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方案:教育语言“人性化”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教育语言“人性化”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德育研究中,心理环境的改善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认为,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教育离不开语言,任何教育都发生在语言中,教育应加强对语言的领会,深化语言的意义,把语言积极地纳入人的生活形态之中,而不是单纯地把语言作为工具,语言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引导人在语言中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曾是唯知、唯智,指向理性指向“物”的,反映在教育语言上,“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在学校教育中就占了极大的比重,教育者常常很顺理成章地以社会代言人、知识拥有者的身份对学生作着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作着种种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应该接受的要求。那么此时的教育语言只是工具,它是“物性”的。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意味着要变“指令性”语言为“协商性”、“激励性”语言,在与学生的语言交往中,教育者应更多地用情感唤醒情感,用生命点燃生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语言:语言,意指人们通过无声和有声的方式,借助于体态、文字和口语表情达意,进而证实人的本体的存在。教育语言,意指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以口头语言为主,以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为辅的综合语言系统。

“人性化”教育语言:指教育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意义,作为的生命存在的外显,教育语言应具有生活性、生命性和交往性。首先,教育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异化了的生活,那么发生在师与生之间的教育语言就不应简化为仅对知识负责的“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不应缺失生活语言,生活语言的确立易于营造宽松、自由、安全、亲近的生活情感;其次,教育是一种交往,教育语言的交往性表现为师、生的语言交往应具有平等性、真诚性和民主性;再次,语言的生命意义在于它的表情达意,所以教育语言应具有情感性、思想性。

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主要是指学生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提升,具体表现为重视激起和养成学生懂得关心、懂得珍爱的生活热情,开朗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生命意识。

“人性化”教育语言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实现语言交往从“物性”向“人性”的转变,即变教育语言的“告诉式”、“指令性”、“灌输式”、“训斥型”为教育语言的“协商性”、“激励性”、“平等性”、“自由性”、“真诚性”、“真情性”、“启发引领性”等。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师生存在的证明。教育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即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发展学生的身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语言的产生是教育产生的前提。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在言说中把枯燥的公式与生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把深奥的道理与熟悉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节奏与色彩渗透到教学中,将情感与期待寄予于语言里。学生也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在言说中表达自己的疑问、好奇、不解、焦虑,表现自己的欢喜、快乐、兴奋、欣慰,把陌生的世界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把遥远的过去融入自己的生活。于是,教师就不仅使自己也使学生在经受着语言之体验中自己进入语言,并被这种体验所改变。师生就这样在语言中存在着、生活着、成长着、发展着。正是师生双方的对话与交谈共同构成了生命,也构成了教育。

语言是师生交往的方式。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存在意味着人需要交往,人也依赖着交往。而交往又需要语言。正是通过语言,师生走进了书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心灵。语言打破了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界限,拆掉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篱笆,架起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跨越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语言使生命的存在成为必然,使教育与交往成为可能。教师用语言把自然世界的瑰丽绚烂、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人类自身的神秘变幻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贡献。学生则通过语言感受历史的浩瀚,领略文化的深远,品味人类的智慧。教育便真正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语言还是师生心灵的述说。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心灵乃至生命的活动,是塑造灵魂、发展智慧的过程。因而,教育只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植智慧。在这一过程中,言,是心灵之窗;心,是生命之源。师生用言来述说各自的视界,用心来感悟身边的世界。在语言中,师生敞开了封闭的心扉,展示了彼此的生活,超越了有限的经验,驰骋于广袤的思绪。语言的心灵交流使师生探寻着生命的存在,寻绎着生活的意义,追求着自我的价值,创造着真正的生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究人性化教育语言的基本特征,努力促进教育语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

2、运用人性化教育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的“人性化”语言交往研究。

课堂教学是占据了师生重要比重的生命活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往质量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质量。反思和剖析以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往,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语言大多习惯性地指向学生的知识学习,而极少指向学生的精神与心灵的成长。而且,这些语言交往中,“师居高临下,生聆听服从”这种主从关系、上下关系较为明显,交往语言的平等性、自由性、真诚性、真情性还非常缺失。再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示语言,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居多,协商性、启发性远远不够;还有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是诊断性、判断式居多,而激励性、引领性就很不够。这样的语言交往是不能满足学生心理与情感需求,也极不利于学生生活热情的激发、精神面貌的提升及生命意识的增强的。由此,教育语言的“人性化”研究首先在于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交往,使其充满自由、平等、真诚、引领与激励。

2、课间活动中的“人性化”语言交往研究。

传统教师的角度定位是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楷模、社会的代言人,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必须不苟言笑,讲究师道尊严。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就失却了作为平凡的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而代之的只有教育与被教育、传授与被传授这样的不平等交往。于是,一站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戴上了“神圣的面具”。实则这样的交往使师生之间拉开了距离。表现在语言交往上,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规范执行如何,不如意就拉到讲台边或办公室进行“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往往成为“外塑”,往往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所以课间师生的语言交往,应更多地融入一种“生活语言”,可以是关心彼此的身体,关心彼此的心境。教师应更多地像父母关爱孩子或朋友彼此交谈那样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然后才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作业批改中的“人性化”语言研究。

以往的作业批改往往以“√”或“×”论正误,给予学生的仅仅是一种符号上的刺激。学生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教师是“掌管意志”的人,师打“√”则万事大吉,师打“×”则惴惴惊惊。作业批改甚至引申至寄语等,若要真正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有所触动,光有符号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充满人性与人情的语言去启迪其智慧,滋润其心田,磨练其意志。所以作业评改及寄语中如何加大“人性化”语言的比重也很值得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与阶段划分:

准备阶段:(20073月—20075月)

1、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

2、通过观察、记录或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实例,找出现实教育语言的不足。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076月—20086月)

1、思考和提出教育语言具备哪些特性,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进行教育语言人性化的实践研究,记录并剖析、解读成功教育实例,促进教育语言由“物性”向“人性”转变。

3、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

总结阶段:(20087月—8月)

整理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和结题报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