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椒江二中   包拥军

一、课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几年来,新课程改革与实验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室,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如何开展新课程教学?新课程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如何?如何从生活教育的角度诠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是新课程学习的资源,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习的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的社会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在旧的历史课程体系下,强调固有的知识结构,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中没有喜怒哀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呢?本课题组认为必须努力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的组织艺术。总的来讲,有三个方面要努力探索:一课前引导的生活化,二课中教学的生活化,三课后指导与辅导的生活化,这三个方面完整地构成了生活化教学过程的整体。

二、课题界定

(一)《历史与社会》课程: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它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了"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学科群体的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倡导合作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性、人文性、社会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广、博、杂,并且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舞台。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什么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人简单地认为,只要在教学活动中引用了现实中的素材就是“生活化”了。其实不然,这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在的规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既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将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活动课,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生活化中的“生活”,有其特定的含义。

1.关注儿童的生活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重点指的是儿童的生活化,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化。儿童生活具有生长性或发展性目的,具有游戏性质。“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杜威)

2.儿童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涉及整个生活世界,具有整体性。其生活是儿童生命活动的展开与充实,儿童过的是综合的、整体的生活。我们不能将儿童生活分割成智力生活、情感生活等碎片。

3.课堂生活是改造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绝不是说教育是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学校教育是经过简化了和净化了的生活,是经过平衡的生活。课堂教学生活也是这种特殊的生活,是“改造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健康的生活”。

4.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尽管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现实生活,也需要不断地超越现实性,追求可能性。可能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幸福生活。

5.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是由教育本质和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精神有:①强调“为生活而教育”,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社会,也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③强调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④强调“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时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当今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学习者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现代道德价值观和实践观

历史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改革必然要与德育改革联系起来。

现代德育充分关注人在生活中的境遇和感受,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实现德育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具体步骤: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体评价。

(二)文献研究法:搜集、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并与实践相结合;

(三)问卷调查法:通过制订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各种活动的情况,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案例研究法:通过开设研究课、公开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总结经验,通过收集课堂上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分析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前引导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在课前要经常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有关辽、宋、夏、金的民族关系时,叫学生回忆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的情节。由于该剧在中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剧中的人物如数家珍。所以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提醒学生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历史与社会又是一门强调实践活动的学科,要多让学生在课前去进行实践,让他们把在实践亲历中获得的学习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海们河、外沙化工区附近的近海等水污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并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引导学生以社会小主人的积极态度,充分行使批评建议权,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呼吁社会力量来关注家乡的环保问题,并落实具体措施来解决环保问题。这样才使环保问题不只是局限于学生的意识上和口号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中,也使学生行使了自己的社会职责, 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探究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到教材内容生活化建设中。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还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当今世界每天发生的国内国际热点、焦点话题,都可成为社会课的情景资料,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都可以成为新课程教学人文资源。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用教材教,还要学会到生活中发掘这些广泛的人文资源,拓展教学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到生活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二)课中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系统工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选取一个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大系统,来考虑教学意义与价值。例如有时教师的教学往往围绕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来设计,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知识时没有掌握,教师就会设计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掌握知识,但结果可能是孩子掌握了知识,但对学习感到厌烦。假如我们以一个更大的有关孩子发展的系统来设计教学,也许我们不会对孩子没有掌握知识而太在意,反之对孩子学习兴趣、热情及感受相当关注。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需要以学生未来生活这个大系统作为进行教学的参照坐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并达成生活体验。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学习的积极性易被激发,从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师生之间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当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时,我们应该留有余地,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习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别扭。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不能下死命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提高,有些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观点,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慢慢感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活动生活化。——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种传统封闭形式,教学形式应根据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新教材的特色和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教学中既充分运用地图、图表、文物模型等多种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采用直观语言、角色扮演、小品、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非常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把形、声、色、情融为一体,拉近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①圆桌谈话式

圆桌谈话式,就是把学生的座位由原来的纵横排列变为圆形环绕,教学活动主要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内容来看,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和掌握标准中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又都能够发挥各自的能力和特长;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既强调参与“操作”的活动和机会,更强调体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上课意味着人人参与和平等对话,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我觉得的,根据教材内容处理的需要,有时改变一下学生的座位,采用圆桌谈话式,更有力于谈话交流,有利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有学生从自己家中拿来各种各样的地图;学习《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上看世界》中学生从自己家中拿来了地球仪。学习《走进家庭》时,学生找来了家中已泛黄了的老照片,并比较“现在的家庭与书上照片上的大家庭相比有哪些不同?”这时,我就把学生组织程圆桌式的学习,让学生共同观赏利用这些实物,共享教学资源,这种“圆桌谈话式”有利于师生之间互动、互惠的新型教学关系的创设。学生通过运用自己所搜集的信息和资源解决疑惑,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横向、纵向的探究,从而能够对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辩证、客观的解释,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要求。也培养了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交往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式

自主学习式、自主探究式:采用以学生带着教师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为主与教师精讲导学为辅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

新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用于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为此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与教材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使学生体验得更深刻,学习得更主动。当然教师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对敢于提出观点的学生都要表扬。”

如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没有完全依据教材中的事例,而是组织学生成立了“环境调查小分队”,让学生自己走访、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或者上网查询我国的环境状况,然后按照欣赏篇、警示篇、反思篇、行动篇四个篇章分类,共谱一曲环境保护的篇章。学生通过实际走访调查,认识到环境问题特别是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的严峻,认识到要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盘点自己以前的行为,认识自己不足与缺点及今后的正确做法。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和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使教与学变得更精彩更有生气,也坚定了学生再次探究的信心和决心。

③角色扮演法

瑞士学者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中提到,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如何使学生有真实情境的体验呢?角色扮演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时,我首先以“我的一天”为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再“选取几则校规,分析其制定的原因或根据”。再如教学《在规则中自由成长》时,设置讨论: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我”还能享受家庭生活的权利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然有许多深刻的感受。

角色扮演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天性得到舒展。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利于学生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增进互相间理解。

④小品表演法

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关注“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小品。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便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并引导同学们对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学习《友谊和诚信》前的一个星期,与学生聊天时得知:家长为了子女考试、竞赛得到好成绩,经常许下诺言但出尔反尔、不能实现的情况,我在上课前设计了小品《家长与子女》。在学习《“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请学生表演布什攻打伊拉克的真正动机。实践证明,在历史小品剧和小品表演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还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课后指导与辅导的生活化——加强实践回归生活。

教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和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归宿,所以,要加强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如在学完中国资源问题后,就布置同学开展一次“关于学校浪费情况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班级内桌椅、门窗、电灯,校园内体育设施、花草树木等公共财物的保护状况,校园内的饭菜、水电、粉笔纸张浪费情况。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进行全班大讨论。最后让同学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并拟定相应的落实措施。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实行“生活化教学”是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及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的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构建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我坚信长期坚持这一教学模式,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知与行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一)学习的效率提高了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老师积极创设生活情景化的主题或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学校,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体验创造了条件。所实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包拥军所接任初二(10)班的社会课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班级(初二10

人数

优秀

优秀率(%)

及格人数

及格率(%)

平均分

2005学年第二学期

51

34

67

51

100

84

2006学年第一学期

48

45

94

48

100

92

(注:以上数据来自教务处)

(二)学生素质提高了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许多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人所辅导的李婵婵同学的《历史的天空》获市抗战历史小论文评比二等奖,陈婧隽同学获区政治小论文三等奖。

八、问题与反思:

通过一学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有了许多的收获,但也碰到了许多问题。如: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生活化教学;如何通过自主设计创造一种生动的课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指向特定的教育目标而不仅是出于好奇、好玩;如何把教学活动与学科教学自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协调课题的实施同现行的以学分为标准的学业评价机制等问题都尚待下一步继续研究。

由于学生普遍学习任务重,对本课程不很重视,再加上担心路途的安全问题,能完成任务的学生不是很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加以处理,是今后仍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_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01内月出版

[2]周衍安、吴乃域,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角色探析——兼谈后现代主义的角色观[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2

[3]李介、梁旭东,略论课堂教学的空间格局[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02

[4]覃运初,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6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主编

[6]研究性学习主题研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11

[7]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8]高峰,刍议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433

[9]《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