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引导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专项课题《基于问题引导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2019年10月8日上午,杨景波工作坊及课题组成员在紫阳中学教研活动室召开专项课题《基于问题引导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研究》的开题报告会。由于工作岗位变动,部分成员在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工作,本次会议无法赴紫阳中学参加,故课题组主持人杨景波老师在紫阳中学主持了本次开题报告会后,又回安康中学高新分校组织召开了开题报告会。鉴于空间阻隔和各成员老师实际工作的压力,很难有统一时间在一起召开会议。因此课题组商议决定,今后课题研究交流以网络平台交流为主,每周固定在周四晚上19:00——21:00开展讨论,交流研究心得,沟通研究过程,解答各种问题。当然其他时候也可以随时交流,总之要轻形式重实效,力争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加紫阳中学此次会议有课题组紫阳中学的成员老师:唐显果、刘珊、李雪玲、工作坊成员柳银花、刘琳、贺勇、余小勇、周同、曾先武、肖芸、张召苗、李安琴老师,还有汉滨初中成员老师邱吉露,以及紫阳中学教科室主任张贤斌老师和教科室专职课堂调研员李端平老师。张贤斌主任和李端平老师是本次课题的评议专家。

会上,课题组负责人杨景波老师就课题名称、研究内容、目前的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就课题研究的具体阶段性任务做了明确的划分,对课题组成员各自的工作职责作了安排,特别是就研究的方法和操作流程作了说明。

张主任和李老师就课题选题与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评价和具体分析,他们认为,此课题结合了教学实际,紧扣实践中的问题,是老师们日常教学中常遇到的困惑,研究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为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一定要取得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关键在于利用课题研究推动教师自身成长,以教研促教学,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或者说,过程即结果。他们对于具体的课堂调查记录作了详细的指导,对于研究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修改意见,后期在研究中我们将做细节上的调整。

会议上还明确今后课题组紫阳中学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由唐显果老师和刘珊老师负责组织召集,安排各项任务,做好与安中分校课题组成员的沟通协调。安中分校课题组成员的召集组织工作由杨景波老师负责,两部分成员工作安排由杨景波老师总体负责。

2019年10月12日下午,杨景波老师在安康中学高新分校组织召开了课题组该校部分成员的开题报告会,参加成员有王若楠老师、吴银花老师,陈先平老师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评议,杨景波老师再次宣读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和工作要求,传达学习了紫阳中学会议上评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修改方案进行了讨论,会后,将修改方案上传研究群,供所有人学习并参照执行。

一、课题名称:《基于问题引导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作为一线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低效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课堂上老师辛苦讲解,学生看似在学在听,看似掌握了,实际上一旦开始解决问题(如做题)时,却发现很多学生知识掌握不透,概念理解不准,成绩低下,教师的教学事倍功半。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恰到好处、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高低都会有巨大影响。在长期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中思维的方法和深度是其中的关键。很多学生从外在形式上很努力,实际上思考深度不够,处于“伪学习”、“浅层学习”状态,这就需要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而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维状态、深度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精准的问题引导,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就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核心内容。

三、课题内容的具体解释:深度学习,源于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被引申,针对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生活和学习时间被完全碎片化,思考被浅表化,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专注力下降,思维深度不够,“假装”学习、“伪”学习现象突出,最终导致学生知识能力与学科素养上的缺乏与不足。而深度学习就是目前应对这一现象的对策之一,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各国都探寻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生活核心素养路径的当下,深度学习是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匹配的学习方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作为割除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措施之一,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被广大教师接纳,在目前各种教学模式中都少不了问题引导的影子。其关键原因是它切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学科的价值和魅力,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课题组把焦点确定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利用问题引导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自身工作的几所学校调查分析、操作实施,获取详实资料,总结分析课堂问题引导的模式、细节和方法,总结如何通过落实问题引导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

观察法,基于课堂提问环节,通过大量的听课活动,观察记录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行为,详细记录提问的方式方法、问题内涵和设问角度、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评价情况,评价提问的有效性和价值,从而形成大量详实的数据统计,为研究提供资料。

文献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中,各成员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深入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加强课标解读,研究高考改革动向和理念,追踪深度学习前沿研究的动向,关注问题引导式教学的优化和实践操作,做好理论准备。利用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通过关键词查询,搜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系统归纳总结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和无效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口,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展开研究。

实践法。充分利用我们身处一线课堂的优势,结合以上分析探讨研究如何将问题引导在课堂落实,促成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优化完善。

调查法。结合各自所在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开展详实的调查分析,关注目前课堂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学校与学生对课堂的期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存在的差距,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五、组织分工

杨景波 课题总负责人,安中分校课题组成员具体负责人,负责组织召集,开展各项工作,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

刘珊 课题组紫阳中学成员负责人,负责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文字资料整理。

唐显果 实验教师,负责调查分析、课堂记录,、论文撰写,活动宣传。

李雪玲 实验教师,负责课堂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邱吉露 实验教师,负责课堂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王若楠 实验教师,负责调查分析、课堂记录、数据统计。

吴银花 实验教师,负责课堂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张龙波 实验教师,负责数据统计、活动后勤保障。

六、研究进度规划

第一阶段(2019年9-11月):文献梳理、理论学习。基于中国知网资源平台,利用关键词搜索整理“课堂提问”、“深度学习”课堂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广泛阅读梳理,了解目前国内研究概况,寻找研究突破口和重点。并通过文献搜索和阅读,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储备,提升专业素养。

第二阶段(2019年11-12月):调查研究。结合理论学习成果和本地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关于课堂提问和深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开展广泛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信息,通过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20年1-3月):设计课堂提问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落实深度学习。

第四阶段(2020年4-7月):在第三阶段基础上,通过论证验证,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并总结出基于问题引导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模式,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总结。

七、预期成果和目标

1、分析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在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提问、高效提问的方法,形成调查报告。

2、调查分析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学生思维状态,探寻深度学习的方法途径,特别是利用问题引导落实深度学习的方法、途径,从而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形成可操作性的论文,形成具有很强操作性和示范性的模式、流程和相关结论,期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张贤斌主任全程听取了课题组的报告后,就工作坊活动安排和课题研究安排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指出了课题设计规划的一些问题。评议内容如下:

1、课堂建构,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作为一线教师,教研是为教学服务的,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这决定了研究偏向于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建议课题组成员落实课题,哪怕就课堂的一些细小环节的优化设计都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步,具有实际意义。

2、课堂有很多类别,从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因为学生年龄段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决定不同学段课堂有显著的差异,建议课题组把研究对象聚焦在高中课堂;同时各个学科也有千差万别,课题可以进一步缩小为地理课堂,与学科研究直接挂钩。

3、关于对课堂提问的研究,目前有很多的论文资料,很多专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建议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搜索,在学习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深化研究,避免无效的重复研究。

4、理论学习应该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这本来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初衷,不必要把第一阶段单纯定位为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也可以充分融合进来。

5、因为课题组成员的分散,要做到统一开会统一开展研究工作比较困难,建议网络平台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负责人要加强管理,注重工作的落实,工作的开展不能拘泥于外在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做到有效果有价值都行。

李端平老师作为资深的高级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和课题研究经验,他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1、从深度学习角度切入课堂教学研究,方向新,把握了目前的教研前沿,针对课堂存在的“伪学习”“低效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课题研究关键在于过程要到位,环节要落实,要求负责人定期检查课题完成情况,定期通报工作进程,课题组成员要充分认识到课题研究对于自身课堂教学的帮助,对于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的作用,少一点课题研究的功利性,潜下心来,做好具体的研究细节,提升自我素养,追求职业价值和职业幸福。

2、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采用的教学形式,目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很强,科学性不足,有效性不足,不同的教师提问的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说,提问的水平直接反映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很多时候我们提问过于随意,这是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所以本课题极具研究价值,但研究一定要落到实处,加强过程监管最重要,课题负责人要严格负责,课题成员也要有研究的自觉意识。要安排人定期发布工作简报。

3、课题最后的成果呈现,建议根据研究论文所设想的课堂模式建构,录制一至两节的课堂视频资料,并形成文字性的课堂实录,充分展现课题研究的成果,也更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

结合开题报告会上评议专家的评议以及市教研室专家的意见,就课题研究做如下调整:

1、课题名称由《基于问题引导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研究》修改为《基于问题引导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建构研究》,明确研究范围,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体现学科特色。

2、理论学习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但文献搜索仍然集中在第一阶段,由负责人统一协调组织人力在中国知网上利用关键词全文搜索,将相关文献全文下载,把电子文本上传至课题组群,督促所有成员下载学习,并整理出阅读笔记,定期撰写心得体会。鉴于文献较多,可以将文献资料阅读整理进行分工,预期每个成员将要学习梳理近20篇,之后每个人撰写出所阅读论文的综述,便于集体交流,从而提高资料整理的效率。此项工作的具体安排、任务分工、归纳总结由唐显果老师负责落实。

3、课堂观察记录、调查研究同步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意观察记录的完整性,记录表要优化设计,便于操作,建议一节课由一名观察员完整记录,不同观察员不必要记录同一节课,从而提高效率,扩大数据来源面,增强研究的价值。

4、针对课堂提问,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形成一定的量化评价标准,从而更方便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操作,此项标准应作为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呈现出来。量化评价标准由杨景波老师和唐显果老师具体负责组织制定。

5、落实过程管理,课题组要定期发布工作简报,两地负责老师要切实履行管理负责任务,组织成员开展各项活动。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落实好每周固定的课题网上研讨活动。

6、成果呈现形式之一的课堂实录除了文字性材料外,需要视频资料,此项工作所需的设备与技术支持由杨景波老师和张龙波老师负责。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