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及终结性研究报告

莆田七中 翁炳辉 黄秀霞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传统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

灌输式、注入式的中学政治课旧教学模式目前还普遍盛行。它使中学生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削弱了未来我国科技队伍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后劲。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主体性教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基础教育课改方向正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转变。这就客观需要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  中学政治主体性教学模式也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取向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正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利益的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剧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直接走上社会的高中生即便是考上大学的学生都应注重主体活动行为(如经商或设计开发产品)的创新,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主体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市场经济对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新的目标要求。

4.专业刊物和互联网上类似课题研究或文章的缺陷。

当前,互联网上或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专业刊物上的类似课题成果或文章 ,一般研究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具体的学习方式问题,而缺乏对其共性问题即主体性教学模式问题的系统理论化的探究。故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独到性和前瞻性。

二、课题界定

“主体性教育”是指将主体性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从人本思想出发,依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它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的教育活动。

“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中学政治老师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其在政治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凸显其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个性学习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的新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培养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上。

三、理论依据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诸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下,在各种实践力量的总和中发展和形成自已的。它又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身心和个性,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统一。此观点是制定目前教育教学“三维目标”和实施主体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2.  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本体观

它是以人本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尊重和关爱学生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生观。其要求:一是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教学的本源。二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三是应把学生看作是有创造潜能的个体。教师须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观点来考察评估学生的潜质。

3.  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它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工具经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应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以上理论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四、选题的目的和价值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进入高校或走上社会的人生转折点。高中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事关教育质量、人才素质、民族的创造力和国家前途。但当前仍较盛行的传统高中政治课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故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新课改的形势要求,有其现实意义。

(一) 研究目的

1.研究新课改形势下贯彻高中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精神的理论依据,构建高中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探索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促使高中政治教师认清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自觉地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3.探索高中教师如何面向全体高中生,不同层次地调动其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益。

4.促进高中生由被动学习政治科内容转为主动学习,使之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二)研究价值

1.  理论意义

(1)揭示了当前仍较为盛行的传统灌输式的高中政治课旧教学模式的弊端,增强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说服力。高中政治课传统的教学弊端是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

(2)本课题还对实施高中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作了探究,使该模式的实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3)目前专业刊物和互联网上类似课题研究或文章存在着缺陷。它们一般研究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具体的学习方式问题,而且一般都是泛指整个中学政治课教学而言,而缺乏对其共性的载体问题即主体性教学模式问题特别是高中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问题的系统理论化的探究。但实际上高中政治主体性教学与初中的教学有所不同。本课题探究了主体性教育、高中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及贯彻它应遵循的原则,使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独到性和前瞻性。

2.  实践意义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推动高中政治教师认清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更自觉地改变旧的教学模式。(2)实施该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配合新课改,极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塑造开拓型人才。(3)该课题的研究能使高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效能。

五、研究对象

高一段1、2班,高二段1、4班,高三段4、5班,七年级1、2班,八年级1、2班,九年级5、6班。

六、研究周期

从04年5始至06年11月结题,历时2年半,分三个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04年5月­­­­­­—04年6月上旬):选择确定研究课题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与研究工作计划。

2. 具体实施阶段(04年6月中旬—06年8月):发收问卷,归纳整理问卷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和成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和论文。

3. 总结验收阶段(06年9—11月):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工作报告和研究论文,接受验收。

七、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了解中学生对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看法、建议、意见以及对传统教法的态度 。

2. 个案研究法:收集研究案例和课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完善措施,使本课题研究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3. 文献研究法:力求充分占有省内外专业刊物及互联网上相关课题研究上的信息资料、成果等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极力创新,独辟蹊径。

八、保障措施

1. 学校提供主体教学实践的环境,包括准于组织中学生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

2. 提供多媒体教学设施

3. 学校提供课题实施所需的一定经费。

4. 学校设立“市级重点课题质量审核小组”, 组织对本课题进行质量评估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主体性教育和中学政治课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育”是指将主体性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从人本思想出发,依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它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的教育活动。

“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中学政治老师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其在政治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凸显其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个性学习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的新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培养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上。

(2)探究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应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动因。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各种实践力量其中包括教育力量的总和中发展和形成自已的。” 又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本体观

一是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教学的本源。没有学生便无所谓老师、教育。老师不应岐视“差等生”。二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三是应把学生看作是有创造潜能的个体。

③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该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④“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一方较高的期望,会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赞赏和信任,都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一定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鼓励。

⑤现实动因

(1)主体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取向。当前市场竞争要求主体活动行为的创新;公民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2)抑制中学生主体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是推行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直接原因。(3)农村中学生已厌倦了不堪重负的题海应试教育和老师的满堂说教。据抽样问卷调查表明:92.6%的高中生要求课堂留给他(她)们自主学习的时空。

(3)研究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必须贯彻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中学生在“三维”目标的把握上具有较大的层次性差异。这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体分析不同素质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感态度等情况,包括复习前学生对已有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或对联系实际中的某些焦点、热点问题的了解情况。在此基后依学生的层次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水平层次各异的学生分类推进,整体提高。

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特别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讨论、质疑甚至辩论。决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垄断式”的授课,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要善于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对课堂实行民主化管理。

3.引导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疑,谆谆善诱,创设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氛围和情景,是适应中生学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的思维特征的具体要求,也是主体性教学模式应用成功的必要条件。设疑―引思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

这指的是中学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政治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学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决不能囿于课堂内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去实现。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课堂上所掌握的“双基”,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展开社会调查或进行课题研究。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任何身心健康的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政治老师也要尽力激励学生,这是“成功教育”思想理论的要求体现,也是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原理的具体运用。

6、趣味性原则

政治课程如《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中的许多内容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因而政治教师教学中要注重趣味性原则的贯彻,是学生学好本学科的动力之一。为此,我们更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授课的“磁性”,以满足当今中学生的求新、好奇、求异的心理渴求和符合其理性多于感性的思维特征。

十、 课题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的研究,通过查寻资料,我们进一步扩大了知识面,了解到当前本论题研究最前沿的信息;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也了解到本校中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对老师目前教学模式的评价,有利于我们今后改善教学工作,符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求,极大促进本人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经过整个研究过程,我们进一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整个步骤和环节,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利于今后更好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发展。

十一、碰到的困扰和今后设想

在实施中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和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与城区中学在实施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农村中学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低下。这样的生源素质状况,使学生往往启而不发。同时,农村中学教学设施落后,学校“自我造血”功能差。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之财政支持的幅度有限,使得很多农村中学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粉笔和黑板仍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影响了主体性教学精神的贯彻。

另有关部门生怕出安全事故,对各中学组织外出实践活动卡得很紧,这种做法使封闭式的管理仍是学校的主要管理形式,导致中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受到极大影响。

因而本人认为,要解决中学政治课实施主体性教学困扰,在宏观对策上,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有关教育立法工作。如果有关学校安全责任的法规健全了,安全责任主体确定界线明确了,教育主管部门就会为更好地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打开方便之门。学校也才能更好地为老师提供主体教学实践的环境 另外,考试评价和教育教学业务督导的指挥棒要适时转向。地方的教育督导等职能部门在平时都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及教师主体性教学理念的贯彻情况的督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