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科课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综合学科课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缺乏对合作与交流本质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时代,合作与交流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2、合作小组随意搭配

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小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按座就近,临时凑合分成若干个小组,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与交流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3、布置的合作与交流内容无挑战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以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单一的方式,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4、放任自流,缺少主导性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羊式”的,不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规则要求不甚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时,常出现看似非常热烈,其实十分混乱的场面。

5、忽视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作用

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勾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交流就不能深入。教师本人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溶入小组讨论中。“合作交流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两方面的互动“合作交流学习”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学生方面

1、缺少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独生子女多,社会、家庭又很少能为儿童提供练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因此小学生不愿与人合作与交流,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交流学习”也就是无从谈起。

2、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技能

在教师组织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现象,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在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懂得听别人讲,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它学生则处于从属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语数基础学科中不乏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让它在综合学科的课堂中继续发挥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整体提高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    概念界定

综合学科:指小学阶段三-六年级社会、科学、品德、信息技术学科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三、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三-六年级各选一个实验班

    研究时间:20083月——7

    研究方式:查找文献法、个案追踪法、问卷调查法、科学分析法

    研究展示:案例、反思、小论文、小课题报告

    四、归因分析:

    1、高年级学生特点: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看,已经具有形成和发展研究性学习品质的心理基础,其身心发展已处于青年前期阶段,从这一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我们在平时也经常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现实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常发生争论和辩论,甚至对老师的一些说法,也会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意挖掘文本具有争议性的和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要注重知识的延伸,尤其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社会因素:现代社会越来越讲求分工合作,这种分工是共同努力的资源共享,而面对目前的独生子女的个体性较为突出的问题,合作学习是训练合作意识一个较好的途径。

    3、学习因素: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较为权威的教学模式,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思维碰撞。

    五、理论依据

    1)全面性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平均发展”,我们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及自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从而使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3)和谐性原则。即在师生关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达到和谐,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整洁、优美的充分人环境,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及身心发展诸多因素的和谐。

    六、干预措施:

   (1)必须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46人为一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要选一些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

   (2)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①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②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③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④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⑤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也可以是轮流组织,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3)必须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无论做事都应有一个氛围,同样合作学习是若干人参与的学习,它必须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4)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合作效能,可采用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并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交流的时机。

    ①当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保证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②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学生在探索或练习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大语文学习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③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时。学习中有许多问题涉及面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但是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形式,组内的同学就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就能带给学生对学习更丰富更深刻的亲身体验。

    ④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时。综合学科的学习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形式,能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扩展思路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七、研究步骤:

   120082月——20083

   1)学习掌握有关理论;

   2)搜集有关文献,写出综述

   3)调查研究对象合作意识及行为技能水平状况。

     220084月——20086

分学科研究。

     320087

         阶段性小结,分析合作学习的效果。

     420088月——200811月:

继续分学科研究。

5200812

      1)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2)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