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及反思》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及反思

单冬旺

新课程研究·上旬订阅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生观创造教育创新教育

单冬旺

[摘 要]创新教育是近来教育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如何把握创新教育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对创新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真正理解创新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把创新教育真正贯彻到教育活动之中,从教材改革、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及学生教育入手,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经受得住知识经济考验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 教师观 学生观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也做了新的要求,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新大纲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并在最后附了有关中外历史的研究性课题,作为在教学实际中开展历史研究活动时的选题参考,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注重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表明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在主观题的设计上,注重研究性、开放性试题,其特征是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无论如何解答,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规律性。评卷标准也对标准答案作了较大的松动,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可以得高分、得满分。目的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和创新思想观念的产物,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习”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习”,强化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高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依据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呢?

1.选题以教材为依托。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选题是首要的,但又往往是学生无从入手的。新教材的“学思之窗”、“学习延伸”、“争鸣”尤其是“探究活动课”则为研究的选题提供了参考。譬如,《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延伸一: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探究活动课二: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科方面培植课题。《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节课介绍了秦朝政治制度的设置情况,以后的第三、第四课则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翻阅有关资料,研究从汉到明清时期机构的设置情况;该设置的目的何在;造成怎么样的后果。教学的效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主阅读找出课本中从中央到地方,从秦朝到明清时期官制的演变情况,并能简单说出其中的目的和后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部分学生还能模仿课文图表列出表格加以说明。笔者觉得这样做绝不是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不但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了新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完善了知识结构和体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这难道不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吗?

2.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教师可以把时政大事与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去年“3·14” 西藏发生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有历史教师马上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新疆恐怖主义问题。学生们分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报告,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恐怖组织及恐怖活动的特点、恐怖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来研究说明,有些结论虽然还嫌幼稚,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火花活跃。其它如台湾问题、金融危机问题、经济全球化等等,都可以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堆无用的古纸,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3.要贴近平时生活。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可以选择非常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题。比如,可以搞一个名为“我们身边的历史”的社会调查,可供选择的课题其实是很多的,如“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家(村)带来的变化”等等。这类题材可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历史,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可以研究的课题。正所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带着研究的目光,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推动和促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4.针对地区特色,选取新颖课题。新教材是在全国发行的通用教材(尽管现在只在部分地区试行),对个别地区的特色未能面面俱到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开展研究时不能只局限与书本,必须结合地区的特色,注重社会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启发学生选择一些有意义,也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的课题。如可以从南通的实际出发,设计或提出一些课题。大家都知道南通人张謇曾是中国近代实业家,但很多同学不了解张謇的实业救国对近代南通发展的贡献。为此,我们设计了课题:张謇实业救国与南通的近代化。学生们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参观张謇故居等一些相关景点,在反复分析、归纳、思考论证的基础上,写成了小论文,论据充分,论点鲜明地论证了张謇通过创办实业、兴办教育、改善交通等举措,推动了南通近代化发展。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能力,拓宽了视野,与此同时还点燃了爱国爱乡之情。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反思

1.理念上要防止两种倾向。

(1)复杂化倾向。一是课题选择过分学术化、专家化,缺乏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相适应的研究课题,会导致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二是探究方法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不切实际地以成人专家型的价值定位提出过高的精度,会使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研究性学习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将被中断。要改变这一现实,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

(2)功利主义倾向。一是领导应付,认为可有可无,只有上级检查考核时做做样子、摆摆花架子就行。二是现行教育的评价体系,导致学校教学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许多学生为应试而陷于“题海战术”不能自拔;三是学生的精力很有限,受长期授受式学习模式的影响,以及考试压力,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很有限。四是家长和许多老师误解,认为研究性学习搞多了,是不务正业。其实研究性学习表面看与高考关系不大,但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可见,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里要广泛推行,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2.过程上要克服三个问题。

(1)选取课题盲目性。有些学生选题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往往选择一些看似资料随手可得,结论十分现成的问题,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内汽车行业的前景》,其实这种课题即使是经济学家都要大费周章,无法说得清楚,一个中学生又从何处下手呢?一般来讲,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首先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注意其是否有可行性,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可操作,同时还要注意大小和难易适度。总之,要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求得最有效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2)研究成果拼凑性。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往往简单地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把现存的别人的东西剪下来,七拼八凑,成为一篇文章,充当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实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根本就未认真思考过、研究过。这种研究性学习,不仅无法实现提倡这种学习方式的初衷,反而会造成学风的沦丧,其害大矣。所以,教师平时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模拟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研究课题所提出的问题,强调结论的科学与创新,所以重在参与、过程和体验。同时在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一定要突出过程性评价,应主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责任感、主动团结协作精神、查阅资料的数量,以及个人承担任务的记录情况、活动中学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情况等等来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抄袭的学生应该批评教育,规范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3)结题形式单一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并且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研讨。现在,我们发现多数的结题形式都是小论文展示。单一的论文交流使学生们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根本没有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这种单调的结题就会将本应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带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因而,一定要注意交流研讨的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是口语答辩、出墙报、编刊物,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思考,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当然,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尚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修正与提高,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历史教学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和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教学的危机,使之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一道亮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J].教师之友,2002,(3).

[2]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1,(1).

[3]刘去波.略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新课程研究,2008,(9)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