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素材:大学生家长面临家庭教育新挑战

       原标题:大学生家长面临家庭教育新挑战

  寒假里,在外上大学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引发了亲子之间的“战火”。

  放假回家,亲子矛盾升级

  “这个寒假,我过得好郁闷,和妈妈吵了好几次架,以后我再也不想假期回家了。”即将出发回学校前,大二学生茜茜(化名)用这样一句话总结她的寒假生活。

  茜茜的家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如今在四川某大学读大二。茜茜告诉记者,“大老远的,回来才过了三天,妈妈就开始嫌弃我。”

  原来,回家没几天,由于茜茜把房间弄得很乱,妈妈提醒了几次,茜茜也没整理,被母亲批评了。母女俩你一句我一句争执起来,后来忍无可忍的茜茜和母亲大吵了起来。

  “我都这么大了,妈妈还不尊重我的生活方式,总是唠叨我,说我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都快崩溃了,实在受不了了。”茜茜说。

  “都大学生了,习惯还那么差,整天宅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游戏,一点都不勤快,这样的孩子不教育怎么能行?将来大学毕业走上社会,怎么办?”茜茜的母亲认为自己教育女儿没错,是女儿顶撞自己才导致吵架的。

  同茜茜一样,大三学生田田(化名)也在寒假里遭遇了和父亲的“战争”,上网玩游戏的平板电脑被父亲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都这么大了,手机不离手,放下手机就玩平板电脑,还上网打游戏。除了吃饭睡觉,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了,说了好几次,也不听,我实在忍无可忍才发火的。”田田的父亲向记者诉苦道,“没想到,他还跟我大吵大闹,说我不理解他,管得太多太宽,真是岂有此理。”

  沟通不畅,导致冲突发生

  新疆社科联研究员戢广南认为,一般情况下,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到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受环境的影响,上大学后孩子的生活习惯会发生变化,当然也包括一些不大好的习惯。放假了,这些习惯被带回家中,和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同,往往会引发父母的不满。所谓嫌弃,不是说嫌弃孩子,而是看不惯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

  戢广南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人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和观点看社会,很多想法开始和父母不一样了。现在是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每个父母都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了解,弥合鸿沟和差距,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新疆乌鲁木齐熙康心理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学认为,导致大学生和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彼此缺乏沟通和了解。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应远离网络,但孩子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网络,购物、交友、查询资料、学习等,都要通过网络。很多父母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不认同孩子的生活方式,缺乏沟通技巧,还沿用落后的家庭教育方式,难免点燃和孩子间的“战火”。

  换位交流,亲子关系融洽

  开学前,记者再次来到茜茜家探访。前来开门的茜茜看上去一脸阳光灿烂,“我正在帮妈妈打扫房间卫生呢。”茜茜不好意思地说:“我有些生活习惯的确需要改,也难怪妈妈看不惯。爸爸批评我以后,我开始理解父母的苦心,合理规划自己的假期生活,现在我和妈妈相处融洽多了。”

  田田家的战火也熄灭了。田田拒绝了父亲重新买一个平板电脑的建议,“觉得没必要了。”田田说,“的确,大把时间花在网上很不值得。我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读书,减少上网的时间。”

  后来,田田去社区当了10天志愿者,去养老院做了一个星期义工,还就节日蔬菜市场物价变化做了一个社会调查。

  “回过头来看,我很感谢父亲,是他的那顿‘火’,让我懂得了很多。”田田告诉记者。

  “自打上次冲突之后,我们也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味说教,是不行的。”田田的父亲说:“后来孩子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我们聊了个透,理解的桥梁搭建起来后,消除了阻隔,增进了了解,才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一致的。过去习惯了站在高处教育孩子,现在发现跟不上形势了,家庭教育学问大,不学习不行啦。”

(中国教育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