学体验,却能保证它是切近语文本质的有理可循的教学经验。

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互补

从教材的庞杂困局整理出一条讲解线索之后,我们先是坚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纸质教材、诵读、串讲、板书、词句习得、文本和结构分析、口头和书面作业等)进入课程,它注重的是师生面对面,讲与学、问与答之间的互动,以及情与思的碰撞和释放。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网络资料、文艺时尚的距离,是为了借助声光色影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方面,PPT投影当然有其必要,而融观赏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更是我们所倚重的。比如有关作家作品介绍的百度百科网页、教材所涉文学文化知识的图片和文字、经典诗歌散文的诵读录音、某些演讲比赛和辩论会的现场影像、“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视频,还有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等。

借助具象的听赏和观赏,激发学生对“文”(课文、作品)的感知,使他们在读图时代、网络时代仍不避读文,仍以读文为本……这才是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互补的关键所在。

(三)研究方法和视角举隅

除了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行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常规研究方法之外,本课题还采用了以下方法和视角:

“三观”结合法:立足于微观的教学实践、创新尝试和绩效评估,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人才观念、市场需求等宏观背景下,进行符合中职教育目的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和论述。其中的推进与演绎、期待与反馈、整合与扩张,正是系统思维在教研中的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其相互关系的启发。技校语文教学研究“三观”皆备,最终落脚于“中观”的应用型理论和教育场域。在把握微观和宏观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研究体验,姑且不称其为“研究方法”,而只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以人文眼光打量中职语文读说写的三元并举和多象共存,再由语文转向其它人文课程,在差异里寻找类同之处。也就是说把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读说写实践建立在语言文学的本质上,同时还让它和史哲、艺术的教学,和品德、人格的养成,和思想修为、精神成长等有机地联结起来。在语文为主轴乃至为触媒的教学情势下,促成学生人文素质的逐步提高,并使之与技能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便是我们的“多元共生”之法的初衷。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读说写教学实践表述,三者的比例关系与相应教学效益估量,以及母语背景下读说写三合一模式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倾力于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与中职学生相适应的读说写方式。读,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在中职阶段,应区别于普高的分数指向阅读、高职的欣赏维度阅读而独辟蹊径。说,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尽早掌握的“武器”,作为读的最广泛的应用形式,实践第一,与成人的过程相伴随。写,作为一种基本的表达能力,文学类和应用类写作均应各适其度,底线是不能有任何硬伤。

二是读说写三个方面的互动和共生。读是基础,说和写是应用;说和写反求助读,推动读的理性安排和有序进展;说的灵动和机变有助于写的拓展,写的艺巧和适度,保证说的精彩与恰当。推动读说写三者之间的互动,首先要促成三者各自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和共振,使得    三者各自以最佳状态出现并作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立体过程,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读说写三位一体。即在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确切保证的基础上,促成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而由读说写的良性互动,跨入三者混然一体的自如境界。这正是老师所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也是学生的情思、审美、知识、能力等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功样态。

四是立足于成熟读说写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母语语言文学给养之下的专业适应、角色变换、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以及顺应规律的前瞻视野和突破常态的思考与行动能力。

(二)读说写教学实践表述

“善读、能说、会写”,是立足于目的层面,对教学实践的一种通俗表述,也是老师摸索多年总结出的中职语文学习“六字方针”。

善读,高效的择善而读。

要选择恰当的教材和读物。选择承续初中基础的,与普高难度一致但密度较小的适用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外阅读方面,经典古诗文、现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品、高中教材乃首选读物,《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一类审美和励志的杂志,同龄人作文选(如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网络美文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要把握好读物的层次。应尽量选择那些稍在学生现行阅读水平之上,尚能理解并留有期待空间的文学作品,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为明显的提升。

精读(经典读解、文本细读)为主,辅之以泛读。精读须字斟句酌,针对文字词句、结构脉络和情怀美学,并适度考量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义,更须在文学情境下,有序地安排、逐步地推进。泛读是量的积累,是知识面的铺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类和篇章,使得阅读有选择、方法有分别。

意味阅读。审美的方式(以提高文学欣赏水平为指针)和启智的方式(以培育思想和锤炼认知为目的),两相兼顾内在互动。其中的妙处尽在课授言词、临场发挥,以及师生的交流和神会之间。另外,阅读中的写作模仿,模仿过后的痕迹脱化,都和细致揣摩的审美意味紧密勾连。

能说,恰当的能动言说。

强调现代职教——技术语境下学生的语言应对和业务沟通能力,不求巧舌如簧,但必须表达到位、沟通有效、言行适度、体面自尊。相关教学包括基本口语、日常和工作谈话(交谈、讨论、面试应答、临场发挥等)、公开说话(诵读、演讲、辩论、发言等)等的训练。

会写,简约的会心摹写。

力求文学体裁的一般性写作水平达标,其底线是无论主题、情思、结构和语言都必须“过关”;而针对性的应用写作,也能够简洁完整、准确规范。书写效果方面,篇章布局合理、字型结构得体、繁简假借等严守规范,又不失各自的书写个性。

以上读说写三者的各自地位和彼此关联,我们简单地把它归置为“读本—说用—写继”。即以读为本、由说而用、因写成继,如此下来,读说写三相交驰外呈一体,联袂激发阅读的乐趣、话语的感性和创写的韵致,为职校语文、人文学科和校园文化,准备了充足的食粮。

(三)三者比例关系在教学中的把握,以及相应教学效益估量

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把读、说、写三项在语文教学(包括课内和课外)中所占的时间份额,控制在以下范围:读≥50%;说≈30%;写≤20%。

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多少带些恶补的意思,以便为面临成人和就业压力的中职学生,开辟最后一个补缺补差的在校阅读地带;适中的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说话,从被动的应对发展到主动的交流,为他们在不远的将来与社会的对接作必要的准备;少量的写,各种文体都尝试一下,但均不能沉湎太久,举一反三才是不失其绩效的对策。

综合学生的母语语文期待、社会—职业身份自我意识、创造性的焕发与保持、临场应变能力与自由发挥潜力等,估量读说写三者互动之后的教学效益:三者相加,大于其和,甚至呈倍数增长。

原因在于:一,读说写内在于语言文学的互动和合奏,激发了学生在读说写各层面的主动性,在言语感悟、思维的连续和贯通、联想和想象、表达的能动性和个性化、自我纠偏和及时反馈等方面,有着茅塞顿开、灵光骤现一样的效果——这是中职学生所经历的文学与人生的首度“开窍”!二,读说写多方同步感性介入,在教学理性的背景下,不仅在读说写三者之间,更在三者与文学作品阅读文本之间,都产生一种互相作用的效果(彼此互动、竞相照耀,又内在协调),它无疑是对语文教学效应的放大和提升。

还有一个更可观的效益:经过此短中期语文的训练和习得,学生与语文课的隔膜和对语文课的无助感都会逐渐消解,对于母语语言文学的亲和与自信就会水到渠成。某种程度上,这是职业教育顺应市场需求又不舍学科要求,在语文教学方面颇具有效性的成果。

(四)母语背景下读说写三合一模式,以及中职语文与其它人文学科关系初探(与校园文化相伴随)

技校语文,以文学作品和阅读文本为核心,在读说写的交互作用下,呈现出圆熟自如生生不息的态势。它与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教学相辉映,打造了一个充满磁性和感召力的场域。需要说明的是,该人文效应的发生和扩张,始终和校园文化建设相伴随。

母语不仅作为上述所有学科的背景,母语更是语文学科的直接渊源,作为语言文学最本色的质地,蕴藏着最为内在的力量。母语给予我们兴味无穷的词象感悟、心领神会的文化认同和神秘宴乐般的语言—艺术享受,为教育教学打上了一重命定的色彩——那便是中国化的人文教育之于莘莘学子心志的多向培育,是蕴藉自足的人文之于技术主导的中职教育价值的多重呵护。

四、若干研究观点,相关质疑示例

(一)若干研究观点

现把从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想到的几个观点呈现如下:

善读、能说和会写,是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近期目的,它与中长期职业教育目标相匹配,是人文和技术、教育和市场结合的产物,也是老师应该致力的基本教学追求。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校语文教学,因为时间短促空间狭窄,“鱼”(即灌输语文知识,辅之以理解和表达上的基本训练)和“渔”(即培养对语文的整体感知,传授语文学习方法,激活对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难以两全。此时,不是舍“鱼”取“渔”,而是重“渔”兼“鱼”,也就是说在感性的课堂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整体感知,先把学习语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再在方法的主导下,增加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表达能力,最终令美学感悟和人文情致慢慢充溢学生的心灵。

强调知识的柔性应用,读说写综合发展,心灵成长和语文学习同步。即摸索出一条以能力为立足点、以素质为本位,人文统摄之下富于发展前景的技校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教学设计的创新,是中职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如:教学理论为纲,教材和资料为目,读为经、说写为纬,纲举目张兼而经纬交叉的教学设计;还有近期(语文在教的本学年度)效果、中期(学生在校期间)效益和远期(独自走上社会的前几年)效应三者兼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论。

读说写三方面协同发展,应做好其与不同专业的对接工作。在总体一致的框架下,读说写各自的内容、进度、教法等,也应因科(学生所在的专业)制宜各有侧重。班主任和实习教师,是实施对接的中介,也是推动研究进程促成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二)相关质疑示例——关于技校语文教材

近年来技校语文教材迭出,却难觅代表性版本,主要是因为技校教学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难以规范,也不排斥“近亲繁殖”、树门户立壁垒的可能。尤其是少数打着“情境化语文”“表达技能实训”旗帜的教材,它所设定的“情境”或因与文艺和心灵无关,只能称之为单调的场景,它所从事的“实训”或因脱离了言语质感和写作冲动而沦为强说强写式的练习。更有个别版本尽是些格式化机械性的句法段法训练。它把人文为内质的语文表达能力训练,搞成了纯粹的技术性操作,不仅脱离了文化基础,还因缺乏恰当的表达语境和基本的亲和力,使得师生深陷枯燥和乏力的境地。鉴此,我们呼吁无论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化设计等怎样定向了中职教学的路数,在语文课方面,富于启发性的阅读文本和经典作品,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和课授起点——“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古训,对当下的语文和人文教学,越来越显出其规训作用。

五、课题展望

职校语文延及职校人文,与校园文化生态息息相关。而读说写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因其母语的先天使命,因其审美、情思和理想相互呼应的独到优势,已经成为职校教育软实力的一个缩影。职校语文立,技术主导的职教才可能受到其潜力和底蕴的涵养;职校语文废,学生的精神成人和全面成才定会错过黄金时期。

职校人才培养目的固然无法改变,但在职校着力打造“技术的人”的现实当口,语文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把美与雅、情与思、爱与梦带入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生命历程,我们不惧技术的诱惑,更倾心于培养精技在身的“文化的人”和“社会的人”,使他们自立于社会担当起历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曹长德等.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理念与路径[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探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6]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7]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8]余文森,洪明.校本研究九大要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9]余飞,张松斌,赵丽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0]张仲良.论听读说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技工学校语文读说写三位一体教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鄄城县技工学校   田维平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语文能力。学好语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而且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好语文,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奠定基础,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校毕业生以能力强、品德优、作风好、综合素质高赢得省内外几十家大中型企业的认可,使我校历届毕业生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

笔者根据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自2016年1月开展《技工学校语文读说写三位一体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作初步的分析,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出个人初步的看法。

一、技校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学”的现状

(1)基础差,底子薄。近年来,技校生来源素质较差,大部分是落榜生、分流生,是“学习的弱势群体”,基础差是他们的共性。根据学校对目前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差;错别字多,不会写请假条和求职信等现象在学生中很普遍。

(2)重专业、轻文化。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思想,“上技校读书,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语文只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学好与否无关紧要,只要学好了专业课,掌握了专业技能就可以”。学生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抑制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更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

2.教师“教”的现状

(1)信心不足,热情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文化课教学,没有升学压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就可以,语文学不学无关紧要。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学计划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存在着随意性比较大的不良现象。

(2)教法陈旧,缺乏创新。教学中,教师因循守旧,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滞后、教法陈旧、“满堂灌”“填鸭式”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教学无特色,效果不理想。

二、对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1、明确语文教学在技校整体教学中的地位。    (1)语文是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技工学校中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技校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而且也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课程知识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性的作业,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     (2)语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听、说、读、写,而这恰恰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你的生活就会少了许多色彩。    (3)语文与就业息息相关。任何一家现代正规企业,都要求员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公司的形象、公司的发展及公司倡导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水平高低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然就影响你能否正常就业了。      2、语文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学生的底子薄、基础差是事实,但一味地埋怨产生不了任何效果。因此,我们不能按重点高中班的标准来要求技工学校学生,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严,期望值不能太高。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技工学校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技工学校学生差的是什么?是基础。那我们就从基础入手。我们不把他们看成高级技校的学生,而把他当作初中生来教。技工学校学生学语文缺的是什么?是兴趣,那我们就从提高他们兴趣入手。此外,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激励其学习。     三、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可适当进行课程开发      技工学校语文课程如何开发,没有经验可借鉴。笔者以为,实施语文课程开发,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在《大纲》的框架内进行。《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语文教学实践、社会需求及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制定的,是纲领性文件。技工学校语文课程开发不能脱离这个纲,否则就可能走入误区、盲区。     2、学校要创造课程开发的条件。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明确课程开发的责任、权利、利益。学校需要从现实出发研究课程开发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吸引社会资源,注重教师对课程的引导和领导。     3、根据学生和市场需求实施课程开发。学生和市场的需求是课程开发的土壤和源泉。学生的教育需求是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市场需求是技工学校语文教育的方向和终级目的。学校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实施语文课程开发,将语文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专业,在专业和技能学习中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这一点,笔者在教《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深有体会。叶老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将传统工艺品景泰蓝复杂的制作过程介绍得简单明了。      四、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承“仁立人,倾注期待,真情交融,针对的是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以情为纽带,关注情商,应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功的教育理念。对技校生来说,学习语文可以帮助确立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教师,怎样看待他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就会感情用事。过分的“爱憎分明”就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要求技校生,更不能贬低他们的资质。教师应该在了解和理解技校生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予以激励和引导,树立“力求人人成功”的观念,务使“个个成功”的希望教育理念。坚信所有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尊重他们,以热情乐观的生活理念辐射他们,帮助他摒弃被遗忘的心态重拾自己也能受尊重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那些难度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单一性较强的问题自然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课堂上的一次次成功,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挖掘自我潜能,激发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承“仁立人,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要求继承孔子的“仁”学精髓,仁义治学,立人品格。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使命,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鼓励人的自立发展为旨趣,在“爱的前提下,既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深入地挖掘语文中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得精神收益人生教益,引导他们对各种生活现象、人生问题进行审美批判与人文思考,从中学会关怀,学会感恩,学会批判与创新,增强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以达到健全人格的境界。

2、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体现了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此,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比如,马路旁边的广告牌,MP3的说明文……到处都可以让学生学到语文,语文教师应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领域,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3、技能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性原则

技校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职业定位是技校教育生存的基础,体现职业性也算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故此,技校语文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渗透职业教育的实际精神。针对不同的专业,有所选择教学内容。技能性、针对性、实践性是新时期下职业语文应关注的热点。

五、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重在“有趣”,贵在“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包括口语交际,阅读欣赏及写作能力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课上得有趣,又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或搜集信息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以“趣”为形式,以“符号操作为实际内容,做到“趣”是为了“实”,“实”中见“活。比如,我在上每一节课时,习惯花2分钟讲一个笑话或典故以吸引学生。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事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这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一点)。搜集资料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时事、热点、笑话、影评,也可以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形式也可多样。老师重在抛砖引玉,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推上讲台,大胆地“说”,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比口干舌燥教他们如何分段,概括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我总以为改进教学活动,无论是把活动带进课堂,或以角色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乐学,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拉近了学习与学生的距离,这就离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一一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也就不远了。

(2)构建新型课堂,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联系社会,重在“有用”。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进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实现心灵体验的最大可能。教学时应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巧妙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机会。比如上应用文单元的“申请书”。我摒弃了常规的先讲写作格式,举例的传统模式,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先让一个平时表现特别差的学生写“关于撤销处分的申请”,接着在对照改错,再得出结论,最后才轮到教师提点写作格式及布置作业,结果学生的反响很好,这篇应用文也就容易被吸收了。总之,要构建新型课堂,就要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改变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教师的角色地位。在课堂上,提倡创造性的教学与学习,还可以主张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和探究,帮助他们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前提下,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创造性。选择独特的方法教学,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创设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念。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延伸到课外,突出实践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度会激发出可贵的凝聚点与兴奋点,这种情况往往会延伸到课外。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应充分抓住契机选择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向信息世界比如上说明文,有计划的、存在的,有引导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客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专业社会活动,以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开展生活中的语文活动,重视学生群体自学的形式,鼓励同学们搜集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载录、仿写、甚至背诵都可。课堂上用心学语文,生活中留心学语文,这样做既加强了课堂内外的沟通,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热情,一举两得。Ⅸ我从游戏中走近语文》、《我从聊天中学到了语文》、《一场特殊的考试》、《我是一棵梧桐树》等优秀的学生习作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突出实践教学,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步骤及课后作业。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促进人人有发展的空间”是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考虑的事情,技校语文老师更应如此,把课上得“有用,有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注入期待,教材与学生之间,用活动引发共鸣,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合作,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潜力、聪明才智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是一位有良心的教师应尽的责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当然,课堂是变化多端的,教无定法,决定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很多。但只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广留时空的余地,用教师的“主动”带出学生的“五动”,即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和动手,课堂效率就会不断提高,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目标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技工学校语文读说写三位一体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鄄城县技工学校    田维平

鄄城县技工学校建于1987年,建校以来,先后共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车工、钳工、焊工、电工、商品经营、工民建、微机、林果加工、酿造、电子技术、机电排灌、数控技术、财会、服装制作、钳焊、烹饪、化工、饲料加工等20多个专业,培养了3000多名中专学历毕业生。从2000年开始培训企业职工,每年培训企业职工500余人;同时每年为社会培养计算机、钳工、焊工、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从2008年起,为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始对全县农民工、失业人员、创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短期培训,每年举办8—10期,约40多个班次,年均培训4000人次左右。十多年来,先后共培训了4万余人次各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针对我校学生的语文能力,满足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适时调整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的实践教学。

一、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第一,因教学对象及专业的不同而施教。要使技校语文教学真正的鲜活、实用、“有血有肉”起来,关键还是依靠教师“对症下药”,把握好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粘和点,在课文教学内容得到基本落实后,补充大量适用、实用的最新专业性教学资料,以语文技能的训练为枢纽,辐射至专业知识技能,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让学生把专业内容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了《敬业与乐业》后,不妨讨论:会计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如果是计算机、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可以引发思考“时代在发展,有人说现在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计算机,你赞同吗?如果是旅游专业学生,学了《威尼斯》后,可以要求学生到当地的名胜景点采风,搜集传说、神话故事、对联等资料来写解说词。

第二、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需要,选编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和选修课.如针对旅游专业,可以开设服务语言的艺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古今民俗文化风景名胜楹联欣赏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名著导读与欣赏,朗读与朗诵,学讲故事,儿歌学唱等;针对财会专业,可以开设书法,写作指导,财经名人掌故等。开设这样的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深而在于实用。

第三、强化口语训练,为社交活动提供平台。中职院校的学生只做到心灵手巧还不够,只能算是技能型人才,社会需要的是眼光六路,耳听八方的复合型人才。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就业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尤为必要。可以在中职校开设普通话训练课程,让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可以学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场景,如模拟现场招聘会、接听电话、介绍推销商品、接待顾客等,加强倾听和说话训练。

第四、要重视应用文写作。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会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可以从学生的专业需要出发,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法  律文书写作、秘书公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等。

第五、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设计第二课堂。技校学校的社团活动一般都比较丰富多彩,我校开办有文学社、记者站、广播室等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社团,每个学年还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或朗诵比赛,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还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配合学校开展活动,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和指导学生参赛,把与语文教学相关的社团活动纳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作为语文课的第二课堂开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自强的意志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1、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10181”工程的指导思想就是能力本位。以往技校的基础课(包括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末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末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在使用“10181”教材时,始终抱着培养学生能力这一宗旨,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如:《读写分册》每个单元有4—5篇例文,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一篇例文,余下的几篇例文可放手让学生来分析,教师稍加指导;《听说分册》和《应用文分册》则可在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做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听、说、写(应用文)的能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通过传统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技术,已不能受用一辈子,这就要求建立起一种新型教育制度——“终身学习”制度。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指出:“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可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人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如:如何阅读,如何表达(含口头和书面)等。此外,也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

3、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目前学生实际情况,我设想:我们首先应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里的育人不是扳起脸来说教,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贴心教育,逐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课。其次,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放慢教学进度,必要时补缺补差,补上他们在初中阶段落下的课。

4、改变教学方法。 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改变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应用文分册》第二单元《条据》的练习中有几道改错题,我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文书中的错误。起初,学生找了半天只找出了几处明显的错误;接着,我作进一步启发——请学生结合条据的写法和写作要求继续寻找,果然第二次寻找,学生将文书中的所有错误都找出来了,并且一一加以纠正。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欢迎,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得到改观。

三、以就业为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

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目标。注重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技校语文教师更应该讲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以便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语言文字能力基础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一些想法,现总结如下。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如何做到语文教学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真真实实呢?我个人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 备课要踏实。“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教师在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因势利导、达到教学目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语文教师备课往往是在抄袭教案很少钻研教材,讲究教法很少探究学法。这中误区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也就是说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知道备课要备什么?怎么备?语文教师应该备课文、备相关资料。备教法、备学法。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抄好教案就是备好了课。而教育管理部门对优秀教案的评比也只看形式不重内容。教案设计得工整美观的往往能获得表扬。所以,这种不合理的教案评价体系助长教师花大量时间抄教案和抄“好”教案上。实质上教师被这种评价给忽悠了,却没有做到踏踏实实的备好课。我个人认为踏实备课应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实

1、 摆正教学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是备好语文课的前提。语文教师不应该成为别人思想的传声筒更不应该让学生变成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和相当于复印机的复制者。而应该成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引导者、产生思想火花的激发者、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者、解决学生疑惑的师者。教师的备课应该把握好角度。一个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把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去和课文对话,另一方面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自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2、 要做好四步是备好语文课的关键。(1)怎样带领学生钻进课文(2)怎样带领学生跳出课文(3)怎样设计好重点、难点、板书、铺垫和辅助手段(4)怎样编写好教学预案。

3、 构建好学法和教法是备好语文课的准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每一位的独特感知和体会。不同学生有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而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初期既要站在一位普通学生的角度直接阅读课文、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又要高于学生的思考做到:抓住课文特点、把握课文重点、找准课文难点、剖析课文疑点。所以,教师的教法应该为学生的学法服务。对课文的问题的提出不应该有语文教师做主而应该是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的教法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在原有基础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4、 畅通“三路“是备好课的基本要求。“三路”即:课文作者行文思路、学生学习思路、教师教学思路。课文行文思路的把握应在充分阅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生的学习思路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总到分、由一般到特殊等。不同学生的学习思路不尽相同。学习方法有阅读法、练习法、识记法、问题法、笔记法、分析法、运用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其个体要求。“条条道路通罗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法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可以在课堂上生成。常用的基本教法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胸有成竹。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学法采取不同的方法。需要教师详细点拨的就用讲解法,需要加以补充内容的就用讲述法;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解答的就用问答法;学生之间有争议的就用讨论法;大纲上需要掌握的就用练习法加以巩固。总之,无论学法还是教法都要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识记、运用能力服务。

(二)上课要扎实。在踏踏实实备课的基础上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扎扎实实上好一节公开课、选拔课容易。难的是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课堂是师生精神成长的土壤,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工作的责任区。教师备课再精心再勤勉,教材钻研的再透彻如果不能在课堂上体现等于无济于事。我个人认为扎实上好课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 正确处理好语文课的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扎实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不能过于强调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也不能过于强调工具性,使学生学的枯燥,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严重的甚至产生畏惧的心理。要兼顾两者,恰切的处理好其关系,切实达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目的。

2、 创设情境让让学生钻近课文并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选择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的关键。用从现实到文本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能创造情境的时机、方式让学生体会文本。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师生情感体验充分融入文本情感之中,达到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和谐统一,互为共鸣。这才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3、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精练、幽默性是扎实上好语文课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问题要具备敏捷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炼是上好语文课的基本条件也是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榜样。幽默性的语言是调节师生思想情感的润滑剂。

4、 让每位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是扎实上好语文课的目的。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位好教师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以层次感。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真正做到语文教师眼中“有教无类”。

(三)反思要真实。每上完一堂课,尤其是一堂经过深思熟虑准备的课,课后要深入反思,及时写下教后笔记。课后笔记有几个方面内容:(1)整堂回顾;(2)佳处回味;(3)败笔探究;(4)作业反馈;(5)教学案修改;(6)补救措施;(7)资料补充。教学反思要真实记录自己的反思内容。真实的教学反思是在“勤思、勤学、勤写、勤行”四勤的基础上的。长期真实的反思必能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认识,发展教学智慧,实现专业成长。

二、 效

(一) 目标明确讲求实效。从课题的发问导入,指导扫除阅读障碍,初读课文。初步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将问题分类、归纳。学生对分类好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解答。教师适时引导解答。教师再引导学生品读重要段落,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学习语言,发现问题满足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在理解重点段落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以成为自己的语言内容。并提出下一步阅读的任务,留给学生新的阅读期待,保持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二) 以“读”为主追求有效。“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语文实践形式。我们应该把“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先读题质疑,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结合读文,学习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初通大意;细读段落——先理清线索,试着再朗读,然后通过比较、品析、想象,感受文章之美,领悟语言之妙,一步一步地读出感情。读中解疑,读中悟法,读中体验,读中训练语感和积累语言。可以通过比较、想象、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通过读增强了学生语感,丰富了词汇,锻炼了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情感体验。读的实践使语文的实践性和人文性达到了统一。

(三) 以学定教突出功效。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实践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在课前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学习起点和认知难点, 制定教学预案。在课中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状态,随机调整,促成课堂生成;课后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情况,"施学",即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艘正要起航的"轮船"的话,那么,我可以是否这样说,"先学后教"就是这艘轮船的"马达动力"(因为如果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能力,养成了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也就成了自主行为了),"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这位"舵手在把舵","以学论教"就成了"定向仪器"了。

综上所述,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