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第四中学

课题编号:DCF13011—019Z

课题主持人:冯桂兴 赵世美

课题组成员:于宝娥 修慧善 刘全涛 王磊 朱忠虎

报告执笔人:冯桂兴 赵世美

【序言】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是莱阳市第四中学冯桂兴和赵世美老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经过课题组和学校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达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此报告即课题研究的总结。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道德既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这好比种树,德是根,才能有花和果,没有根的滋养,不可能有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德育是培养学生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现实是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待提高,诸如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理想目标教育的弱化,学生群体对流行文化、庸俗文化的追随以及贪图享受、武断粗鲁、厌学轻慢、心理脆弱等不良现象的涌现,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同学间、师生间,甚至亲子间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学校德育肩负起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特别是缺乏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了相对意义上的德育资源匮乏,而与德育资源匮乏同时存在的是德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德育效益,与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分不开的,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德育之根基,学生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有勃勃生机。因此,学校迫切需要从人性出发,深刻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中的德育资源,以满足德育需要,这是当今学校德育需科学实践的所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世界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也隐藏着大量的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课题选题研究的核心愿景。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这一论文中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需求理论特别是其层次理论来讲,人是有道德需要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及“自然”需要基本实现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相继出现并逐渐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实现都是与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及规范密切相关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需求提出的。

2.文化资源的无形性

文化精神和气质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意识之内的。例如孔子文化。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思想是从他的论述中,论著的解读中,以及人们不断意会言传当中把握其内核。它时刻以无形的姿态存在于孔子文化圈当中。这告诉我们,在从事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才能够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认知意识,进而深刻把握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和意义。

3.文化资源的适境性

适境性,是指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要在一定的情景或者相当的环境资源条件支撑下才会发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适应情景,也因之广泛的影响力注入新生的力量源泉。这告诉我们,开发的文化资源必须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大众的特质,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挖掘、整合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德育的方法、手段和规律,构建学校德育的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一个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德育模式,指导高中德育实践。

2.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通过研究,深入普及传统文化,加强德育研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学校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2.探究学校德育中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

3.探究学校德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课题组在认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挖掘和整合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适合学生需要的学校德育的理论体系,以此为依托,通过营造、 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以此为路径,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优化,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积极服务于我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学。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媒体材料。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文献研究法,以及时学习、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构建学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经验总结法,及时提升、发展、创新经验,并为理论研究做好经验保障。

3.行动研究法

“行动”是指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是指教科研人员对教育活动或教育科学的探索。行动研究法就是从实际出发,教师与教科研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学生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课题立项后,我们立即组织课题组老师深入进行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德育的经典著作的学习、整理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从《弟子规》、《论语》、《道德经》、《朱子家训》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基础入手,整理相关德育资源,并开展学习交流。学习过程中,每人配发专用学习笔记,将学习内容进行记录,也通过这种方式督促组员的学习。我们课题组在每个月的研讨中,每个成员都把各自学习过程中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提出来进行讨论,共同提高。此外,课题组还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进行相关主题的网络学习和交流。

通过前期集中开展的相关理论学习,有效增加了大家对当前德育形势的了解,也使得课题组成员对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进一步统一的认识。同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一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也逐渐的趋于清晰,初步构建起适合学生需要的学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二)探究学校德育中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

1.发挥课堂在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与价值不断显现的场所。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课堂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开设了《公民道德》课程,每周一节,由校长亲自讲授;为了增强德育效果,学校还将升旗活动后的每周一的第一节课,作为一堂集体德育课来开设;在学科教学中,学校规定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事物,而且还要归纳和整理学科的德育内容,提炼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和信念,进行思想教育,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在学生吸收必需的课本文化知识的同时,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世、治家、忠孝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道德践履。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我们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1)借助“国旗下的讲话”,向全校师生进行德育渗透。“国旗下的讲话”是我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的一部分,形式隆重,是一个对全体学生集中教育的平台,也是一个学校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主要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组织,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由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德育演讲。学校专门配备了四册《国旗下的讲话》,根据情况选取内容由学生进行演讲。演讲主题事先根据学校德育进程给定,由相关级部或科室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班级,班级选定演讲人,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会找到相应的老师进行指导。每一篇稿件的内容都经过具体斟酌,语言表达多次修改,力求降低高度,平等交流,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演讲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这样使演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内容生活化的目的。学生演讲之后,由政教处领导对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本周要求进行强调、深化。

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使得学校与学生有了一定的沟通,让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决策,学校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也可及时给予解释并能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大到学校决策的贯彻,小到对学生日常行为、言谈举止的指导,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师生进行直接、细致的沟通传达,实践证明其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受学校领导和师生的欢迎,尤其是生活化的德育内容,逐渐的显示出较以往“大理论”式说教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为人处事有积极的影响。

(2)通过“五自”教育序列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果。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于生活实际的德育理论很多持不认可态度,这样的德育达不到较好的效果。为了体现理论内容生活化的效果,我们尝试把德育的切入点降低到日常生活的高度,把德育理论降低到故事的高度,把行为的指导降低到建议方案的高度。这样,我们课题组提出了“自尊 自信 自律 自立 自强”——“五自”教育序列主题活动。由课题组与学校校本课程综合组联合编写了《“五自”教育读本》,旨在通过理论引导、故事启动和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并且从思想上加强对“五自”内涵的正确认识,将“五自”的每一项内容演化成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争取达到化解后的各个目标,进而帮助学生最终实现“五自”的总体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五自”教育序列活动的实施以学习读本作为开端,以班级主题活动作为行动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付诸实践,在检查督导中确认教育效果。

“五自”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使一部分同学的自我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得以提升。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将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事务更多的放手给学生,增加学生会的作用,包括学生会干部成员的竞选、章程的修改、一些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在“五自”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会组织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的发挥了出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强度,为班主任所公认。而且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品德也得到提高,在“自信、自律、自立”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3)实施“三心”教育,化解学生心中的突出问题。针对学生的个性自私张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现状,为了帮助学生化解生活、学习中对待他人态度方面的这些突出问题,我校自主确立了以“孝心、诚心、爱心”为主题的德育序列教育活动,即“三心”教育。活动初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们为全校学生赠送了《弟子规》读本,不是要求他们象小学生那样去背诵,而是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努力践行。在实施“三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要求各班级围绕主题设计各自的主题班会外,更加强调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设计,活动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修复、自我完善。学生个人呈现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有的班级专门设立了“我们的班机”家长沟通热线,同学们通过每周一次的发亲情短信或打亲情电话,使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自己增加了与父母的理性交流。再如有的班级组织给“父母洗一次脚”活动、有的班级定期组织去敬老院做义工慰问活动、有的班级每学期初都组织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活动、有的班级组织诚心签名活动、有的班级组织“老师,我有理由感谢您”活动,有的班级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活动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与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和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的互动沟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家人的责任意识,鼓励他们回家多做家务,耐心倾听父母的心声。

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时,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对良好行为品质的热切追求,感受到了将学校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由于活动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很多学生表现的非常动情,特别是在课题组老师组织或参加的多次“三心”教育主题班会中,动情之处学生或一片欢呼或哭声一片,充分体现了青年学子丰富的内心和真挚的情感。

(4)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师生的道德法制观念。

今年来,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师生的道德法制观念。例如2016年10月20日,学校邀请位任田老先生来校进行德育讲座。作为一位教育战线上的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烟台市三个师范学校的老校长,位任田老先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他以“人生三题”为主题,用自身鲜活的经历告诫广大学生:人生取向要高、人生体验要深、人生能量要强。讲座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高度认同,许多学生对老先生的讲座感触很深,表示从中获得了人生发展的新观念,并且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事的知识,决心今后好好珍惜学习机会,不断督促自己,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2017年3月15日,学校聘再次请莱阳市鹤鸣律师事务所的潘春雷主任和事务所律师来校进行法制教育讲座。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滑坡的后果,知道道德与法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法制教育,通过结果认识原因,通过认识原因来对照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情况,进而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约束,达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目的。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对法律、对犯罪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知道什么行为能够构成犯罪。通过其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切身体会到一个人是怎样由最初的道德约束不足,到后来的法制意识淡薄,最后演变为犯罪。这样利用身边的实例来使学生意识到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性,达到了道德法制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5)通过国学诵读,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经典德育资源的熏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语言积累的需要,节选了《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千家诗》、《唐诗宋词》等古典经典著作中的部分内容, 作为诵读范本,利用早自习时间,开展“一日一诵”活动。为使活动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我们每年3、4月份都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竞赛。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6)利用传统节庆日、纪念日、德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如清明节开展红色远足活动活动、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利用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道德规范养成与践行教育,争做富有理想、品格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青少年。活动使传统美德能穿透学生的心灵,取得了理想的德育效果。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3.通过学生社团,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学校自2012年10月开始,本着学生“自愿参加、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原则,在高一、高二两个级部的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我的社团我设计”主题活动,先后组建了28个学生社团,如弟子规社团、传统文化社团、书法社、剪纸社团、美术社团、关系社团、螳螂拳社团、丝雨话剧社、手工艺社团、环境教育社团等,形成社团活动校本课程近20门。大部分社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华。其中,弟子规社团独具匠心地用古代和现代的经典故事或我们身边的德育范例对《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句子加以诠释,不让经典碎片化,让经典通熟易懂,深深浸润了学生们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环境教育社团定期组织社团成员清理校、内外卫生,号召全体同学尊重爱惜所有生命,美化自然,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协作、交流、评价、反思等活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环境道德得到发展,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产生了有益的社会影响。

社团活动,学生既喜乐见闻又能广泛参与,使学生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升华了他们的品质。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通过隐性德育,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1)建设学校德育文化墙。我们围绕学校德育建设这一中心,以《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了包括励志文章、二十四孝图文、人生发展指导等相关内容,制作了精美的刊板和挂图,图文并茂,在学校教学楼、宿舍墙壁、楼道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学校每一面墙都成为德育渗透的好工具,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建设班级文化墙。把教室墙壁进行适当的设计,让同学们自己参与设计,共同感受教室的文化氛围。内容以励志为主,形式上不限,不同班级各有特色:有德育指导内容、目标墙、展示栏等等。

(3)指导各班级配合系列主题活动,定期更换班级黑板报,每次更换后学校都会打分评比。

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的设置填补了文化氛围的空白,也增加了德育的覆盖面,让学生在设计和感受中接受积极向上的德育内涵。校园内优良德育环境的营造,对广大师生的内在素质提升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育效果更好。传统德育文化资源就是这样“润物无声”地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5.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关爱、孝亲、明礼、责任感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父母的心房是学生的教室。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同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面对面”的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各召开一次,会上和会后家长和家长理事们可以与学校领导、老师、子女交流,就德育教育进行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将建议填写在《家委会意见与建议征集表》上,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出谋划策。学校也会及时的把学校的教育思路和大事向家长委员会报告,听取意见,确保了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假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具体要求,我们在假期前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的形式通知到家长,信中阐明活动目的、活动要求以及活动的检查和评价,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接受自立、自强的德育教育。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6.加强网络建设,抢占网络中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学校网站、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上开辟德育专栏,充分发挥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开放性,进一步做好德育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受到优良德育文化信息的感染和熏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7.通过“德育银行”定期对学生品行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习惯。

各班将学生分成若干“五德”自评小组。每周一上午班会时以组为单位对组内每个成员按“五德”评价细则的每一条细则进行“五德”评议。评议以“仁、义、礼、智、信”为五个基本单元,以优良差来评等级。完全做到要求的为优;大部分做到的为良;基本做到或不能做到的为差。一月后即四次评议后,以班为单位将四次五个优者推荐到学校,评为本月“五德之星”,由学校给予表彰,其余单项获优者由班上给予奖励(证书)。被推荐到学校的学生每学期凭累计分值获得道德星级,1星级即为道德明星,按星级在校牌上打上相应个数的星星(平时戴在胸前也作为一种荣誉),星级越高代表品行越好。毕业时凭“德育银行”的积累,发放德育合格证书,给予道德明星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道德星级低的学生可采取补课的方式激励其改进,争取“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进步”。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构建起了学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1.对传统德育文化进行现代转化。

我们对传统文化中 “仁义礼智信 ”的内涵进行现代转化,逐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仁爱宽厚精神,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国而忘家、克己奉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诚信思想;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贵德重义、坚守气节的崇高思想境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等内容。

2.形成了道德教育方法系统。

它包括克已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方法;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持续培养方法;环境渗透、制度规约的熏陶管理方法。

(二)初步形成了适合学生需要的德育模式

在对传统德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资源发掘-活动践行-激励评价”德育模式:

1.资源发掘

我们对高中各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德育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提炼出了各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根据教学需要,我们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开发和编写了一系列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的挖掘和开发,形成了落实德育目标的完整体系。同时,借助课堂德育渗透,进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土壤。

2.活动践行

首先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开展挖掘传统节日、纪念日教育资源活动为切入点,以人文传统教育为主线,以实践体验为途径,紧紧围绕时代教育主题和特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丰富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

其次学校教学楼、教室、宿舍墙壁、楼道、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都成为展示传统德育文化的窗口,校园的一角一落都成为了育人的载体,充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3.激励评价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协助学校逐步调整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标准,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量化分数的刻板做法,大大消除了班主任和学生的逆反心理。研制的《班级学生日常行为检查整改通知单》,更加关注问题本身的化解,关注学生在整改过程中的成长,克服了对待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的随意性和肤浅现象,一改过去分数障目,不见德育的弊端。这些做法已经在我校的政教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德育银行”星评价机制,产生了众多德育明星,在校园中树立了正能量。“奇迹”慢慢发生了,一些以往道德星级低的学生发生了转变,他们能日渐规范自己的言行,迟到、捣乱课堂、追星、迷恋网络、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日日减少,同学间、师生间、亲子间的相处日见和谐。总之,学生

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自主管理的意识得到提高,心理品质日趋完善,同时也提高了向学性。

(三)积累了大量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教育资源

1.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公民道德》、《莱阳历史人物、社会习俗和战争》、《心语驿站》、《弟子规社团课程》、《法在身边》、《礼仪学基础》、《“五自”教育》、《“三心”教育》、《关系社团活动课程》等,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们心灵深处播种传统美德的种子。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印发《日常生活小策略》,精选德育、安全、生活常识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人手一份,集中学习,内化于言行之中。

3.通过学校网站、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上的德育专栏,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校园网络道德公约”。

4.形成了包括感恩、诚信、孝亲等共20个主题的《主题班会教案集》。

(四)促进了学校文化内涵发展

1.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

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适时调整了课程结构,积累了很多难得的实践经验。

2.丰富了校园文化。

以国学为主题的文化墙裙,以古代名人名画、格言警句为主要内容的励志走廊等,时刻进入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启迪了智慧,更活化了校园生活,多种活动在校园荟萃,经典诗文在校园交流,使整个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增加了一种动感、一份底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校园生活的引力。

3.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学校浓郁的国学校园氛围,丰富的国学诵读、教育、比赛活动,营造了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涵的文化土壤,校园充满了翰墨书香,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了校园品味。

(五)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促进了学生成长

通过“五自”和“三心”系列主题教育以及其他主题活动,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孝心教育中,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的反映以及家校信息反馈表来看,家长反响很大,对学校在这方面的德育工作普遍称赞,而且认为效果极其明显。在爱心教育中,敬老院实践基地的领导和社会义工的高度评价也能够证明我校德育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子间的理性沟通,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父母加深了了解,增加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学间、老师间的关系日趋和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事务有了责任意识。同学间的摩擦少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同学懂得并能做到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了。

通过诵读经典和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六)促进了教师师德提升和专业发展

自课题确定以来,提升了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更加了解了学生、理解了学生,也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职业烦恼与倦怠的根源。推行经典诵读之后,老师们有了诵读经典的愿望。教师在诵读中,改变了自我,获取智慧,丰厚底蕴,读出了人生色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个人修身、学习、工作的正确态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很好的教学之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身教的重要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做人应当遵守的准则。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我校的全体教师,使他们的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师德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教师师德提升的同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冯桂兴校长撰写了论文《活化传统家训,铸就德育文化的不竭资源》,于宝娥老师撰写了论文《传统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现代转换》,赵世美老师撰写了论文《弘扬家道文化,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刘英华老师撰写的《给“顽劣”的孩子一个向善的台阶》一文,获莱阳市“十百千万工程”德育优秀论文一等奖。李竹文老师撰写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尝试》,贾培林老师撰写的《浅谈教师的情感投入》,管大雷老师撰写的《追求理想教育心态》等相关研究论文,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得以发表。

五、讨论与思考

通过研究实践,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由于理论储备不足,对传统文化中宏厚的德育智慧把握还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到我们课题的具体实施。

2.个别教师在实验的开始阶段由于担心影响教学质量,放得不开,影响了德育模式的实施。

3.对于“规律性”的东西还有待进一步地概括、美化、深化。

我们将增强信心,反复实践,总结和拓展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争取早日探索出一套更为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自身美德与善性的统一,真正实现人本教育。相信,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宋元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5]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吴春花.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4).

烟台莱阳市第四中学 冯桂兴 赵世美:      经本总课组审核批准,你单位申报承担的子课题项目《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获准通过立项,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全国重点子课题。并批准为“中华国学实验学校”,现批复如下:     课题名称: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19Z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组组长:冯桂兴      课题组副组长:赵世美、于宝娥     课题组研究员:修慧善、刘全涛,王磊,朱忠虎     立项时间:2016年10月20日     结题时间:2019年5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