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校园德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校园德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实 施方 案

(2006年——2010年)

一、课题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校园德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二、立题背景

网络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给年轻一代带来“恩惠”的同时,也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是网络最大的受益者,也是网络最大的受害者。由于互联网的历史还较短,网络仍处于无序状态,加上网络自身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今天的中小学生面临的网络环境并不理想。据有关学者统计,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黄色内容的时间要多于网上学术交流。不少学生沉湎于网上聊天、游戏、网恋不能自拔,有的导致精神阻碍和心理异常。

这些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为了免于使年轻一代成为“迷途羔羊”,如果我们让其在小学阶段刚开始接触网络阶段就打好“免疫针”,这无疑保证了一大批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更多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知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探索出一些合理的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

2、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并总结“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经验。

四、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纲,用网络资源构建学校网络德育基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吐露心声、展现自我和自主教育的德育平台。利用校园网加强德育,力图站在“导”的立场上,贴近学生生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采用网络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拟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活动展开深入研究:

A、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活动;

B、网络环境下学科活动;

C、网络环境下班队会活动;

D、网络环境下特色活动。

本课题重点: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活动

本课题难点:网络环境下特色活动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以行为研究法为主,文献分析、理论综合、模式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等为辅的研究方法。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学科活动是理论综合法;班队会活动是行为研究法;特色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采取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网络环境下校园德育活动资料,结合本课题实际,研究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系列活动方案。在研究的后续阶段中,根据具体情况,交叉使用理论综合、模式研究、比较研究、调查、行为研究、文献资料等方法。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即课题准备-课题研究-课题总结三个阶段。计划时间为4年,2006年5月起至2010年5月全部完成。

(一)、课题准备阶段

2006年5月-2006年9月为课题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查找有关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落实研究人员及分工,开展研究的前期测评工作,并聘请有关专家兼课题指导。需要完成的目标有:

A、建立课题组,进行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B、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学习有关理论,建立子课题群;

C、确定实验教师、班级、课程;

D、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实验研究状况;

F、采集有关实验学生学习状态的初始数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

G、创作、收集有关的德育活动案例,为精选实施案例作准备;

H、信息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网络支持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阶段

2006年9月-2009年8月为课题研究阶段,它按照学期又分为4个时段,每个时段约为6个月。

在每个时段初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根据时事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组织全体研究成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拟定网络德育活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广泛学习及讨论,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设计并加以实施,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在每个时段后期,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案例及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案例和论文,打印成册。在具体实施活动如下:

A、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相结合开展课题研究。

B、组织网络德育活动案例展示及讨论;

C、组织教师撰写网络德育活动的点滴体会、经验、论文;

D、及时收集数据、信息,适时调整实施方法、途径,完成中期论证和评价;

E、每两个月由课题负责人向全体教师介绍国内外最新教育实验动态;

F、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并进行考核;

G、与国内相关的课题研究单位取得联系,并交流研究状况。

(三)、课题总结阶段

2009年9月-2010年5月为课题总结阶段。在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1、整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完善数据的反馈体系;

2、讨论在整个实验阶段过程中的得失,提高今后的实验能力;

3、对实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4、总结实验情况,减少数据错误,准备课题研究的结题并推广。

八、组织与管理

1、成立本课题研究组

课题组负责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对每一项研究方案的审定,对每位实验教师的组织、培训和实验过程的指导、评估、检查,组织实验成员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课题组由如下成员组成:

课题指导专家:江芳,合肥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

课题组组长:王华兵,课题负责人,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副校长,主持本项课题的总策划,负责制定目标和实践活动方案,监测活动过程,总结活动效果;

范卫星、柏燕、贾莉负责实践活动设计,教学设计,具体检查、指导活动的每个步骤;

吴晓静、黄杰、陈海燕、魏明琴、宜君、凌芝……等中队辅导员及部分学科教师为实验教师;

范卫星、王长敏、吴常春、黄杰、刘晟、胡小龙等负责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软件的开发和参与活动设计探讨。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我校多年来贯彻《纲要》精神,加强德育研究、探索德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德育教育为特色,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办学新思路,并研究制定了六安路小学德育教育特色改革方案,形成了以抓养成教育为突破口的德育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被评为为安徽省德育特色示范学校,全国百所“法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手拉手先进联谊学校,全国“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优秀基地校”,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标兵学校,合肥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合肥市“先进家长学校”,安徽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等。

我校德育处和现教处在“十五”期间分别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任务,具有独立完成课题的研究经验,也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校园网,3个64座的网络机房,建有网络中心机房,网站,校电视台等),开展课题研究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参加研究的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具有拼搏精神,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学校为了提升学校教研能力,培养人才,支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有经济能力且愿意在研究经费上保证合理支出。对于课题实验骨干人员学校将每年资助不少于一次外出培训及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确保骨干力量了解当今最新的教育展望和最新的技术。课题负责人随时向全体教师通报最新的发展现状。信息技术人员确保软件和数据的可靠性、易用性。

九、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好网络,使网络成为好工具;

2、教师能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学校教育活动,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探索出一些合理的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

3、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育教学水平;

4、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开发、收集、整理德育软件,建设网络德育资源库。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