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新闻:333课题研究让幼儿“乐学、会学、善学”

333课题研究让幼儿乐学、会学、善学

江苏省无锡市机关幼儿园副园长 沈波

随着新《纲要》的实施与深入,幼儿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变迁之后,定位于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这种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使得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一方面是指智力,其具有一定的先天性,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会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能;另一方面是指会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会学习的能力则主要来自后天的获得和积累。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 在生命的前四年中,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 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这就是说在短短的生命头几年里,头脑里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每一样东西的学习都将以这些途径为基础。换言之,婴幼儿期是培养人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着手于“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引导、帮助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策略” 。

我们无锡市机关幼儿园自1997年就加入了在中央教科所立项的“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课题“素质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实验和技术的综合研究”(简称333),并被确立为333总课题组的实验基地。“十五”期间继续承担以“培养‘反思’能力、全面开发人脑功 能的系列实验研究”为课题名称的333总课题组的实验基地的研究任务。九年来我园在中央教科所333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以新纲要为依据、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开展了“运用333学具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子课题研究。

根据333总课题研究的特点,结合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我园的实际,我们制定了我们幼儿园子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子课题研究的法则:

一、目标

l         幼儿发展目标:

1、通过学具训练提高幼儿手、眼、脑、耳等学习器官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大脑潜能。

2、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会听、会看、会想、会说的基本学习能力。

l         教师的发展目标:

1、提高实验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教科研的理论水平。

2、帮助教师运用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实践教育行为。

3、在不断观察幼儿、研究幼儿、分析幼儿和反思自我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l         课题科研目标:

1、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在课题研究中分析36岁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并在园里总结、推广和运用 。

2、建设和完善以“乐学、会学、善学”为导向的园本课程体系。

二、法则

1、感官参与的法则:调动所有感官,这是学习的工具系统。无论是学具操作还是无学具操作,我们均引导幼儿有意识的调动和运用所有的感官参与。

2、独立操作的法则:培养独立性,激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这是信息的深加工系统。任何教学活动,我们始终遵循“独立操作、讨论演示和综合训练”的模式进行,既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又使幼儿的原初水平得以充分展示,为教师发现幼儿最近发展区并引导幼儿探索提供充分依据。

3、游戏练习的法则:用游戏重现学习的内容,这是有利于幼儿吸收知识的信息输入系统。幼儿的知识建构过程是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积累的,通过游戏再现学习内容无疑是最佳的策略。

4、激发状态的法则: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这是学习的动力系统。激发状态的关键是“兴趣”,

5、及时迁移的法则:在各科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迁移,得到练习和巩固的机会,这是知识信息的活化系统。从研究计划到教学活动,我们的设计是全面渗透的,即学具训练—领域教学—日常活动三位一体。

6、正面引导的法则:庆祝每个幼儿的每一步成功,这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循环系统。

九年来,我们机关幼儿园在进行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本着关注幼儿在333操作中的学习状态、研讨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宗旨,课题组成员针对自己所执教年龄班的幼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自的研究计划,使得研究任务落到实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继荣获中央教科所“九五”、“十五”优秀实验基地园的光荣称号。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幼儿的身心协调能力。

所有的实物题型都是以外部双手操作为主的训练。双手同时操作加上手指的精细动作,以及眼、耳的参与无疑是对身心协调性最有效的训练,为了顺利、准确、快速的完成操作任务,幼儿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指挥极其精确,身心协调能力迅速提高。身心是人类参与任何一项活动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学习的首要前提,就像一台机器,只有性能优越才可能产出优质高效的产品,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这也应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功”。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幼儿的认识能力。

    我们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设计了认识学具零部件的教学活动。首先是让他们观察摆在他们面前的物体。这些零部件的具体形象,通过幼儿的感官,反映到他们的大脑中。它们唤起了幼儿过去头脑中类似物体的表象和标志它们的言语。在头脑中,幼儿把对他们当前看到的东西和过去见到的类似东西进行比较、概括、归类的思维活动。孩子有了感性经验,再引导幼儿给学具零部件命名。先让孩子自己命名;然后引导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告诉幼儿科学的概念,并出示文字字卡,让幼儿重复说几遍。这是从看到听到说的过程,也是孩子认识物体的过程。我们就是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水平去认识一种新的东西,引导他们把日常概念上升到科学概念,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培养,且言语能力得到了训练。

3、通过课题研究训练了幼儿学会全面、有序地看、听、说的能力。   

    我们在题型训练中引导幼儿描述一颗几何体,例如红方,刚开始,孩子们只会说:方的、红的、或一个积木是红的,水平较高的幼儿会说这是一个红的方的东西。那么,这种观察表述是否全面,有序呢?我们强调观察是多种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而不只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在幼儿充分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幼儿发现,一个几何体不仅有眼睛能看到的颜色、形状,还有用手感觉到的材质。通过训练培养从色、形、材三个基本维度来观察每一个几何体,认识每个几何体,并且有序的描述它,例如:这是一个红色的正方体,塑料做的。同样的方法迁移到日常活动中,在描述任何一个物品时,幼儿都会按照全面有序的方法来表达,例如:这是一张蓝色的圆圆的小桌子,木头做的。(从色、形、材三个维度进行看和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说一样东西的方法。那么,说一件事情呢?再次迁移:也是用全面、有序的方法,全面包括什么呢?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发生的事情,有序就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说。例如:观察一组图中什么东西画错了,一些幼儿很快找到了几处错误,而另一些幼儿总找不到。问找得快的孩子,他说:“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个一个看,找到一处记一处,直到看完。”而一些孩子说:“我一会儿看这里,一会儿看下面,总也找不到。”很明显,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同理,听力培养也是从全面、有序入手,我们要求孩子听指令时首先要听全,然后按顺序完成指令。听力题型的难度也是随着训练的深入而不断递增的,由一维到三维,由正向到逆向,由肯定到否定。例如:请你拿出一个红方—请你拿出一个红的和一个方的--请你拿出一个红的、一个方的和一个红方;请你拿出一个不是红的方—请你拿出一个不是红的和一个不是方的--请你拿出一个既不是红也不是方的;请你拿出所有的几何体,左手不拿红的--请你拿出所有的几何体,左手不拿红的、右手不拿黄的;所有的听力训练在教师说出指令的时候只能说一遍,如果没有听清,我们就会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并鼓励他监控自己的耳朵,有意识地听。经过训练,孩子们的听力有了显著提高。

4、通过课题研究帮助了幼儿学会寻找规律。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总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的,图阵题型正是通过几何体的排列和组合规则来模拟这一特点的。如:“找房子”游戏,就可以训练幼儿对几何体进行整体观察,发现整体排列规律,培养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通过对游戏的亲身体验。克服以往在观察事物时的片面性、散碎性、表面性,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对几何体进行个体、整体的观察。又如:在学会观察、记忆活动中,我们利用学具摆成一定的规则图形,让幼儿看几秒后,再摆出来:每做完一次,再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观察、记忆摆放的过程,逐步归纳出记忆规律。再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孩子们发现了菜谱中每周都有面食的规律、刘老师和蒋老师总是一人一天上课的规律、所有的老师星期三都要开会的规律等等,而这些规律的发现正是源自于孩子们细心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课题研究获得成果的同时也让我们参与研究者得到了许多启示:

1、不断激发幼儿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大脑不是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科学的激发,可使幼儿大脑的巨大潜能迸发出来。幼儿的大脑也不像电脑那样无论何时启动、无论怎样启动都能等效地工作。幼儿大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与其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成正比。幼儿大脑处于学习最佳状态的重要外部表现是:态度积极、情绪快乐、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动作敏捷等。处于最佳状态的大脑对外来信息最开放、最容易接收,因而学习得最好最快。我们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激发幼儿的学习状态放在首位,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涵盖物质、精神和身心三方面的准备。通过旋律、律动、儿歌、节奏、气氛和教师的热情、积极的鼓励来将幼儿的大脑激发到最佳的状态,使学习在幼儿身上真正发生,以此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样,在领域教学和其他活动中,我们始终贯穿对幼儿学习状态的激发。

2、在操作中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思维差异。

    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只要教师站在研究幼儿而不是教会幼儿的角度上,我们会发现,我们能看到的东西要比原来多得多。例如,在进行图阵题目训练时,我们观察发现,首先是看的状态不一样:有的孩子东张西望,有的孩子看看玩玩,有的孩子盯着看;其次看的方法不一样:有的孩子一个一个看,有的孩子一排一排看,有的孩子一块块看;有的跳着看,有的按顺序看;有的竖着看,有的横着看;看完后的操作也各不相同:有的始终单手操作,有的单双手交替;有的一次放一个,有的一次放几个;有的看完就忘,有的做着做着忘了,有的一看别人就把自己的忘了。每种不同的操作表现都反映出幼儿不同的思维差异,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

3、尊重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

    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类型是不同的,大致有:视觉型、听觉型、动作型和群体型。“视觉型”是当学习内容以图象的形式出现时,学习得最好;“听觉型”是通过声音学习得最好;“动作型”是当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操作时,学习得最好; “群体型”偏好讨论或集体游戏。虽然这些学习方式每个学习者都使用,但存在着为主的或最高效率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研究每个幼儿的学习类型,并加以尊重,力求取得理想的效果。

4、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师只要把自己认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得出结论所需要的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学具操作活动注重的是过程,是认识和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孩子的认识能力是在学具操作活动中开动自己的脑筋获得的。“心之官则思”多看、多做、多想才能长智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帮助孩子学会思索,学会动脑,学会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显然,教师说得过多,用自己的话代替或干扰孩子的思索,甚至因此造成孩子不思索的坏习惯。正是这一点在课题实施中我们老师尽量管好自己的嘴巴,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质量:质是要求话说得准确、明白;量是说孩子听得明白、有利于孩子提高听和思维能力的话,不是说得越多越好。“管好自己的嘴巴”,让我们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冷静地、客观地认识和研究孩子的发展过程上来。

课题研究的深入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思索:

学具训练的深化: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题型训练对提高幼儿双手精细动作促进幼儿大脑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然而,如何进行深化和凸显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教学实践的深化:在学会观察幼儿的同时,如何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策略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需要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还需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给予真诚地指导和帮助。有想法就有目标,迈入2007年,进入国家课题的“十一五” 规划,在中央教科所的重视和营造的良好教育科研的氛围下,我们机关幼儿园将满怀信心,继续努力,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