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有效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表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高于以往任何时代,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国策,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在我国,“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我国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创新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新方法;才有可能研究和借鉴各国的教育资源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使教育产生质的跨越,实现教育创新。

我校是在2008年海宁市高中布局调整,逐步撤并原海宁二中和原海宁三中高中部的基础上,新组建的一所市属普通高中。全校教职工167人,专任教师153人,其中97%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学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占52%,初级职称占43%,教师平均年龄31岁,30周岁以下占45%;嘉兴市学科带头人2人,海宁市名师1人,海宁市学科带头人2人。分析可知:教师队伍年轻化,精力充沛、可塑性强是潜在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弱、缺乏专业引领和校内同伴互助的明显缺陷。

学校的发展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宁市委市政府在建校初就对我校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绩,三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一年多来,学校积极响应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提出的继续“以朴素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号召,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建章立制,规范校本教研,在备课组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探索适合我校的校本教研模式,初步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发展目标。但冷静反思我们的校本教研,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培训;②对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③教师受原处乡镇条件的制约,校本教研意识淡薄、缺少规范,导致专业发展参差不齐;④自上而下的培训仍然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⑤激烈的教学竞争,使教师疲惫和焦虑,缺乏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⑥思考学习时间有限,制约了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⑦校本教研“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校本教研实效性有待提高等。

基于以上背景,建立较为完善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迫在眉睫,因此提出了“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我校的教师素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预计突破

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化开始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英国教育家对教师专业化标准提出了六条要求。L.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三个途径:系统的自学、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美国教育界明确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建立起与这一专业相应的衡量标准。1986年,美国开始出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被认为是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机会的重大机制创新。

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育改革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顾泠沅教授领衔开展了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课例研究等为主要形式的 “行动教育研究”计划。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等方面。首都师大教科院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做法,在北京建设了首批教师发展学校,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专家的研究大多是校本教研的共性问题,而且理论层面的不少;另外,以学校为主导的整体校本教研居多,以备课组为主体的群体校本教研较少。因此,本课题预计在以备课组为主体的群体校本教研的校本教研模式、资源开发利用和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上寻求突破,打算由教科室牵头建立子课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学、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新模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教研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和教师的需要制定教研计划,教研的针对性强,易收到实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节省教研的经费开支,立足于学校、便于管理、有利于解决供学矛盾,可以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教研,有利于提高教研效果,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全程型。

2.通过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可使教师充分认识校本教研对个人专业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理性思考和规律性认识,将会大大丰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场所,使我校形成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3. 通过校本教研,整合源于两校的教育文化、教学行为习惯和心理因势等差异,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自我反思、在研究中同伴互助、在培训中专业引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倡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以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并最终在不断优化的共同成长中实现群体趋同。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由低到高的。人的最迫切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满足转化。时代呼唤对人主体价值的尊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主体需要表现看:现实需要包括认知、道德及情感需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潜在需要则是指超载的需要,表现为对自身超载的追求,教师对自身现实和潜在的满足,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因此,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确立教师主体意识,从管理的层面上要为其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强调以教师为本,从教师层面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突出主体性的发挥和完善,这样,教师潜在需要与现实需要在交叉存在、相互作用的不断追求和实现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素质结构不断地得到完善。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就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教师阶段论并各自对其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刻分析,其中以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的四阶段模式,即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伯林纳认为教师教育专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即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expert);斯腾伯格的由新教师成长成为专家教师的发展方向包括,知识方面差异、效能方面差异、洞察力方面差异;伯顿的三个阶段,即救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较有代表性。尽管在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上有不同论述,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上都认为教师在职阶段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和谐的人际交往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教师行动的知识或实践性知识正是在这样氛围中逐渐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立足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和合作的重要作用,重视行动的知识在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主导和战略性地位,充分关注教师实践中的反思。

(二)遵循的主要原则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实践研究时必须坚持理念与实际相结合。

2.开放性原则: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允许教师有不同意见和不断的尝试。

3.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进行实践研究时应对整个研究过程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不单单关注结果。

4.针对性原则:以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5.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增进实效。

6.主体性原则:学校自主研修、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7.合作原则: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求援助。

8.促进性原则: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旨在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业务理念与研究水平。

9.反馈性原则:及时把握和分析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对校本教研工作进行评价,连续地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踪获取反馈信息,优化校本教研的进程。

三、课题的界定

1.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的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积极的进取心和令人钦佩的职业追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围绕教师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优势互补、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观念新、教改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探索出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 通过课题研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形成学、研、训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校本教研之路,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校本教研机制。

3. 通过课题研究,以校为本,在专家指导引领下,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促使我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明显提升,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以自主为特色的个体校本教研实践研究

基于教师年轻化特点,采用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研手段

1.自主学习

2.建立QQ群

3.沙龙交流

4.教学反思 ①记成功之处 ②记改进之处③记教学机智 ④记学生见解 ⑤记再教设计

(二)以备课组为主体的群体校本教研实践研究

提倡团队意识,营造合作、互助、共享的教研氛围

1.同课异构课例研究

2.同课同构课例研究

3.名优教师教学示范

4.问题型反思研讨

5.主题式研究

6.同伴互助

(三)以学校为主导的整体校本教研实践研究

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做好教研的坚实后盾

1.专家引领

2.主题活动

3.技能比赛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校本教研工作机制,研究部署校本教研工作。

建立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科室和教研组、备课组组成的研究组,构建校本教研课题组——教研组及备课组——教师三级校本教研工作机制。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校本教研工作,制定《校本培训方案》,《校本培训计划》《校本培训操作性意见》,发放《校本教研本》,指导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2.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

①倡导开展全员读书活动,提高全体教师文化素养。教科室列出推荐书目,学校为教研组、备课组订阅各类教育教学杂志、每年给教师购买两本教育教学专著,给教师自主选择阅读,记教学札记,开展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

②坚持教研组、备课组月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每位教师针对校本培训中提出的问题或主题进行理论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方案》《学科指导意见》《考试说明》等。

③外出培训交流分享制度。按上级要求,将教师送往省市进修培训;根据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上门培训;与兄弟学校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派人员学习、交流。教师外出培训回来,要求撰写学习体会,在教研组或备课组进行传达、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④名优教师引领制度。出台《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评选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管理和考核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培养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学校教学骨干的作用,让名优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轮流开设校本培训的专题讲座。要求他们结合教学的热点问题及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举办讲座,以弥补教师直接教学经验的不足,为理论提供实践支持。

3.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1)制定并落实《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备课制度》、《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听课、评课制度》、《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实施意见》、《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考核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学生学习常规》《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学法指导》,重新设计了《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狠抓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以备课组建设为抓手,每周进行备课组活动,做到“四定”“六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有计划、有问题、有设想、有过程、有记录、有成果。

建立三次备课制度。一份教案三次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含作文)、备单元测试题。①个人初备:熟悉教学内容,理解把握教材,初步提出教学的主要环节和问题的设计;②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提出思路,再集思广益,进行讨论,明确教学要求,弄清编者意图,把握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确定突破难点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③个人再备:个人修改补充、完善教案(编写课时教案)。

建立课后反思制度。首先,教师课后自我反思。教师上完课,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自己是否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次,备课组内教师之间相互“碰撞”;再次,教师写教学后记,记录下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与失,在反思中成长。

(3)创设校本教研交流展示平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聚焦课堂,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优秀论文评比、双高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同课异构”课例研究活动,青年教师“解题能手”大赛等活动,并对涌现出来的优秀者予以表扬奖励。

4.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坚持科研引领策略,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努力做到:课题研究与课改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①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对学校教科研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并落实《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科研课题奖励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优秀论文奖励办法》。

②建立定期培训研究制度。每月一次科研培训学习,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分管校长作《我们一线教师如何搞课题研究》、《“个人教学问题”专项课题的一般研究过程》、《教学工作常规和校本教研》、《浅说说课》、《怎样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和开题论证》等校本培训。

5.建立校本教研交流制度,奖励校本教研成果。

①建立校本教研反思制度。组织教师围绕说课、双高优质课、同课异构课例研究、教学设计、问题、课题等认真总结反思,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好科研总结和论文,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

②举办教师论坛:每学期举办教师论坛,学校的名优教师或骨干教师就年级组管理、班主任工作、教研组建设、备课组建设、学科教学等经验,聚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交流,使教师在交流、碰撞中更加关注组室的创建、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6.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索新型的教学指导模式。

聘请省市教研方面的专家或兄弟学校名优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对我校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引领和实践方面的指导。如:请海高李敏老师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请教师进修学校朱能老师作“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请海宁一中金建法老师作“班主任工作讲座”,请教师进修学校高力攀老师“课题讲座”,请章景曙老师作“文学讲座”。

7.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索新型的教学指导模式。

引导教师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引导教师在目标引领下和任务驱动下尽快成长。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使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知识的支撑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轨迹。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者借助有关理论来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实践的理性认识,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达到认识规律,解决实际情境的一种方法。

2.问卷调查法:在认真总结回顾我校自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调查。开展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现状,提出方案,写好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文献研究法:将新课程理论和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同实践相结合,把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借鉴。

4.个案研究法: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事例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深入而具体地考察,了解对象的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施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以促进它的发展,然后把对这些条件、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的认识与结论推广到对一般的人和事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去。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教学反思、论文等,及时交流。

八、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

本校全体专任教师

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1月)

①建立理论学习制度,提高理论修养;

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研究作铺垫;

③确立课题选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

④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⑤写出开题报告,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⑥搜集相关理论资料,向专家咨询,对课题研究进行理性思考;

⑦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修改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2月~20010年12月)

①定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

②进行课题研究开题论证,完善课题方案;

③研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作好详细记载;

④全面深入研究,探索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⑤广泛听取教师、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实施方案,调整研究策略;

⑥实施校本教研,组织交流讨论,各组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确定研究主题,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体研修等多种形式落实校本教研制度;

⑦成立校本教研论坛,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3.课题结题鉴定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①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②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

③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理性总结,写出教研文章或教学反思;研究组成员按照分工做好材料的整理、归类、汇总、分析工作,写出课题研究工作小结;最后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材料,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

④申报结题,申报成果鉴定。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海教〔2009〕50号文件《关于开展2009年度校本培训项目申报的通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性保证。

2.本课题得到了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科研信息处和海宁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3.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①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教科研课题奖励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优秀论文奖励办法》。

②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分管校长作《一线教师如何搞课题研究》、《“个人教学问题”专项课题的一般研究过程》、《怎样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和开题论证》等教科研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教科研热情较高,科研氛围较浓厚。学校新组建一年来,有一个浙江省级课题、两个嘉兴市级课题、七个海宁市级课题立项。

4.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制定校本培训指导性意见,发放校本教研本。学校建立先进备课组评比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教学常规制度,教研组外出教研活动制度等。坚持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教研氛围浓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如: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优秀论文评比、双高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同课异构”课例研究活动、青年教师“解题能手”大赛等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5.学校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制定了《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评选办法》、《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管理和考核办法》,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

6.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和教科研的副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和备课组长为组员的课题研究组,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课题负责人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主持完成过嘉兴市级以上两项课题研究,分别获嘉兴市教科研成果二、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7.学校设施较完备、资料较充实、信息技术较先进,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8.学校每学年投入一定的科研经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可以说,本课题研究的条件是具备的、充分的。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名称与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教学资源库。包括研究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课例、教师获奖等。

3.课题研究记录集。包括能表明研究效果的实践数据,数据分析或调查报告,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师培训资料、教学研讨或学习资料、学习/教学个案记录、各种专题活动资料等。

4.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轨迹。

十二、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专家指导组:聘请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科研信息处朱建人处长、海宁市教科所张建明所长、高力攀老师为本课题研究专家顾问,指导本课题有效实施。

2.课题研究组

组长:金少斐。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嘉兴市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课题的宏观规划、管理、指导和引领;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实验总结报告,领导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课题研究的支持和咨询。

组员

顾群:分管教学和教科研的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嘉兴市学科带头人。负责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总结报告,课题落实、协调、修正,积累素材。

石明慧: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负责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建立学校校本教研档案和教师个人发展档案,组织理论学习,搜集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课题研究日志等。

查志刚:教务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负责校本教研内容、方式的探索和落实,探索校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

封福洪、吴火明:教务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及研究骨干。负责组织教研组、备课组理论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题拟定研究主题,积极配合教务处、教科室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十三、经费预算

本课题所需学习资料、编印以及相关专题培训等,预计经费约三万元。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3(6)

[2]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4)

[3]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发展》教育研究2002(1)

[4]潘国青《教育科研新视角》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

[5]郑慧琦,胡兴宏《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6]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上海教育科研2004(2)

[7]李建平《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必有之路》教师博览2005(5)

[8]《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