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沂市高流中学季顺宝

  本人承担的课题《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设计实践研究》自批准立项一年多来,我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案,按计划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实践探究,通过课上理论实践,课后总结经验,课上再实践,课后及时再总结,开展研究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撰写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力争关注到过程的每个细节,大胆尝试,注意收集整理,收获颇多,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做法和心得总结报告如下,请专家审阅和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这为我们在实践中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力求布置的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高度相关,与高考有效对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效促进。

  优化课堂结构,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课堂上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要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和作业。老师要在课堂上就要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提高效益,减轻负担,减少作业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核心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性是指“有效果”、“有效率”与“有效益”三个方面,“有效果”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在作业的作用下朝向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成果,也就是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目标吻合的程度;“有效率”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回报;“有效益”是指在课堂作业的前提下,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强调能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发展。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萌芽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从评价标准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纬度,发展性评价建立在基础性评价之上,是基础性评价的高级阶段。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研究是针对课程标准下的语文作业有效性,来谈教师在布置作业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的相关联系,以及学生减负与增进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关系。有效的语文课堂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文作业设计观念,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探索出作业有效的标准,影响作业有效的因素,促进语文课堂作业有效度的方法与策略,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因人而异,教师可以教,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作业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有效途径,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即预设的情境),实现新旧知识的碰撞和勾连,最终融为一体。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大脑中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行为的变化。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重视和突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课堂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它必将反过来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

  3、行为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认为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作业作为引起行为变化的诱因,是否直接有效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也是本课题的价值所在。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分析研究法:分析研究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方式,对班级学生进行前期与后期调查分析,了解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对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有效的优化策略以指导和改进实际工作。

  (2)行动研究方法: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出发,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对比和分析归因,从而认识影响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诸因素,寻求促进学生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个案研究法:对高中语文课堂作业中存在的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重点是对逃避作业、抄袭作业、应付作业的个别学生建立档案,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以期在个案研究中探索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意义。

  (4)文献研究法:查阅有效教学的相关论文论著,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五、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申请课题立项,并做好研究准备。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作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是课堂作业设计与高考命题的吻合度。并完成调查分析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活动。

  2、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调查和总结,了解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作业的现状;阅读相关的教学札记和随感,写出读后感,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课堂作业设计风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课堂作业设计形式进行反复检验,结合对学生的调查,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成果撰写成论文。

  3、结题鉴定阶段:对学习心得、研究总结论文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写出课题结题报告,请专家验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读书学习,推动了我专业化的成长进程

  课题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做了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从而指导教学实践,也促使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使我受益匪浅。加快了我在教学业务上成长的步伐。

  2、开展前测调查,明确了语文课堂作业的现状。

  在课题开题之初,我对全市三所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作业情况展开调查。调查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问卷随机抽样,访谈兼顾样本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选择不同表现类型的学生进行座谈。考虑到同行之间纹饰心理等因素的干扰过大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对教师的调查只问卷,不座谈。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归纳整理,科学归因。不难发现,农村高中语文学科课堂作业的现状堪忧。与新课标的育人要求,相去甚远。在高考占据绝对制高点的高中学段,应试教育的魔魇挥之不去,题海战术的阴影一息尚在。学生仍在作业的苦海里挣扎,教师在以分数为最高标准的教学质量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人格均衡发展的双行道前艰难抉择。

  从作业自身的角度来看,瞄准高考的作业内容占30.8%,用来巩固当堂教学目标的作业内容占52.4%,关注学生成长,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只有16.8%。说明语文作业的设计仍然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作业发起的单向性、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作业评价的片面性等诸多方面。

  从对学生调查的一端来看,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完成作业的状况,消极应付的情绪比较明显,只有19.6%的学生能从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作业压力,有厌烦情绪的学生高达31.6%。这对学生的学业成长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明显不利,很大程度上扼制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完成自主性作业和操作性作业还存在着较大困难,有的受条件限制,有的受能力限制,有的受环境限制。学生对作业的形式、指导、批改和评语等表现出积极期望心理。学生在作业前、作业中及作业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限制了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从教师的一端来看,作业布置现状也不尽如人意,形式单调的、统一规定的、独立完成的作业明显多于综合创新的、自主选择的,合作互动的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表现满意度并不高,只有10%,钟情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的教师高达84%;愿意采用新型作业形式的教师只有10%,对新的作业方式心理上有顾虑、怕麻烦的教师高达84%。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对学生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够,更多在意学生作业的最终结果;过多强调学生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技能的提高;过分强调智力因素,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造成语文作业这种现状并非偶然。剖析其深层原因,长期以来,传统作业是教师“教”的强化,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背离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形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作业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因此,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作业的深度优化已经刻不容缓。

  3、通过实践与探索,形成个性化的作业模式

  (1)少一点书面作业,多一些口头作业或操作性的作业

  一提起作业,也许不少教师头脑中便想到作业本或是试卷。书面作业是从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这种做法就会发现,它抛弃了我们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说”。语文教学是“语”和“文”的两面体,这明显是重“文”轻“语”,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观念的间接反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更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师除了有意识强化口语交际的教学之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不失时机增加学生说的机会,如在教学《师说》一课之后,我安排口头作业: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不但深化了课文的主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生对老师的深情厚意感于衷而发于外,这样才会言之有情,言之有意。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后,让学生当堂为自己的妈妈做一张感恩贺卡;让学生把对母亲的拳拳爱心融入实际行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升华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2)少一点低效单调的作业,多一些综合性的作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教育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学生所面临的语文问题也不应该是按教师的意图精简了的单纯化的问题,这不符合学生认识生活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作业的形式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训练,而应当还原生活的原貌,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拨冗存真,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优化解决问题的程序。笔者以为语文作业的布置宜大不宜小,宜繁不宜简,宜少不宜多。突出作业内容的综合性,收取以一当十的作业效果。如在学习艾青的《北方》一诗以后,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我给学生的作业是“你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讲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涉及地理、历史、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内容,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这一问题的价值不在于学生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提出什么样惊人的观点。而在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要完成这一作业中必然要经历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甄选有价值信息的复杂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历史、思考社会、分辨善恶。综合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提高。

  (3)少一点任务型的作业,多一些选择型的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的发展。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和选择自由,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释放自我,创造人生,感受成功和发展的快乐。

  这都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不能漠视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应对作业能力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作业过程中摒弃传统“一刀切”的做法,作业要求应该有弹性,作业内容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采取“自助餐”式的自选型作业,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或是力所能及的作业,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念,符合心理学上认知结构的“最近生长点”的理论,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迸发学习热情。

  (4)少一点单打独斗的作业,多一些群体合作的作业

  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提高,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简单便捷,传统意义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神话经常被改写。全球华人进行成语接龙可以在瞬间完成。群体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合作伙伴之间的思维火花,在同伴之间不断被放大,常常能燃起理性之火,激起创造的灵感。

  教师在作业的方式上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独立思考、“自力更生”完成作业的成规。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通过集体合作“多快好省”地完成课堂作业,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可以采取的作业方式有:互动游戏、编排课本剧、小组合作探究等。尤其是面对一些较复杂,凭借一个人能力无法实现的任务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后,为了拓宽知识面,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本之外,我故意让学生整理“金陵十二钗”的性格特征。这可是一个费时费力的作业,凭借个人的能力要想完成这个作业,怕是很有难度。结果学生按兴趣自动分成十二组,分工合作,互相补充和提醒,有的学生还上网求助,甚至用上了手机微信把别班的红学爱好者拉进来,在较短的时间里就非常漂亮地完成了这个在

  课堂上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品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5)作业的批改少一点优劣评价,多一些启发指导

  对课堂作业的后期处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更多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关注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注重评价方式的针对性、灵活性、鼓励性、多元性,在评价中融入人文关怀,渗透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作业评价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使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让作业批改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延续,成为唤醒学生情智的钥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淡化作业答案的唯一性,倡导学生个性化地完成作业。即使是同一水平的作业成果,我们要关注成果形成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的结晶,还是借鉴别人的网络“荡”来品。例如,面对学生的一个写景片断,我们在批改时少给一点优劣判断。写得好与坏,学生心中自然有杆秤,要多给一些有利于学生提高的实质性的指导:是否还可以写得更有物,是否可以写得更有情,是否可以写得更有序,是否还可以增加一些修辞方法,是否可以再润色一下语言,让文章更有味儿。因此,莫让作业批改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终结,而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新一轮的审视和思考的开始。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要切实提高它在教学环节中的有效性,贴近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再也不能穿素质教育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必须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度优化,让它成为学生打实语言基础的“夯子”,传导知识信息的“链子”,放眼社会生活的“窗子”,人格攀升的“梯子”,激活创新思维的“启子”。

  4、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了不少经验体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撰写了多篇论文:《摭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发表于省级刊物《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初探》(发表于省级刊物《读与写》)、《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作业的优化与创新》(发表于国家级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作为课题研究的终结性成果,在论文交流中获一等奖),另有多篇案例反思和读书心得上传课题博客:《阅读剧本要善于挖掘潜台词》、《有曲折才更容易腾起浪花》、《语文学习必须以生活为依托》、《抓住教材文本特

  色,引导学生想象与创造》、《注重反思,提升生成教学的素养》、《对语文课堂作业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学生课堂作业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读书心得》等。

  上述成果的取得,提高了我的教科研能力和在学校的学科地位。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作业方式的尝试,往往与现行的作业要求有冲突,难以取得领导、学生和家长的承认。有时甚至会被误解,在常规检查中遭质疑。

  2、农村中学由于在条件和配套设施上还不够完善,课题的实施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网上的阅读,资料的查阅,学生对新生事物的直观感受,家庭的教育等都为实践研究带来了阻

  力障碍。

  3、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高考的社会功利观深入人心,语文课堂作业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升学成绩的有效性理解上出现分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开展。

  八、课题研究反思

  通过一年多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作业的有效性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不仅找到了在农村高中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也找到解决的办法;它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从理论上

  升到实践,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我的语文课堂作业的有效性。但由于经验和时间的不足,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还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