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沙堽小学   张宪力

一、课题研究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理论意义

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在现行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有效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本课题旨在对如何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进行研究。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地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时机进行研究,从而对整个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使情境素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之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中激发、引导、促进、贯穿等作用,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实践意义

目前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还有的数学教师一味地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主要表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脱离课堂教学实际,过分的强调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复杂且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情境,情境创设离教学内容太远,目的不明确;教学情境的创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情境不能凸现数学内容的本质属性…

我们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小专题的研究活动,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思考问题、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具有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1、使广大教师提高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克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

3、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创立新课堂文化。

4、使广大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标准,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从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想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善于去发现,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国外有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提出了情景教学的理论。教育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在国内,经过长达20年艰辛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最初是在语文学科获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学总结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乃至一些操作方法,在各科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具有普遍意义,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将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由一科向多科、由教学向教育迁移、深化,是情境教学研究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情境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并非现在才有,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史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述。在《烈女传·母仪》中,就有孟母断机杼教子的故事,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设置了“断机杼”这样强烈的刺激情境,达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情境教育的著名实例。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在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有情境教学的形式。一次,教师为了教会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儿在大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又累又饿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教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索。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自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自2001年1月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三学段提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研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通过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课题的研究,能大大的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课题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及应用价值。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预期创新点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情境,是情景、境地的意思,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教学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改变以往单一情境的做法,认识到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到情境创设的价值。

2、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研究一些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一般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实际不然,教学的整个活动都应该处于一定的情境。

3、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生、不同内容的研究,找到适合各类课题的创设情境的一般模式。

(三)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情景或氛围),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让学生直接从生活背景和经验中,体验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二)、观察法。

在数学课堂里意识地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做相应记录。

(三)、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六、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

1、申请立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 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

1、运用文献法,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学习创设情境有关的论文,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典型,开展研究。

2、 继续深入开展实施,逐步积累有效创设情境的经验。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成果的汇总,并进行反思,申请结题。

2、提交专家组进行成果鉴定。

3、成果推广。

七、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一)课题研究成员的优势

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保障

1.时间保障

重视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保证充足的研究时间,不断创造条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确保课题顺利、圆满进行。汇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讨解决方案,和下一步的研究方案。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阶段性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保障。

2.条件保障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学校教务主任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