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单位: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单      位: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课题负责人:陈国

课题组成员:刘丽雪、黎华连、冯生、丁燕军、黄鸿飞

申请日期:2017年11月8日

一、课题的背景

目前,我校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突破口。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常有的,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正步入一些误区:

①重形式轻内容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我们的老师不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什么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安排多次(3次以上)合作学习。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

②小组规则不清,学生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教室里也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局面,但只要细想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很少。

③随意分组,评价重个人

据笔者了解,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最多也只是稍微考虑了一下学生的成绩。这种分组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我们的教师对组内交流后的汇报评价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使我们的小组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有伏口中学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有

合作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合作革命”,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在我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对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一个奖励和评价的依据。学生在小组的环境中必须学会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上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研究过程回顾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和启动阶段(2016.9---2016.11)

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开始进行研究,主要负责人:陈国老师,刘丽雪老师。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具体状况,我和课题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后确定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编写高效而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导学案。

想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有兴趣地去学习历史,老师就要为其精选学习内容,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就特别重要。导学案能够帮助老师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引导工作,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应设计出适合小组学习的导学案。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设计成“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提疑问——合作探讨与提高——教师精讲释疑问——课堂检测巩固与反馈——学习总结与感悟”模式的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顺理成章的把学生推进自学与合作的状态。导学案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讨论探索的“探路石”。比如陈国老师做的《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的导学案(附件一),就体现了学生在自学和合作中学习。

2、构建合理、规范的小组。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如分异质组、同趣组、随机组。异质组的成员分别由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4—6名学生构成,成员之间要具有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又基本具有同质性。由于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已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前后桌之间有“异质”的基础,又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在课堂内进行。冯生老师在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就是选择了异质分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是四名男生,其余七组有男有女。

(2)明确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但合作学习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每个合作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当然,组内的成员的分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灵活变岗。

(4)培训小组长。

每个小组自己选出一名小组长,同样教师不要干涉,由小组民主选出。如果有的小组有争议没能选出小组长,教师要及时介入,协调小组长人选。

组长则要做好总指挥的工作,组织好本组的活动。如在试卷讲评课中,我们让组长组织组员自己评讲试卷,大家一道说说各自的解题思路,这样能拓展学生答题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黎华连老师在培训小组长方面比较有特色。她班的一个小组长,特别喜欢看历史书,历史小知识比较丰富,但是胆子比较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黎华连老师就让那个小组长在每一节课前上讲台分享一个历史小故事。慢慢,小组长胆量大了,敢主动发表自己意见。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位小组长的带动下,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后来每节课每个小组上讲台讲一个历史小故事,同学们变得非常期待上历史课。

(4)合作交流

在分组分工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进行小组合作。要使小组合作有效,必须把握机遇,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一些的内容简单,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难道比较大的内容如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历史事件的影响等需要老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的内容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发性、探索性,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有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同时,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合作学习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花几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不论时间长短,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也要参与合作学习,帮助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3、实施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有利手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把“人人有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

当堂评价

当堂评价方式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我们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设计了评价量表,课堂评价方法采用给每组加减分的方法,每组自动上前在记录表上盖上自己组印章。每节课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小组,还要评出本堂课最佳表现者或进步学生等。

教师评价:

(1)课上教师评价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代表发言情况;评价小组学生纪律情况;评价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好的组酌情加分,差的酌情减分。

(2)课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导学案保存的情况;评价学生各类测试情况。

丁燕军老师就十分善于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评价学生,丁燕军老师的评价十分中肯而且常常能让学生充满力量,所以丁燕军老师的课同学都愿意回答问题。丁燕军老师自己说,评价学生就是要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而不是我们常常做的从老师的角度去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去评价你就会感受到学生心理变化,知道他的思路,你就能更加好地理解学生,知道怎样去引导他。

b.组员自评、互评。

(1)组内设组员情况记录本,有记录员和监督员共同记录小组和各组员加减分情况。

(2)评价组内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桌上物品摆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情况,课堂纪律情况。一周一总,作为评选优秀组员的依据。

长效评价机制

长效评价机制要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每堂课结束后汇总各组得分情况,记录最佳小组和同学并及时公布评选结果。这方面,黄鸿飞老师做的最好。他给我们介绍经验说,他每一次上课都会让小组记录员录好同学发言的情况,每一周就交给老师。老师根据记录就评选小明星,同时也会私下找那些记录数据比较差的学生谈话,鼓励他们多发言。

在这种评价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12--2017.4)

1、调查阶段(2016.12--2017.1),主要负责人:刘丽雪老师、黎华连老师。

为了客观了解我校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现状和学生成长状况,较好的消除课题实施中的消极因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研究,刘丽雪老师、黎华连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分别对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共计600名学生,主要内容为以下七个方面(附件二):

①你对历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吗?

②你认为历史课应怎样分组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③你们小组学习合作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吗?

④你怎样在组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⑤你认为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如何?

⑥你认为建立学习小组的课堂形式与原有课堂小组形式有优势吗?

⑦你认为每节历史课都该分小组讨论吗?

调查结果统计:

1、问题一:你对历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吗?“感兴趣”的占60%;“有时”占30%;“没有兴趣”占10%。

2、问题二:你认为历史课应怎样分组更有助于你的学习?“按座位分组”的占30%,“按学习成绩分组”占35%,“按爱好,性格分组”占16%,“无所谓” 的占19%。

3、问题三:你们小组学习合作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吗? “有”的占65%,“没有”占25%,“不清楚”占10%。

4、问题四:你怎样在组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问组长”的占23%,“问全体组员”占48%,“不懂装懂”占29%。

5、问题五:你认为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如何?“对问题掌握很清楚”的占30%,“纯属浪费时间”占18%,“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讨论,没有全员参与”占52%。

6、问题六:你认为建立小组合作的课堂形式与原有课堂形式有优势吗?“有”的占36%,“有一点”占18%,“没有”占20%,“没所谓”26%。

7、问题七:你认为每历史节课都该分小组讨论吗?“很有必要”的占51%,“根本没有必要”占24%,“无所谓”占26%。

情况分析:

问题一:学生对于历史课中的小组合作这学习方式的兴趣比较大,超过半数学生是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也是说明历史学科是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

问题二:出于方便讨论以及有利于提高历史成绩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就近和按成绩分组。这也为我们合理精准分组提供了依据。

问题三:我校的小组合作教学已经推行一段时间,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不明确。说明我们教师也将分工更加细化。

问题四:共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第一选择,同时向小组长请教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下也有不少一部分学生在“滥竽充数”,这是我们要重视的。

问题五:小组合作的全体参与度不是想象中高,还是存在“看热闹”的现象。说明了小组合作不是放任自由,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作为历史教师就要从学科特点去考虑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六:反映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课堂形式与原有课堂形式之间选择困难。

问题七:反映了历史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是比较受到学生欢迎的。这也是符合历史科学的易于小组合作和讨论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阶段(2017.2---2017.5)

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并提出高效的对策。主要负责人:陈国、丁燕军、冯生、黄鸿飞。

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很多历史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很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我们课题成员上了好几次公开课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总是很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也多。我们还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讨论不起来;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没顾得上关心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等等。

我们认为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

2、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有些教师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一些老师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如果老师只是布置好专题→让学生分组探究、收集信息→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的话,是不能发挥老师应有的指导作用的。

那么,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对策一: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好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对策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

对策三:有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教师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老师不仅应该是讲台上的智者,更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而不是旁观者。

对策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组件不同兴趣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历史的多个兴趣小组。通过历史人物组、历史故事组、历史剧组和研究组等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7.6---2017.9)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主要负责人:陈国老师。

经过两个学期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促使课题成员不断加强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使课题的研究实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完成了课题方案预定的目标,对于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认识误区、操作方法、评价策略等有了一定的体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影响帮助很大。

合作学习不仅是教与学的新方式,而且也是学科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生活态度。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满足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需求,又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合作学习中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展示,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共享思维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了同伴之间的合作技能,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课堂上的小组自由讨论交流并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要义在合作,在很多情形下的小组讨论只是对特定问题的你争我辩,优势强势的同学往往占主导,后进生不自觉的顺从了他们的观点、态度,很难体现合作的效果。合作学习包括两个方面:自己学会了问题以及帮助他人学会了问题。小组应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一位同学没有发言、展示,合作就不充分;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任务,合作就不成功。

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教师对学生的分组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根据课堂内容、学生表现等因素适时调整,小组之间既充满竞争,又体现合作,要学会欣赏他人,为他人喝彩。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需要,在运用时要体现适时、适度、适当,不为合作而合作,应需要合作而合作。合作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可以是对特定问题的分析、解决,也可以是对情境的扩展与阐释等。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要及时、到位,鼓励学生既要大胆争辩、积极展示,又要学会倾听,分享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还应抓住合作学习前期的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记下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存在的疑点,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方向、有价值,交流讨论才更有效。

在合作学习的展示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课堂环节不求完整,求实效,不必只让分析全面、语言表达力强的优生去展示,应留给后进生机会,鼓励他们在小组的帮助下自己阐释或者自己质疑,使后进生渐渐从以往的听众和旁观者转变为主持人或参与者,树立他们的自信,提高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及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首先,要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参与效果进行评价,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参与”,“人人尽责”。其次,要注重对每一个小组内后进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依据“木桶理论”,关注“短板”,使“短板”变长,才能提升整个小组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创新评价方式,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课,量化培养不出能力,提高不了觉悟。尝试以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小组内的互评,每个人的自评,以及各小组整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打出等第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量化补充,如平时成绩为优,期末成绩为优,整体评价即为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使学生感到有进步就有体现,上进有动力,努力有回报。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人计划将这个课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还将继续作一系列研讨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对比发现,没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把难题抛给老师,他们一般会单独去找教师,寻求帮助,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同伴,他们常常会找好朋友一起讨论、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会找来班级里的“小历史学家”们一起商量,再解决不了才向老师救助,他们往往是三五个人一起找老师。这就告诉我们合作学习,不能只限于课堂上那种比较狭小的教学空间中,而应该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中遇到问题都能想到利用与他们的合作进行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的见解,学习优秀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性格内向学生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习困难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又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有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学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实验班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常说:“人多干劲足,柴多火焰高”,起初我不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现在我终于明白,只有大家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实验班的学生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表现出良好团队精神,取得了可许的成绩,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

4、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他可以活跃传统教学模式下比较沉闷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完全被动的状态向积极主动地方面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5、发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性。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同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学生容易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初步培养社交技能。

6、转换了师生关系。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或角色互换,既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提高了学生 参与度与责任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有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相的新形式,师生之间能平等学习、平等交流,真正体现教学中民主。

总之,经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倾听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成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