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备受政治教师的关注,纷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和成果表述与评价五个阶段。本课题就是要研究在这五个阶段中,各种因素,如学校课程设置、教师作用、学生素质、时间保证、实施方法(选题、开题、研究、报告和评价)等,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背景分析

1、课题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广义上是指: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适合所有学生,所有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狭义上是指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所以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都是强调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不断地改进和研究,如今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也是全球教育界的热门方法。“研究性学习”,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因其在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受到国际基础教育界比较普遍的推崇和实施。亚洲国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都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板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方案中都不约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率先在上海萌芽的“研究性学习”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通知》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从那以后,许多学校纷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当然,此项研究开始一般都集中在高中,而且各校也把重点放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上。如上海市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上海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等。

在近10年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屡见不鲜。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研究性学习更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进入了学校的学分制管理体系,成为评价学校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必修的学分课程,研究性学习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还缺少实证性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二十年以来,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1994)。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本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情况的实证研究,来丰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现实意义

在近10年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有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困难,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研究性学习成为美丽的谎言。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地方,研究性学习遭遇实际的操作困难,例如,对于如何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规范,如何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如何体现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角色,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如何判别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效,如何逐步深入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但决不意味着它是一门放任自流的课程。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根据效果反馈,边探讨边实践。

2、调查研究法:制作调查问卷,由对此问卷的汇总和分析形成研究的课题。

3、文献资料法:对已有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进行分析,在借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创新。

五、实施步骤

1、在学生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教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教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选题、开题(格式)、实施、报告(格式)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学校、班级、小组联合研究。

(3)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

(4)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

2、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

3、形成研究报告。

六、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影响研究性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

(1)课题选择对学习目标的影响;(2)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目标的影响;(3)评价方式对学习目标的影响;(4)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地位和作用对学习目标的影响;(5)学校课程设置对学习目标的影响;(6)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对目标的影响;(7)学生能力差异特别是信息能力对目标的影响。

七、预期成果

1、设计调查问卷和进行师生访谈,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形成调查报告,撰写调查论文。

八、过程安排

1、准备阶段(2010.11—2010.12)

①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实施阶段(2011.1—2011.5)

①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③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3、总结阶段(2011.6—2011.7)

①收集、汇总实验材料;分析统计数据。

②撰写研究论文。

九、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宏主编:《学习方式的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笑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5、《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思考》;

6、张  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7、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8、周宗强:《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