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贵州晴隆县中小学语文学力现状的调研报告》

贵州晴隆县中小学语文学力现状的调研报告

作者: 贵州省晴隆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 杏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教学在我县农村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也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在光照镇中小学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光照镇中小学大部分学校的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师生关系、家庭藏书量、睡觉时间;心理素质。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本调查采用分层多级抽样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最小样本为教师个体(人)、学生个体(人)。学校样本六所:其中中学一所(光照中学),小学五所(白果冲小学、孟寨小学、东方红小学、新益小学、者布小学)。教师60人,其中普通教师20人,县优秀(含县级骨干教师)教师20人,州级优秀(含州级骨干教师)教师8人,省级骨干教师2新教师10人。学生240人(其中,中学生60人,小学生180人)。对这60名教师都分别听了课,所对应的学生也做了较全面的了解。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5%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5%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2%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耐心引导”,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分别是:“有趣的故事”占36%,“语文自身的魅力”占58%,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占69%,“教师的人格力量”占35%,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的占24%。这一方面说明教师们都能采用一定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教师对语文自身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不深,未能充分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潜力。

(3)学生的情感领域并未触动

语言文字既能表意,也能传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面无表情的语文教师,望着几十位同样面无表情的学生,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情感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更不能靠强制、命令,因为那样产生的只能是虚情假意,情感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尤其在读书过程中的体验,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讲解课文之前,就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或“有感情地”读下一段,这样的情感又从何而来呢?

3、教学过程与方法

(1)几乎所有的教师能在规定课时内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其中只有一半的教师“能顺利完成”,表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与学生实际能力并不完全适宜。访谈中一位教师说:“我们现在几乎不会上课了,不知抓教材里的什么?‘粗枝大叶,粗到什么程度’?有些篇目观念新了,但难度大了。课后习题要求过高,考试的内容与所的语文课很不相符,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内容少,练习无从下手,考试凭借什么?作文教学难,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习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道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于古代诗文,学生知识、阅历相对缺乏,无法充分领悟其中的意义,教师们主张在这些文章中能附加相关背景资料。特别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呼吁增加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开阔视野。”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总的来说有所加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仍然存在,且中小学也有差异。

虽然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应该采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但从访谈和课堂观摩中了解到“满堂灌”仍在课堂中普遍存在。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当然要讲知识,但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课堂上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有的甚至是文字游戏。例如,填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了常见的现象,脱离了语境的造句和名词解释,常使学生不知所措。

一问到底。在课堂上,教师用不着边际的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训练。这种提问,是教师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编排的,既不考虑学生懂不懂,也不考虑问题有无启发性。以问代讲,以问代读,一问到底,这样好像课堂上很热闹,其实掩盖了学生的被动,与一讲到底如出一辙。提问当然重要,但提问要有针对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启发性(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领悟)。有些提问既无语言价值,也无训练价值,更无教育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

(3)现代教学手段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据调查,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老师无法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即使有多媒体教室的光照中学,60%的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会使用”教学媒体,只有外人来听课时才使用。从中不难看出:首先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设备匮乏问题较普遍,我们全县只光照中学有大屏幕。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够。这与现代教育差距尚大,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更大。

4、知识与技能

(1)教师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但高学历所占比重尚小。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教师自身对学历的提高,应予以充分重视。另外从实际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来看,教师实际水平和学历基本合格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落伍,信息摄入量不足,学科教师比例失调,比如光照中学。

教师们也普遍感到知识匮乏,在教学中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将来面对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有限,处理起教材力不从心。绝大多数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亟待提高。据访谈了解到,能“经常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教师很少,教师综合素养的偏低,限制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向外延伸,影响着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多数教师能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精力搞教育科研,只能应付差事,教研是浅层次的教研,就是查查教案,查查作业批改,听听课而已。一些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干扰,教育科研活动只是个概念,没有具体实在意义。

(3)教案书写任务繁重,书写内容多,形式繁琐,每天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抄写教案上了,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蓝本,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作业评改只是为了凑次数,因为学校规定硬性的作业量。

(二)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理念

(1)“探究”、“合作”式的学习理念在学生中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不高。“偶尔”和“从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问题的学生有78%,另一方面也说明语文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渠道不够畅通。

(2)10%的学生认识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重要性。这透视出现代教学媒体没有充分运用,运用了也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没有与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特征相吻合。

(3)30%的学生能够及时弥补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但仍有70%的学生“暂时搁置”、“置之不理”。这种情况说明语文教育除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外,更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作业的设计。

(4)大部分学生把教科书列为主要阅读内容。少部分学生把作文书刊作为最主要的阅读书目。阅读卡通、连环画和科幻小说的有一小部分学生,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面相当狭窄,能够综合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的学生甚少。图书室根本没有有效开放,学校图书室里的 “节约资料”只不过为了应付检查而作的记载。

2、学习的情感趋向

(1)30%的学生能够坚持朗读(或背诵)课文,这对语文学习无疑是有益的。可能这种情况与教师的倡导、督促有关。

(2)60%的学生“不太喜欢”、“不喜欢”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存在差距,需要积极弥补。

(3)95%的学生对取得较好的语文成绩有一定信心,表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情感领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潜力,快速高效地学好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4)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趋向

小学生喜欢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这符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的认知特点。《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都是他们喜欢的篇目。

中学生们还喜欢科技、科幻类作品,反映出学生们对新科学技术的热切关注。还应增加一些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经济发展、童话、神话等作品。

3、学习方法

(1)访谈显示。10%的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种较为理想的自主学习方式,在访谈中所占比重很理想。传统的“听讲、记笔记,做作业”的学习方式占绝对的大比例,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这直接影响语文学习效率。

(2)50%的学生遇到学习困难 “找同学商量”,另有一部分学生“请教老师”和“独立解决”。统计表明,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学习中所遇困难的能力较差,这与我们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之间存有明显的差距。

4、能力状况

(1)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更不能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形成能力。

(2)语文学习自我评价能力,个性化的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缺乏。

(3)语文课外阅读量不足。

学生课外阅读访谈调查结果统计表

通过此表能看出,学生的阅读、背诵篇目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图书条件、教育观念、学习观念等)的影响,数量少得惊人。除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读书量严重不足。

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现阶段语文教育令人不甚满意的现状。

(4)影响学生学力素质的心理因素。追求个性和学校要求的平和失衡。学生喜动不喜静,表现欲极强,追求个性的张扬。但是学校要求他们要中规中矩,很少组织活动,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多余的能量无法发泄,再加上外界社会现象的异常,极富感染力,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使得中学生找不准方向,产生心理失衡。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但判断是非的能力却比较弱,他们喜欢运动,但缺乏独立能力;热情高,但意志薄弱;上进心强,但自控能力差。因此,中学生常常做出一些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致的行为。同学之间有时因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不懂得包容、理解和谦让,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对家庭教育的反感。处于生长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展的成熟,逐渐有了成人感。精神方面希望独立,物质方面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遇事总想自己做主,不希望家长干预,对父母的帮助非常反感,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往往搞得“水火不容”,亲子关系不是那么和谐。老师和家长很少替学生分析和分担心理的痛苦,进行心理抚慰,没能及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应对,使之走出挫折;每当孩子犯错误时只是动辄怒骂一通,没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排除他们犯错误都带来的恐慌和不安,这更是让孩子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久而久之他们便不愿意和家长推心置腹地说心里话,以此保护自己不在受更大的伤害。加之我们农村这些基层学校心理辅导机制不健全,一些心理有问题的人对自己认知不足,又缺乏因势利导,缺乏措施去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问题的个体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 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走向极端。他们未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做事不能坚持,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难心理十分脆弱,总希望一帆风顺,但又没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农村打工潮的形成,产生了许多的留守学生,使学生年幼是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产生不能弥补的心理创伤。学力素质越来越低。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越来越觉得学习太苦太累,只有网上才是自己的乐园。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游览、玩游戏,以致伤害身体健康,生活中出现各种异常,如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存在模糊认识,课程标准未起到应有作用,课程评价方式不尽科学。

2、教师教育教学情感、价值判断与现代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不深。

3、教师对现代教育过程中自身的角色地位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体现。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4、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差,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尚不理想。师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5、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缺乏自主性。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视野不够宽广,综合实践能力较差的状况。

6、调查显示,爱国主义情结在学生情感审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发现,现行教材中反映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题材的篇目匮乏。在时代较久远文章的学习中,背景知识较少,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7、学生普遍掌握了一两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在运用综合、灵变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8、学生阅读量少,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机制没有形成。语文综合能力中个性化的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缺失。

(二)建议

1、加强骨干教师建设,适当进行继续教育“一德四新”的培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强化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地位。

2、语文课程的评价要对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注重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测试和作业外,综合采用各种评价手段。

3、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中人文因素对学生精神领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审美理念的培养。

4、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应更多考虑城乡差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5、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变“满堂罐”的被动为主动学习。且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系统的设计,都应有利于推进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6、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教育投资,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方面的。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

7、把继续教育体制与终身教育观念纳入到教师培训培养当中,确保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8、强化教育科研地位,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

9、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10、教师要勇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重爱国主义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选取有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篇目。增加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文章,并注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1、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把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最主要地位。课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实现语文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新突破。

12、创立“爱心家园”和“心理辅导家园”关爱留守学生,关心问题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