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研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研究”(课题批准号:BLA160067)。课题组主要成员:周凯、李文武、王献英、李振华、苏美华、黎杰、李青山、于丽、张纪胜、王金玲。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脉络与特征。具体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史脉络;中国不同地(区)域农村体育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对新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政策变迁影响下的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脉络、好的典型发展经验准确把握。

2.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与“精准扶持”。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演进、存在问题;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3.中国农村体育教师发展与“精准扶持”。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地位问题;中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稳定性问题;中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发展问题;中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发展“精准扶持”。

4.中国农村体育课程教学与“精准扶持”。中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开展现状,中国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中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与评价。大课间与课余体育,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大课间开展现状,中国农村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中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精准扶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学校体育”并含“农村”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夸库检索,共检索到知网期刊、会议、硕、博士论文共计754篇。文献时间跨度近40余年。通过对754篇文献进行细致逐一筛选、研读。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相关的学校体育管理发展、场地器材设施发展、体育师资发展、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等情况有了较为精确的把握,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网络调研平台和现场纸笔填答的方式,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学校体育管理、发展对策等内容维度,向被调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校体育大课间、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与比赛等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网络自动统计和人工借用excel软件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

3.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重点采用“三看、两听、一点评”的方式完成课题调研。三看,主要是体育场地器材、体育课、大课间;两听,主要是听校长对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的汇报、听体育教师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等方面的汇报;一点评,主要是结合三看两听的总体情况,就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和现场指导。

4.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在全国教育研究机构、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范围内选取学校体育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老领导等共30名。主要围绕学校体育发展制约因素与根源、学校体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校体育“精准扶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建议等对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就有关贫困地区体育教学等问题对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就有关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经验典型县的体育教育经费的划拨、器材的购置和体育教育经费的支出等问题,对典型经验区县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5.案例研究法

基于研究的需要,对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有着特殊经验的北京密云、四川乐池等县乡农村学校进行了个案研究,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典型经验。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还不够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地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明确目标,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效率有待不高;师资队伍问题突出,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兼职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亟待提高,队伍不够稳定;农村学校体育基础建设条件还难以满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等。

1.不同时期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普遍性特征和区域性典型经验

普遍性特征是体育开课率明显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短缺、体育师资不足与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偏低,学生体质监测监管还不到位,体育教学随意性大,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被忽视现象较为突出。区域性典型经验是,东部农村学校体育利用沿海以及地理自然环境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如龙舟、登山、划船等乡土特色课程;中部农村学校体育开展定向越野、传统武术等特色体育课程;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新课标进行改革教学,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学生家长重视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2.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性影响因素中“人”与“物”突出

对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探讨其制约因素的影响性,对于“精准扶持”更加体现“精准性”至关重要。首先,“人”的因素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诸多制约因素中,人的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通过全国大量调研获悉,农村学校校长的观念与支持力度、体育教师的数量与专业化程度、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接受优质体育教育的机会、家长的观念与配合程度等都决定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其次,“物”的因素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场地器材等“物”的基础性保障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与广大的城镇地区相比,数量、质量发展水平,城镇学校更胜一筹。相比较而言,部分农村学校是在运动场地的面积上略有优势,而这些只是最普遍的现象。如坑洼不平的“土场地”、安全隐患大的“砂石场地”和“毒跑道”场地等都急需改善。

3.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精准扶持”十分必要

无论从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方面,还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均衡发展方面,以及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条件与机会均等方面等,都需要强化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精准扶持”。

首先,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体育教育质量决定着对学生的培养实效,尤其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更为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提高质量”等工作方针,在整体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方面,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缺口更大,需要“精准扶持”的涉及面也更多。由于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考虑多方扶持,更要把握扶持的精准性。

其次,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均衡发展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引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行“精准扶持”,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均衡发展的明确要求。“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从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始,只有农村学校体育得到强化,有了快速发展,全面的强化工作才能得以更好地落实。农村学校需要强化的体育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基于区域差异和学校差异,精准把握每一类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加准确地强化。

第三,使农村学生享受均等的体育教育机会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还明确提出:“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不断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学校条件差异显著,总体上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学生在体育设施条件、师资力量水平严重滞后的学校环境下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享受优质体育教育的机会不均,不改变这一现状,就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根据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有力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农村学生也都趋于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对策

根据不同类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结合学校体育发展关键制约因素和实际需求,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的策略更为重要。

1.准确定位扶持类型,尽量缩小区域差异

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行“精准扶持”,其关键就是要尽可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学校间的差距。但准确确定需要扶持的类型是做好精准扶持的前提。概括起来就是尽可能地进行分层、分类、分段扶持,所谓分层扶持,是农村学校体育缺口有大小,扶持的层次要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则,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有时也会迎刃而解。所谓分类扶持,是缺口的类型有不同,有的是经费缺口大,有的是师资力量差,有的是思想观念旧,有的是场地器材硬件设施有偏差,要对各类情况实施“精准扶持”,扶持思路不同,方向不一,手段各异。所谓分段扶持,就是要基于不同学段的学校,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最好能分学段实施扶持工作。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特点各异、发展任务与目标定位有区分,扶持工作分段实施,效果更能凸显。这就要求对不同学段学校建立不同的扶持方案。

2.注重集中多方优势,合理做好资源配置

农村学校体育中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紧迫,优质场地器材资源缺口较大,而体育教师资源尤其是优秀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也是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短板,很多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兼职体育教师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对专项运动的技能掌握和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需求。因此,农村学校的专业化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问题,是难以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

集中优势资源,首先是优势教师资源,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缺口较大,对优势体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一是可以集中在“争取外援的扶持”,如通过“支教”“送交”“走教”等多种形式,改善农村体育教师缺口大的学校教学条件。二是可以考虑“人才引进的充实”,如通过引进高校毕业生或从具有优势教师资源的学校借调等,尽管这种方式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够提高待遇等优越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行得通、做得到。三是可以强化“体育教师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以确保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场地器材优势资源,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优势资源方面,一是与周边学校的优势场地器材的共用;二是共享农村体育健身路径,弥补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之不足;三是加大政府对优势资源的匹配力度;四是争取企业或其他慈善机构捐赠。除此之外,通过赞助体育经费,农村学校根据自身体育发展需要灵活完善资源配置也尤为重要。

3.全面把握扶持实效,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发的永恒主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在提升学校体育质量内涵上下功夫,尤其要注重扶持的实效性,力求所每一项扶持,都能精准落实到发展短板上。精准扶持注重实效,意味着要针对不同的质量问题采取立竿见影的解决策略。

首先,解决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问题,要创新教学模式,如建构“乐动会”课堂,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不乐、学不热和学不会等问题。农村部分体育课堂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假如能够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学乐,多动,学会,课堂质量问题就能大大提高。所谓学乐,就要基于学生发展特点和运动需求,通过游戏、趣味性组织、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学生上体育的积极主动性就能调动起来,“学乐”是前提。所谓多动,就是要在体育课上保持适宜的运动量和强度,过小达不到锻炼效果,过大带有一定安全隐患。一节课要能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一般基本部分安排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对学生的健康更有宜。所谓学会,就是合理的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为确保体育课堂体现“乐动会”,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就要有相应的提升。

其次,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其大课间问题主要是未达全员、时间不足、内容和形式单一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要突出大课间的实效性,就要在解决以上问题上下功夫。无论学校场地大小,都要想办法能够达到全员参与,而且,是指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大场地集体一次性全员大课间活动,小场地错时分批参与活动。就时间而言,25分钟的大课间,至少要保证15分钟的时间真正的用于学生体育锻炼,30分钟的大课间至少要保证20分钟锻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要注重丰富和多样,不能仅仅局限于跑步和广播操,适当增加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专项运动或趣味游戏等,其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就课外体育活动而言,国家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次课外体育活动。为了确保安全最好是有组织分类或分项的按规定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课外体育兴趣班,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乐于参与的运动方式,而且,要有指导性的开展,避免学生参与活动过于随意而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有限,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都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充实到体育锻炼中去,一方面指导组织,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能得到锻炼增进健康。

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方向,更是提高教育质量难啃的硬骨头;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是期许、是愿望,更是提高学校体育发展整体水平的重点任务。扶持工作做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教育均衡发展的速度和实效。要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好农村学校体育的“精准扶持”工作,是新时期“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战略目标中教育事业做好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