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研 究 总 报 告

 

 

 

 

 

 

一、标识

课题名称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课题批准号          FHBO8O477                          

课题类别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        杨文娟     中学高级教师             

所在单位            常州市实验小学                    

课题鉴定时间        2011.3.26                         

课题主要成员马春江  王健   蒋岳庆  耿银辉  张逸  陆星梅

陈美华  倪燕萍  杨侃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

2011.3


二、简介部分

1.标题《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序言: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是常州市实验小学为了激活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学校教育哲学、回应学校主动发展策略的需要而着力研究的课题。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常州实小围绕“分享文化”的构建,以制度的形式确保研究的开展,课题组从纲要、课程、教师、课堂、学生、管理等方面入手,在课题顾问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围绕课题实施方案,开展专题学习,扎实行动研究,不断提升理性,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在促进师生成长及推动学校主动发展上更是影响深远,本课题研究报告就是五年研究的成果反映。

3.摘要:围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以核心子课题的形式分解落实研究目标:在校本课程方面,主动架构校本课程框架,以“不一样的我,在分享中成长”研究为线串起“给每个孩子一段独特的分享经历”这一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突破口,将教育教学过程定位为分享的过程,从一个全新角度来理解、把握教育教学本质,主动探求基于分享的课堂核心理念和教学文化,形成了实小特有的课堂理解;在教师成长方面,以共同体建设来促进个体成长,以“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为共同价值取向的实小共同体文化内涵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共同体构建策略不断成熟;在学生成长方面,从“互助共进”交往策略研究入手,积极创造分享的“场”,让实小的孩子在交往中互助合作分享共同进步的心理愉悦;在管理研究上,加强宏观把握提升顶层设计能力,结合分享哲学的打造整体架构学校发展蓝图。以《学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专著出版为标志,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很好地提升了学校主动发展的品质。

4.内容结构图

三、主体部分

(一).研究目的、意义、假设、核心理念

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分享教育与学校主动发展的关系,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形成学会分享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基于分享的学校主动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

研究的价值:我校把“分享教育”作为学校核心理念,并与学校主动发展结合,以“学会分享”作为切入点,研究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模式和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实践价值:1.“学会分享”是现代人必需的一种积极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研究具有其特有的适切性和迫切性。2.通过研究,让师生在学会分享的过程中合作、接纳、创造,不断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实学校的教育内涵,形成学会分享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

理论价值:研究学会分享如何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研究主动发展与外推发展的结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丰富、发展和建构。既指向现在,又指向未来,具有战略意义

核心概念界定:

1分享:主动和别人共同体验、创造、享受彼此的经验、思想、幸福等。(它是一种理念,是以开放的心态一起去经历;它是一种策略与方式,是彼此主动合作、接纳、创造,从而主动去学习、交往和生活;它是一种品质,是现代人民主开放、主动学习、共同创造的一种表现。)

2学会分享:在主动和别人共同体验、创造、享受彼此的经验、思想、幸福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开放的心态、形成彼此主动合作、接纳、创造的策略与方式,形成民主开放、主动学习、共同创造的品质。

3学校主动发展在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基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实际,根据社会需求,主动设计、自主决策,不断激发和生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丰富学校的教育内涵,形成鲜明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从而打造学校发展品牌与办学特色。

4学会分享和学校主动发展:学会分享是手段,主动发展是目的。我们把“学会分享”作为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竞争、学习与创造,形成分享的共同体,从而促使教师主动提升,走向文化自觉,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学校层面的改革稳步推进,从理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跟进,转型期学校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行政决策也由外推学校发展向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和外推学校发展相结合,在实施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学校要稳定健康和谐发展,需要激发内生的活力、逐步形成学校的教育哲学。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分享教育,分享需要开放、合作、包容、接纳,而教师不尚张扬、相对保守的现状促使我们思考该如何激活、激发教师的发展内需。“分享”是一种富有活力的互动,“学会分享”是一种主动的借鉴、开放、丰富和提升。“学会分享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积极回应学校主动发展策略的需要,是研究基于校本特色建设的需要,是全面落实学校教育理念的需要,是打造学校教育哲学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促使师生在“学会分享”中提升分享的内涵和品质。因此,我们提出《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

1.从国外研究来看,他们从儿童分享观念、分享行为、影响分享观念发展和分享行为产生的因素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提出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和竞争、进取、内在动机这些心理成分一样,对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如何根据儿童的这些心理领域的特点,实施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互助共进”中分享成功、快乐、友谊、责任等,从而使孩子们形成亲社会思想,形成分享的意识,形成主动分享的行为是研究中要重点思考的。

2.作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英国著名学者戴维·伯姆(David Bohm)在《论对话》提出对话理论、共享性思维等对我们的分享教育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话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多者间进行,同时甚至可以是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对话。戴维.伯姆认为,人类都存在一种古老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里,各个事物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彼此互相弥漫渗透,互相联系,我们对世界运动的感知乃是对某些永恒的本质的参与和共享。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对话与分享的关系,只有在真正的对话中,人们才可能达成有价值的分享,如果大家能够做到分享一个共同意义,那么就能够做到分享彼此,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意义,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

在这种对话思想指导下的分享教育,倡导主动吸纳、汲取,同时也积极付出、给予。“参与、共享”与“承担、分担”在分享过程中如影相随,我们期望成为“分享的源”,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积淀自己、成长自己,正因此,我们都需要成为“吸纳的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每个分享者都需要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和状态下真正参与其中、共建意义和分享彼此。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说过的:教室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建构分享、实施分享教育,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灵向四面八方打开。

在对话过程中,每个人必须有所贡献,因为这是对话的精髓所在。分享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努力不断地提升分享的品质,这是分享的要义所在。

3.分享在古代教育中有迹可循: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据说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创办私学,宣告了“学在官府”历史的结束,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倡导“有教无类”,宣告教育不应只是氏族贵族的专利。“布学”于四夷,将先进的文化传播到文化落后的地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文化教育的大提高;播学于平民,促进士阶层的崛起。是其实施分享教育的体现。颜之推《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乃其对话精神的蕴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知如接枝”理论:“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因此,“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的全体经验”。孔子所说的“举一反三”,荀子所说的“以一知万”,“那一必定安根于自己的经验”,方收“反三”“知万”之效。丰厚自己、融汇百家,举一反三、以一知万,这是对怎样学会分享的一种很好的启示,对分享教育的很好诠释。翻阅中国教育家评传,这样的例子很多,分享在他们的教育著作、教育思想中有非常多的体现。

4.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主动规划自己的发展之路,主动打造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是任何一所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市以实施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为抓手,明确提出常州在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方面的实践、思考及规划,为常州学校的发展定下了很好的基调,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我校实施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以分享教育品牌打造为切入口,主动认识、主动规划、主动实践、主动评估、主动学习。通过“学会分享”课题研究来带动和全面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是可操作的。对实小而言,分享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品牌,她的根是校训“精勤”,核心是“创造”,方式是“交往和对话”。课程中我们强调“体验”,课堂中我们强调“倾听、捕捉与引领”,活动中我们强调“互助共进”,共同体中我们强调“对话”。

5.学会分享与主动发展的关系:学会分享是学校主动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学会分享是学校主动发展的一个载体;学会分享是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学会分享是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的文化;学会分享是手段,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是目的;明确了教师的四种角色:主动发展者、主动参与者、主动分担者、成果的分享者。明确了需要处理的关系:坚守与改变、学会分享与自我能量积聚、学会分享与竞争、学会分享与合作。

通过“学会分享”,形成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学习研究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力量来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

(三).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的内容

1.学校传统、现状和发展走向的研究

2.关于学校“主动发展”“分享”的文献研究和学会分享与主动发展的理论思考

3.“常州市实验小学分享教育行动纲要及其实施”(重点子课题)

4.合作分享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重点子课题)

5.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重点子课题)

6.小学生“互助共进”交往策略的研究           (重点子课题)

7.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研究               (重点子课题)

8.分享理念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研究的思路:基于学校的现状,如何更好地推进和实施课改,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研究者考虑的,本课题着眼于学校主动发展,以分享教育为抓手,以“学会分享”为切入口,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于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问题,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板块:基础性研究;行动纲要研究;实施研究(抓住中心工作,关注两类人群,做好管理保障);

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会分享”的研究,探索适合本校的带有“分享”特质的教育教学策略及教师团队打造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师生分享的基础、分享的意愿、研究的背景,研究需要的条件,了解师生对分享理念的理解、认同及融入情况。

3)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学会分享的有效策略。

4)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寻求理论或实践层面上的创新。

5)案例研究法。以具体的师生、班级、团队作为个案研究,或以具体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载体来研究学会分享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意义、价值及实效。

技术路线:

 

研究阶段、过程:

本课题研究帮助学校从“走近分享教育”到“走进分享教育”,历时5年时间,即20066月——20113月。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研究准备阶段:20066~20074

本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基于学校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分享的办学理念。然而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找不到关于分享的理论支撑,在确定这一课题研究的实践及理论价值之后,在专家引领下课题核心组集中各种智慧初步确定了“分享”及“学会分享”的理论架构,我们邀请专家进行开题活动,对相关概念进行实践探讨和理论提升,初步清晰了研究方向及行动策略。

研究成效:梳理了研究资料,展开了系列沙龙,对话专家对话文献对话自我,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持,架构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顺利开题并开始付诸实施。

2、研究实施阶段:20074~20106

本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对照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我们将研究内容以子课题的形式分解落实,围绕行动纲要、课堂、课程、学生、教师五个核心子课题重点展开。我们邀请省市科研专家为课题研究的顾问,聘请特级教师原常州市教研室副主任汪履平作为课堂教学行为课题组研究顾问,确立了科研日定期研讨交流,我们分别于078月、08 2月两次邀请省市专家来校诊断研究、修正方向,08年课题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获批升格,095月我们邀请中央教科所、省规划办、市教科所专家来校进行课题研究中期评估。配合课题研究,我们建立健全了“十一五”课题管理网站,建立各子课题专栏,所有研究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传,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分享。

研究成效:基本按照课题预期设计进行,研究过程比较扎实,特别是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子课题两周一次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确保了研究的品质。本阶段正式升格为全国教育规划办课题。期间约请专家多次引领、如期进行了中评,课题组直面问题不回避,在诊断中明晰,在研究中改进,逐步实现着“不一样的我,在分享中成长”校本课程系列的开发研究、“互助共进、智慧分享”文化关照下的学生社团研究、“分享智慧工作室”“分享团队”教师分享共同体研究……聚点成线、连线成面,各子课题都取得了预期成效。学会分享,让实小教师真正理解内化了分享,分享的理念真正内化为意识、外显为行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已然成为常州实小教师的自觉,分享已经由当初的概念演变成一种实小人的生活方式。

3研究总结阶段:20109~20113 

本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邀请了省教科院及市教科所专家来校对四个核心子课题进行了成果鉴定,学校对部分校级小课题进行了结题鉴定,汇集了研究资料。课题组成员分工撰写了课题研究专著。对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进行了分析,撰写了总课题研究报告。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成果系列,申请总课题结题鉴定。

研究成效:完成了课题研究成果《学会分享》专著并正式出版,对学校借助本课题研究推进实施分享教育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理性的提升,形成了一些可供分享的研究经验及学校主动发展策略,分享教育哲学初步形成,分享文化已深入人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