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十四中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开放性学习方式。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国家教育部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将其作为必修课列入综合实践活动板块。欧美发达国家较早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得到迅速提高。第三次全教会,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出发,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也是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决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实施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全教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公民的重要途径,我们必经积极探索和研究。

尽管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起步未久,我市也只有金陵中学等少数重点名牌学校进行过探索,但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开展此项研究已势在必行。教育部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计划并确定为必修课。我校是一所江北郊区高中,针对我校高中生源较差的实际,开展“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对我校“九五”课题(“高中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研究”;“科学教育特色活动的研制与实施”)的延伸和进一步发展,既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又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内涵的界定:

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高中学生在相关学科教师指导下,运用课内所学的学科知识,去发现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和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在相关学科教师指导下。”表明应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运用课内所学学科知识去发现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表明了学科研究性学习注重基础,重视课内外的沟通,突出显示了该项研究的学科特色。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基本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对于学科研究性学习,我们定位在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对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并用此解决问题,同时提高教师本身对研究性学习的驾御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所提高。最终通过转变,提高学生对学科的把握,能迁移、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

总之,学科研究性学习紧扣学科,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一切学生,真正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会学习,能创新,能运用获取知识的方法研究现实问题,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性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科学精神,形成综合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其范围:

2001 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为重点对象,以理科为核心,辐射其它年级、其它学科。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学习与思考

突出研究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性的升华。

2          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范式与目标

以高中部分学科备课组为研究单元,根据新课标,教材和教学进度来制定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然后分步实施。探索出一定的操作思路。

3、探索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质量评价方法:

学科研究性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评价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尤其是组织过程)、结果,这是本课题要探索的重要方面。

本课题研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一定的思路、方法、能力和价值体验。同时,探索出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范式,努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今后各起始年级具有指导意义。难点是探索出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管理及评价方法。

六、设计思想:

1     立体性原则:本原则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全过程中起到设计、组织、指导作用。体现主题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及活动综合化特点。

2 开放性原则: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目的所决定的,要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必然要加强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实践中改变观念、拓宽视野、形成能力。

3 系统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所以既

要设计学科内的实施目标,也要设计学科间的协调安排,如从时间上就要考虑用统一时间段好,还是分开好,要研究。

4 目标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必须紧密围绕这一宗旨启发学生自主探求,防止教师“过度关怀”。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          文献法:学习①第三次全教会文件②国内外有关研究性学

习的论文论著③新教材、新大纲。

2          调查法:学生走向社会广泛设调查,将所获数据进行科学

分析,初步得出结论;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测试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测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3              行动研究法:在实验中边学习,边探索,边调整方案。

4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中注意阶段性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改善实验方法,丰富研究成果,以期高质量地完成探索任务。

八、   研究的大致步骤:

1          立项阶段(2001.05——2001.09

主要工作有:(1)、制定课题计划、并完成申报;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高中年级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小组;3、确定各科实验班级。

2、学习阶段(2001.09——2001.10)

主要工作有:(1)、学习第三次全教会文件,学习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专著,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聘请专家,科学指导。

2)、学习高一新教材、新大纲、各科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开展实验。

3、实验阶段(2001.11——2003.06.)

主要工作有:(1)、学生自主选定课题;(2)、班级开题;(3)、年级大会论证;(4)、各科按计划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5)、组织指导、调控、交流;(6)、实验课题组对实验班级进行问卷调查;(7)、各科开“研究性学习”探索交流课。

4、总结阶段(200307——200511

主要工作有:(1)、汇集研究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3)、聘请领导与专家审议结题。

九、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

2、各实验学科上公开课教案及评课记录。

3、相关调查及研究资料。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许晓宽(现任组长:宋建民)

成员:宋建民、杨成国、汤国华、邵丽萍、黄建宁、任佃云、王钦芬、李锦桂、贾苏萍、王明成。

十一、课题指导:

市教科所:刘永和所长、黄达成主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