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科研结题报告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科研结题报告

大丰市刘庄中学 季明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但随着新课改的普遍推开,生物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生物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让有效教学行为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将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解,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在微观层面做群体性、持久性研究,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我校的情况看,有两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是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海底”现象。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理论如同大海的海面,波涛汹涌。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上的惰性等,又如同处在大海的海底,较为平静。因此,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之间,急需架起一座“桥梁”。二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部分的老教师由于长期受凯洛夫“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恪守陈规,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一味地“满堂灌”。一些青年教师虽有改革热情,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因此课堂教学行为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教学效率不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准确把握和反思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最为困惑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研究者教学新行为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教师专业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愉,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就我校的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这些无效或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行为的偏差而造成的,诸如教学行为的缺损,教学语言发生问题,教学任务布置不明确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存在以下的教学行为问题:

1、教学时间的缺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主体的缺损:“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动”,要么一讲到底,要么不论问题难易都让学生逐个回答,全部动手,一一讨论,致使简单易得的知识重复率高,教学重点不突出。

3、调控能力的缺损: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们看到学生的自由度加大了,课堂氛围也较以往活跃了,但教师对课堂局面的调控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强。

4、目标的缺损: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表面形式,包装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蔓延;而且忽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因此,怎样走出教学高耗低效的误区?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去带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从而实施好有效教学?是我们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本课题力求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探索教师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与个性化,通过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

本课题是研究者借助本人的行为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不断改变行为者的行为,并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与行为,达到转变与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师生互动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本课题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理解掌握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本课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大的实践意义,在研究中用理论指导教师的实践,在实践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必须改善教学行为,从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指令者、坚定者,以及传统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组织者、引导者,辅导员,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

我们想以“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为课题,在教学中实践尝试,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努力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拟从建立体系和结构框架的维度,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研究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比如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生物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首先,在对教学有效行为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其次,运用文献法进行系统学习,以确保本研究建立在前人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实现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技术描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分析导致教学有效性现状的原因。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本课题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能力综合测评法。

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具体操作:

①研究日志。指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或几个事件的观察。对教学内容、活动、对象的情感态度、认识、反思、假设、分析、感想、评估等,这些都应及时记入日志。和普通日志不同的是对情感态度、投入、认识、反思、激发、刺激等要描述记录。

②观察记录。有意识的对教学对象进行观察,为教学研究采集数据或客观描述事件的事实、场景、过程、原因、结果。

③研究课和批评课。有计划地开展主动接受批评指点的研究课、批评课,给听课者提出任务,交待素材,以批评为主,进行批判性思考,自觉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与行为。

④案例分析。

⑤积累必要的记录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

⑥问卷调查。

⑦访谈(分主位访谈和客位访谈)。

⑧分析、综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和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馈、调整研究方案。收集、学习近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分析等。如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并以此分析、反思教师行为本身行为背后观念的合理性。

五、研究措施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主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制订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严格按照方案和计划实施实践与研究。

3、强化管理,加强研究。学校每期开学初,把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纳入了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由学校教导处牵头,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方案,制订计划,期中和期末对本期实验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4、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定期研讨,总结经验,写出实验报告和论文。

5、加强档案管理,定期对实验资料收集归档。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完成课题申报以及课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课题组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特色,推广研究价值。

七、研究成果:  

1、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结题报告  3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