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要报(1-22期)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要报(第一期)   

中国油画百年启示:从引进到创造,与民族共命运

  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已由中国油画学会组织我国油画界专家、学者研究完成。课题负责人:闻立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课题组成员:张祖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尚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玉昌(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大型专著汇集了中国油画百年发展中的169位代表性画家的约1287幅作品、700余幅个人历史图片、近50万文字材料,包括《序》、《百年断想》、《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纪年》、《后记》及其他重要研究史料。通过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发展历史的发掘、梳理和研究,较全面地展现了油画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历经艺术先辈艰辛探索和数代艺术家开拓进取,而今成为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上的重要艺术门类的百年历程。该书共分3卷6册,以引进——生成——发展分段,按入编画家年龄排列,勾划中国油画的发展轨迹。入编画家人选是编辑委员会参照百年重大艺术活动、出版著作,画家的艺术成就及其社会影响,经过多次反复讨论,综合比较和吸收各方意见后最终确定的。以介绍大陆油画家为主,兼收部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旅居美、日、英、法、加、澳等国著名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以较全面地展示华人油画艺术的概貌。每位画家按出生年代排序,其中第一卷包括1921年前出生的49位画家,第二卷包括1922年至1949年出生的66位画家,第三卷包括1950年后出生的55位画家。全书集中中国油画史几代画家一百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1300余幅,并重点展示了当代中国油画创作风采。作品大都由入编画家自荐,由编委会选定,每篇内容包括每位入编画家艺术简历、个人生活照片、艺术短论和油画作品(6—10幅),较全面地反映了他们在中国油画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为研究中国油画家及作品乃至中国油画历史提供了较详尽的艺术资料和可靠依据。该书选编的体例体现了以作品的艺术性展示其欣赏价值、以画家的代表性熔铸其史料价值、以选编的权威性凝聚其学术价值等特点。

  作为该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油画学会及有关方面还举办了《引进与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及艺术研讨会。

  《引进与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于2001年在北京与上海举办,反响热烈,观众累计达十余万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日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近百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大版面和多方位的报道,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专业学术展览受到社会强烈关注的难得景象,受到社会公众和专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被专家誉为“有博物馆水平,是经典的、高水平的,整体性较强的画展,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艺术博物馆”。

  《引进与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艺术研讨会汇集了画家、理论家对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积极思考,6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40篇论文,不仅提高了艺术家的自觉意识,而且在艺术发展指导思想上形成了若干共识:面对时代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对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猛烈冲击,明确文化艺术多样化的规律,肯定地回答了对中国油画发展前途的疑虑;针对百年油画学习、引进的历史经验与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在新世纪应由以学习、引进为主的阶段向融合创造时代新文化的阶段转移的观点;针对当代油画界普遍存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缺乏足够认识与修养的现状,明确提出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碰撞中寻找、发现民族文化内在活力的观点。

  我国美术界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该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这是一部客观的学术性著作,其意义远远不止于一部大型画册,它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包括资料的准确性、编排的科学性及分析文字的学理性,都在同类图书中占前沿位置。这部著作的问世,对我们全面客观地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历程,科学地辩证地总结我国油画创作在前一百年各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前瞻我国油画未来发展的道路,都有重要意义”。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要报(第二期)   审视现代西方音乐思潮 加强我国音乐理论建设

  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润洋承担的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规划中华基金课题《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已于2000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课题研究成果同时被教育部列为供研究生层次学生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该书是一部系统论述现代西方音乐哲学问题的学术专著。该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在我国一般称之为“音乐美学”问题。作者之所以在该书中采用“音乐哲学”这个术语,是基于以下认识:音乐美学这个名称的外延容易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探讨“音乐美”的问题;而音乐哲学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宽,它既包含音乐美的问题,更涵盖一系列更为广泛的涉及音乐艺术本质的问题。而事实上,该书中所论及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潮流中,涉及到音乐美问题的只占较少的篇幅,主要探讨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从更宽阔的哲学视野来审视有关音乐本质的一系列重要的音乐理论问题,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它们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体验的内在关系,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音乐美的性质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音乐哲学问题,这也是现代西方音乐学术界在音乐哲学领域所关注的问题。

  在论述上述内容时,该书将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纷繁思想和流派归纳、划分为七个部分,并各设专章分别阐述: 第一章, 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确立和演进;第二章,现象学原理引入音乐哲学的尝试;第三章,释义学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章,语义符号理论向音乐哲学的渗透;第五章,音乐哲学的心理学倾向;第六章,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哲学;第七章,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在各章中分别叙述各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并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点加以分析和评价。全书总共42万字。

  作者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西方音乐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内涵的梳理、阐述及反思,使我们能在一种审慎和批判的前提下深化对整个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使有关的思想资料为我们所借鉴,从而为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走向更高的层次、达到更高的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

  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作系统的描述和研究,在西方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据有关资料,上述内容只是在近20年出版的仅有的两部西方音乐美学史专著的个别章节中有所论述,而从整体上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独立的专著,至今在西方尚未问世。因此,《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不仅是我国在这个课题领域中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而且也是目前国际上将现代西方音乐哲学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要报(第三期)   打造中国电视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塑造国家形象

  已于近期完成的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最终成果《中国电视观察》(课题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张同道),从中国电视现状入手,选取CCTV-1、北京卫视、湖南卫视和凤凰卫视频道及品牌栏目为个案,在国际电视背景和改革语境里探讨了中国电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卫星电视频道传播策略、电视传播观念、收视率与电视节目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努力从媒介和本体视点进行研究,该专著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 电视媒介与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国际形象塑造无法在大众媒介缺席的状态下完成,美国国际形象的设计师和雕塑师是美国威强的大众媒介。长期以来,中国因缺乏一个具有国际信誉的品牌媒介,国家形象的塑造权目前还掌控在西方媒介手中。中国的对外宣传至今难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即使电视节目进入卫星传送网络,如果受众不收看或者收看了不能深入人心依然无法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事实、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成为中国赢得了国家形象的新支点,中国电视已经具备了一个国际平台,电视媒介应该乘势而起,在国际上发出声音,建立中国话语。这不仅仅是媒介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之所在。

  二、中国电视管理模式

  (一)就中国电视目前状态来说,存在着几个比较尖锐的矛盾:

  1、意识形态性质与市场经营的矛盾

  中国电视的内在矛盾在于:巨额生产成本使国家财政无法满足电视的发展需求,必须通过市场获取补足资金,从而与意识形态性质发生深刻矛盾。

  2、频道资源与市场效益的矛盾

  中国电视频道资源丰富,但多数电视频道亏损严重,这还不算国家的基础建设和设备投资。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其广告收入的90%来自于第一频道,其他11个频道的总收入只占10%。中央电视台的频道越多,效益越低而不是越高。地方频道更是如此。频道资源虚置或浪费是国家资产的严重流失,而不善经营则会导致更大的损失。频道资源与市场效益的矛盾已经普遍激化。

  3、电视节目数量与质量及效益的矛盾

  据2000年统计结果,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量为790874小时,数量之大可谓惊人,但这些节目绝大多数是播出一到两次之后便“藏之其山”,甚至不少节目仅仅是为了应付播出,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浪费。电视节目是一种投资巨大的文化产品,但国际电视交易市场上中国电视节目微乎其微,中国电视节目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投资少,节目质量低劣;质量低劣,市场回报差;市场回收效益差,投入更少。

  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必须按照市场游戏规则进行,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这是行政手段所无力达到的。因此,中国电视的真正变革必须从观念、体制入手,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规则的电视发展战略:国情便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电视台是执政党的喉舌,其宣传功能不可削弱;而从市场规则看,电视是一种产业,仅仅靠政府拨款已力所难支,必须进行市场运作;此外,国家形象塑造也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一件大事,以目前这种效率低下的宣传模式难以完成。

  (二)中国电视的性质可从三个方面认识:喉舌的政治属性、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和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根据性质和功能,可将中国电视台划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1、新闻台

  居于金字塔尖的是新闻台,以目前知名度较高、权威性较强的电视频道组建而成,主要用于发布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新闻,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倡导主旋律,引导舆论方向。该台有中央宣传机构领导,国家财政拨款,拒绝商业化侵蚀,树立权威形象。由于强大的资源优势与信誉优势,它将培育一个广阔的、稳定的受众群,成为中国电视市场的领军者。中央和地方党委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新闻频道,但不宜数量过多,以品牌取胜,强调权威性和引导性,是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和领导者。

  2、文化台

  居于金字塔中层的是文化台,以科教、文化等内容为主的频道组成文化台,主要功能是文化教育,寓教于乐,引导文化潮流。其性质为公共电视,非营利文化机构,主要资金来源为基金会、收视费和节目发行收入,国家不投资,免费提供频道资源,但须交纳经营税收。文化资源是中国电视可以依赖的宝藏,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本,更是中国电视进入世界电视市场的品牌。文化台的经济支柱应该是收费电视和节目后开支,通过市场来筹集,同时,社会各界的捐款也是重要经费来源。

  3、商业台

  居于金字塔底层的是商业频道,其频道资源为国家所有,因此,商业频道采用租借模式,限制经营,通过立法进行管理。经营者向国家租用频道进行经营活动,按照商业模式在规定的领域(内容、节目类型、地域等)内进行合法经营。国家不对商业台投资,却可以收取租金和税收。商业台可以是体育、娱乐、生活服务乃至影视等专业频道,也可以是除新闻之外的综合频道;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跨地区的。

  以三种类型的电视台为基础,建立纵向、横向合作机制,既保证了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又甩掉了大量经营不善的电视频道等沉重负担,还可以收取增加对新闻台投入的租金和税收。三种类型的电视台由于性质、功能、运作模式的不同,互相补充,形成多层次、立体式中国社会主义电视市场。

  既然电视商业化倾向不可回避,不如明确划分、分类管理更有效率,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提升中国电视品质:保证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和宣传渠道的畅通无阻,避免商业侵扰;减轻财政负担,避免巨额浪费,有效地增加国家税收;将电视产业纳入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电视市场竞争,培育中国电视的竞争力,以中华文化和开放姿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电视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岔路口,如何决策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兴衰成败。因此,决策需要慎重,但又要果敢,不进行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中国电视便没有出路。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要报(第四期)   举十余万众 历二十五载 筑就文化长城

  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完稿

  国家社科基金•全国艺术科学重大课题——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简称“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由文化部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自1979年陆续发起并组织实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国10余万文艺工作者25年的努力,规划的298部省卷(450册、约5亿字)的书稿编撰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已出版224卷,其余74卷计划2006年全部出版。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和《中国曲艺志》,涵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诸学科,收集、整理了流传于民间的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基础资料,如歌种、乐种、舞种、剧种、曲种、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产生、发展、衍变的记述,介绍了它的历史和发展规律;通过人物介绍、文物、音乐、图片、照片、服饰、场所等记载,表现了各门类艺术的原始面貌特色。是对中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艺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和抢救,系统地收集和保存了我国各地各民族民间优秀文学艺术遗产,记述了各地各民族民间优秀文学艺术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传统与积淀,以实地考察及探寻的第一手文艺资料为成书的基础;涵盖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丰富文艺资源,跨及中国民族民间的几大主要学科;开创文艺集成志书体例之先河,专致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口头与无形遗产。是一套具有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和独特民族风格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宏篇巨帙。周巍峙、吕骥、李凌、孙慎、吴晓邦、张庚、钟敬文、贾芝、马学良、罗扬等同志分别担任总编委会主任及各部集成志书主编。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的民间文艺用口传心述的形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历史事实、社会生活的内涵和发展,以及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风格,各族人民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真实、丰富地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保存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道德,包含着助人为乐的善良性格;奋勇前进、不惧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魄;急公好义、扶正抗邪的正义感以及为了国家民族奋不顾身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和文化财富,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亲和力、凝聚力,乃至为全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和积蓄更大的动力。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意义与历史价值在于:

  它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的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结合现存的典籍、文物、遗址,进行分析、整理,加以科学的阐述,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国的社会、历史、宗教、民族,中国的民情、风俗,提供了系统、丰富、可靠的资料。

  它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民族民间优秀文学艺术成果,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民间文艺的发展规律、审美观念、欣赏习俗,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文艺必不可少的借鉴和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制定全国或本地区文化政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为表彰2000年“第三届全国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成果表彰会”以来的编纂成果、特别是表彰25年来为此项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回顾总结25年“集成”工作,促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04年12月10日至14日,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第四届全国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成果表彰暨总结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特为大会发来贺信,对“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刘云山同志指出,我国民族民间文艺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独具魅力,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整理和出版,凝聚了众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绚丽多彩的瑰宝。《集成》第一次对我国民族民间文艺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深入的挖掘,第一次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散落民间的无形精神遗产变为有形文化财富,第一次系统、深刻地总结了民族民间文艺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这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文化建设工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这一工程的成功实施,必将对传承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刘云山同志对参与《集成》整理出版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集成》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刘云山同志希望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积极投身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生动实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剩余《集成》稿的修改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添新的光辉。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中国文联主席、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周巍峙,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覃志刚,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等领导同志和各地文化厅局、文联的代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委、副主编、总编辑部、特约审稿员代表2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中宣部李从军副部长在讲话中希望弘扬和学习“集成”工作者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积累呕心沥血、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覃志刚同志表示,中国文联及各有关协会将继续加强对“集成”工作的领导和配合,确保各卷按照国家总的要求如期出版。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同志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集成”工程在推动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的作用,及其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意义。

  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书面讲话中,首先要求切实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指出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文艺创作、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于延续中华文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符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而“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是彪炳史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事业。孙部长在讲话中详细阐述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在摸清国情、促进科研、培养人才、推动文艺创作与繁荣、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发展、推动立法和“保护工程”的立项等方面已经、及必将产生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充分肯定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伟大意义。对于今后的工作,孙家正同志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省卷要在2006年完成出版,集成的基础资料要加快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二、“保护工程”要汲取“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经验教训,在“集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事业;三、加强对“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作用。

  文化部对“集成”编纂出版进度领先的江苏省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浙江省文联等12个组织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工作集体奖”,对多年来在组织和编纂工作中成绩突出的127位同志授予“特殊贡献个人奖”。同时,对2000年以来完成省卷编纂任务的67个省卷编辑部颁发了奖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2000年以来完成省卷编纂任务、编审工作成绩突出的450名个人进行了表彰。

  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巡视员周小璞、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韩子勇、黑龙江民协秘书长王益章等参加了“交流总结大会”并讲话,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作了工作报告,一些在地方集成组织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也在会上发言。近50位各地专家在“文艺集成志书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内容广泛、深入的交流。

  到会代表在认真学习、领会刘云山同志的贺信和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后一致认为,领导同志的讲话对“集成”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代表们还就十部集成志书的审稿、修订、出版和基础资料保护等工作,十部集成志书以外的内容扩充、部类扩展,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避免保护工作中的盲目性,进一步发挥集成志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对外交流、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表彰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中华民族文化长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成果展”、“原生态民歌展演”等活动,展示25年来文化部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要报(第五期)   书七十七年光辉历程 谱先进文化建设乐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面世

  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1999年度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解放军艺术学院党委直接领导下,在军内外音乐及理论专家通力协作和支持下,已由该院音乐系主任、军旅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双江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研究编撰完成,并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军音乐事业发展进程的史论专著,它以我军光辉战斗历程为主线,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为大背景,以军旅题材音乐作品、军旅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及基层部队鲜活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出了自1927年以来我军音乐文化的整体面貌。该书由绪论、上篇、下篇、结语、附录五部分构成,包括彩图10页、插图311幅、谱例139例,共113万字。其中,上篇3章分别论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音乐;下篇4章记录了建国后30年及改革开放20年来的我军音乐成就;附录简要介绍了我军现存的主要文艺团体,收录了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