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中心小学   樊宝珍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1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探索德育课程生活化”这一研究主题上,开题以来,我们三处学校将本学科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为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2、探索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提供经验。

3、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热爱,并通过组织和参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使其形成初步的品德修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4、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在学习和研究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研究核心概念

在本课题顺利实施的前提下,我们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总结出科学教学的主要特点,构建出生活化、活动化、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培养出一批新时代、新课改下的发展型的少年儿童。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力求达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引导儿童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核心概念

1.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现代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才会有“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才会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

2.活动化:是指一种能够将文本中的文字、图片、故事等无声的符号用音乐、舞蹈、小品等灵动方式展现出来,并能将课堂教学与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和感悟,并最终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的教学方式。

3.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四、实验对象、方法和理论依据

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学生是随机抽样确定的,五个年级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二(1)班、三(1)班、四(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连续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使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密切合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每个年级的一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3.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4.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 使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其形成初步的品德修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理论依据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让生活造就爱弥儿。他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杜威认为,教育既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加大培训力度:自本课题实施以来,凡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研讨或本学科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带着任务去,满载成果回,将课题实验的新理念、新思路带回学校,然后通过二级培训,带动全体实验教师共同发展。

促进课堂交流:自课题开展以来,积极开展课例教研,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在实验教师间定期开展“同课异构”、“魅力课堂”等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活动中每位实验教师都要提前选好课题,先由个人认真备课,然后在组内集体说课,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开展,让老师们加强了对科学教学的了解,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积累教学经验:我们开展实验的又一重要举措是积极倡导实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备课思路、授课模式、评价方式等内容的反思。课题组每月25日进行一次课题实验反思交流,为老师们提供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通过交流,老师们互相了解了教学动态,对如何进行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共研究促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塑造思考型教师: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很正常的事。自己不仅要大胆探索,放手开展工作,对实验过程中展示出的优点和暴露出的缺点也要善于发现,勤于总结,积极反思,勇于建言。几年来,已有不少老师撰写的论文、反思、案例等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在评选中或奖。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3.3——2013.6):酝酿、制定实施方案,就该课题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征求意见,修改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13.9——2013.12):成立课题组,制订实验计划,加强理论学习。讨论、修订、完善实验计划。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实施的组织机构;实施过程中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设计过程与要求;挖掘开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设计实施的有效途径。

3、实验总结反馈(2014.3——2014.12):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讨论成果汇报的内容、形式;收集经验论文、整理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教学系列案例、总结;搜集课题实验各种有关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的检验和研究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成果并推广。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课题组按课题方案的基本策略和具体途径进行实践研究。年底写好研究阶段性报告告,进行研究资料和数据积累。 阶段预期成果:开题实验报告、实验方案、理论学习体会。

(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

(2)、进一步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继续研究,深入实施实验研究,不断进行观摩研讨,努力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形成规范。完善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教学活动。

(3)、课件的合理运用。

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目标和操作步骤,深入研究实施本课题教学有效设计途径和方法。注意积累成功经验。搜集课题实验有关资料。阶段预期成果:《教学设计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教学论文集》。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验总结反馈阶段

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讨论成果汇报的内容、形式;收集经验论文、整理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教学系列案例、总结;搜集课题实验各种有关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的检验和研究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成果并推广。

阶段预期成果:《教学实录》、《实验报告》。

1、构建教学实施平台

从每个年级挑选一个班作为实验班,每班30人以内,男女生比例均等,学生随机编班,不搞任何形式的测试。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分日记式、表格式两种,及时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师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地位,使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实验室。

2、多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健康发展。

(1)丰富教学形式,以情境促体验。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如丁夕玲老师教学“我家门前新事多”一课时,针对农村孩子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特点,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调查、搜集的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借助电教手段,把祖国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播放录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大变化。从而为他们去畅想自己生活的地方,将来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做好了铺垫,这样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激起了学生要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和抱负。

(2)走进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参与体验。生活本是体验的沃土。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品德与生活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样,把生活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生活气息浓郁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率真无忌地展露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有最大的收获。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真情实感。而这种对生活产生的真实情感是我们教师无法通过自己美丽的言辞强加给学生的。

(3)链接现实生活,督促学生参与体验。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我们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研究班级及参与研究的教师的跟踪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发现与以往大班额学生相比,体现出以下不同:

(1)为活动化教学提供了保证

我们深有体会,一个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如果要组织一次室外活动,就“课堂教学组织”这个环节也有占用五分之一的时间。而小班额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掌控学生。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观察周围植物的变化中,感受春天的到来,老师将课堂“搬到了”校园里,花坛边、草坪上、大树下,孩子们或看或闻或摸或采,完全融入了美好春天的校园。通过课上带领学生观察玉兰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闻花的香味,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捡花瓣,捡花托,用各种形象地比喻,表达着自己的认识。学生手指着花托,“这个毛茸茸的,像个小刺猬”“我看像小船”“我看像棉被,包着花瓣,怕花瓣冷”“我说他更像妈妈的肚子,花开了,就象小孩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孩子们丰富的联想,精彩的语句,使老师深深为之震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活动化教学点亮了灯塔。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接触的密度与频度大大提高,小组合作非常容易(前后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常能轻而易举进行。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堂活动的机会,进行双边活动、多边活动,共振的频率增多、密度加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3)教师角色改变了。

A、在实验中,教师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有时甚至还要教师向学生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仪容威严的冷面学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促进者,对学生的实验感悟,情感体验起到了协助和宏观指导作用。

B、在实验中,教师评价观念得到转变。教师不单纯地注意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而是更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评价过程兼顾了过程和结果,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个进步,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品质,评价的目的只为了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使其能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更健康地成长。

C、教师教研能力有所改变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了教学能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D、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教师的反思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两年多的实验工作,提高了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能力,形成了独特性的教学风格,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实验教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论文撰写、理性反思等能力得到较到提高,在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八、课题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实施小班化教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教育的公平性,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得到快速提高。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希望这些问题引起以后教师们的重视。

1、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应是多样化的

不管是从行动研究过程,还是案例分析及抽样实验中都可以感觉到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应是多样化的,这符合了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的多样化真正符合智力多元化理论,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注重了学生优势智力的培植开发和弱势智力的弥补。只有教学设计模式的多样化,才能落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育公平性的实现。

2、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新课标理念

从教案及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虽然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其行为较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影子依然存在。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和新课标理念有机结合,从目标设计到教学过程设计与作业和学生评价设计诸方面,全面体现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才能更好的发挥小班教育的优势,使新课程新教法新思想不至于变成新课程旧教法老思想,使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生的学能提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