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研究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作为第二批课改实验区,提出了“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研究”这一课题。本次课题实验以《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门新课程为支撑点,对师与生、教与学、课程与开发等关系中的教师角色与学生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力求建立新型的教师观与学生观。课题研究以市9所小学为基地,运用文献研究、调查访问、个案统计等多种方法,围绕“新课程、新理念”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扎实开展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操作行为的研究,从而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至此,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现对前阶段研究进行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规模  

   

对象:全市九所实验校的学生  

   

规模:本实验在九江市教研室的带领下,浔阳区教研室参与其中,以市直的双峰小学、九师附小、长虹小学、实华小学,浔阳区的湖滨小学、柴桑小学、东风小学、龙山小学、外国语实验小学为课题实验基地,课题成果随时辐射九江市十五个县市区。  

   

二、前期主要工作  

   

在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同步”:课题实施与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同步;课题实施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步;课题实施与成果表达同步,促进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 适时调整人员,稳定研究队伍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考虑到我市使用新教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申报之初就把国家级课题实验校定在先期使用新教材的地区(即市直学校和浔阳区部分小学)。同时组建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加大管理力度。由市教研室教研员担任组长,由各小学的专职品德与生活老师及学校骨干教师形成组员,全面负责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  

   

课题组长林琼,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和时间性;负责课题的理论指导,是实验方案的主要设计者。  

   

课题组副组长张玫、罗梅吟(蔡燕葵),协助课题组长做好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并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工作。  

   

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和开展课题实验的学科教师,负责开展课题研究,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总结,完成课题实验任务。  

   

在课题研究期间,有个别组员因工作调动或变化不能参与,我们也及时做了调整(见“人员变动说明”),将优秀的老师充实到课题研究队伍中来。新的课题组中既有一线教师,又有主管本学科的管理者,既有多年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人员,又有教学经验 丰富的 老师,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员基础。课题组人员稳定后,我们便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共同讨论课题实施方案及落实,并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为临时任务出谋划策,集中解决教研进程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事实证明,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的的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专业引领作用,给人教社专家及省德育课程教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加强培训研讨,优化组员素质  

   

任何一项课程实验,都是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前提,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过程。为此,我们经常不定期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强调在常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课程理念的学习,依托新教材,进行教材、教法研究。  

   

1.更换教学内容  

   

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更换,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2.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动态的、具有弹性的流程实施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减教学内容  

   

可以删除有关不切合本地实际的内容,把急需解决的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增添进来,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中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4.调整教学进度  

   

教材中的课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就可将有关课文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急的需要。  

   

我们一致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在课题活动中,我们一是努力把课题组活动建设成教学思想的交流会,引导课题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二是努力使课题研究活动成为教师自我教育实验成果的发布会,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经验的重要;三是使课题组活动成为教育、教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场所,教师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四是使课题组活动成为教师人人可以发表独立见解的学术讲坛,让课题组教师由过去被动的参加者、听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主人,从而加速了课题组教师成长的步伐。  

   

(三) 进行实验前测,做好科学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情况,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研究》课题组设计了三套课题问卷调查,分别对全市九所实验校的2428名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表以“师生关系”、“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为研究主题对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对学科的认识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从问卷情况可以看出,实验校的老师们都能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发现,努力营造课堂上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开始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但问卷也反应出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还有诸多不理解的地方。目前我们在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设计不是很科学,准备后期在调查访问、个案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目前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及教师角色的定位,确定课题实验的方向和内容,然后再次发放问卷,使实验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 抓好常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深知,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组织实验校骨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时力争做到:  

   

1.努力把教研活动建设成教学思想的交流会,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2.努力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自我教育实验成果的发布会,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经验的重要;通过活动后的“教育教学随笔”,引导教师对教学中、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成为一名善于理性思考的人;  

   

3.使教研活动成为教育、教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场所,教师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  

   

4.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人人可以发表独立见解的学术讲坛,教师由过去被动的参加者、听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主人,加速教师成长的步伐。  

   

总之,要求实验校在平时注重加强学科的常规管理,以常规促教学,进一步提升德育课堂教学质量。感受《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主体性,从而更新教育观念。  

   

(五) 参与教材修订,准备把握教材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配合人教社完善人教版教材,我市参加了对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修订工作。  

   

元月,我们召开了全市各县区的教研员会及《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会布置工作,2月底3月初再次召集教研员、课题组成员及一线教师会,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对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市课程中心组成员汇总。各县区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准备了一份修改意见和建议文字报告,报告分三个部分:①《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优点或长处,比较好操作的地方;②《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不足之处或不好使用的地方;③对教材文字、语言的具体书面修改意见(写清对第几册教材的第几面的具体修改措施并附上提意见者的姓名。);同时设计了更能准确反映学习主题、富有童趣和探究性的课题,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提出建议,对教材中的语言和版式也提出修改建议,使其更适合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特点和审美特点。德育课程的骨干教师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学会理解编者的意图,而且提高了把握教材的能力。  

   

三月份, 林琼 老师带着整理好的修改意见(见《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修改意见和建议》)赴上海向课程研究所的专家们汇报,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六) 编写教辅资料,学会诠释教材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在我市刚刚发行到四年级,为了更好地让课题组成员诠释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我们接下了省教研室布置的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练习册的编写任务,课题组的林琼、罗梅吟、 江雁 老师等参与了编写,并及时将自己的编写体会在课题组会上交流,后期我们还将有更多的课题组成员继续参与人教版教辅资料的编写,并利用全市集体备课的时候谈体会。今年,我们又接下了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练习册的编写任务,力争编写与课题研究同步,不断提高编写质量和水平。  

   

(七) 勇于承担项目,营造研究氛围  

   

PEP项目是课程教材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委托人教社开发的专门针对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项目设计。该项目是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部分,是为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提出的重大举措之一。  

   

因为开学初我们成功地参与了人教社《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修订意见征集任务,六月份,课程教材研究所音像出版社拨款一万元作为我市参与此项目开发的活动经费。接到任务后,《新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及我市德育课程骨干教师努力研读新教材,与人教社专家们一起不分昼夜地学习讨论,一次又一次修改脚本设计,在研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提升研究水平。  

   

今年十月,课题组组长 林琼 老师带副组长 罗梅吟 老师赴京拍摄,拍摄过程中得到了人教社专家的指导,回来后又将体会向课题组成员汇报。  

   

此外,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推动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向前发展,不断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努力营造健康、持久、和谐的育人环境和德育研讨氛围,进而使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的更好成效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我们小学德育课程专业委员会和九江市教育局、九江市教育学会联合筹备召开“2005九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型研讨会”,并以课题组为单位配合教育学会整理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征集参考题目,题目内容涉及“德育课程、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网络德育、德育管理、家庭教育”等。力争为全市德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八)聘请专家指导,引领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在扎扎实实研究的基础上,专家的引导对于把握课题前进的方向,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先后聘请人教社 赵昕 老师、 郭雯霞 老师,省思品教研员 周自兴 老师,《小学德育》杂志社编辑 徐向阳 老师,九江市教研室万金陵主任,九江市教育学会 罗自雄 老师等专家做课题研究顾问,不定时地向他们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请他们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指导。同时,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以点带面,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活动中,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为课题研究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  

   

(九)开展德育活动,发挥辐射作用  

   

九江市小学思想品德课专业委员会有着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今年年初已有几所试点校就本学科的教学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我们在去年三月份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请来了九江师范的 潘留芳 老师为大家做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乡村小学使用新教材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把《品德与生活》课(大多数县区学校刚刚开始在二年级使用《品德与生活》教材)上成以往的《思想品德》课,过于强调一课一得;还有的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有的老师不明白每周新增的课时如何使用,草草完成教学任务后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加上一些地区因经费紧张等问题教师培训不到位,使很多偏远地区的一线教师不知如何把握和使用新教材。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去年10月中下旬和今年的11月中下旬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课题实验校老师先后赴修水、武宁、德安、湖口、星子、都昌等县区进行《品德与生活》示范课观摩并由教研员当场点评,参加听课的老师感触非常深。  

   

为了落实新课标,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师学习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理念的能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对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研究,我们于20041124日—26日在九江市浔阳区东风小学举办了“九江市《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及观摩活动”。此次参赛的十八节观摩课均是在各县(市、区)及市直学校选拔的基础上产生的,有近两百名《品德与生活》任课教师及各县(市、区)教研员参加了本次观摩活动。  

   

从参赛课堂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基本趋于正确,教师在借鉴教学指导用书提示的活动建议时有所创新;组织儿童活动时,教师考虑的多了,想的细了,对于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达成主观预设的成分有所减少,而更多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教与学的方式有很大转变,所有老师无一例外地设计并组织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儿童直接体验为主的活动,努力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和更新,他们摒弃了陈腐的观念,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  

   

最后,吴婷等八名教师获一等奖,钟岗平等十名教师获二等奖。  

   

12月中旬,一等奖的获得者罗梅吟老师与夏小萍老师在南昌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经验交流会”上执教的《我和动物交朋友》及《做个快乐鸟》获得了人教社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一) 更新了教育观念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研究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通过课题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在课题研究的逐步实施中,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正在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注意积累案例,深刻反思教学,积极探讨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角色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求促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二) 提升了组员素质  

   

我们的课题组成员虽然都精选了各校的优秀师资,但大多都是兼职教师,所以原来在这门课程上花的工夫不多,钻研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入地思考,但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逐步深入,现在无论是研讨还是评课,课题组老师都能够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每个课题组老师都能根据自己学校课题实验的情况写出总结(见实验校总结),并将自己的体会整理成论文或教学实录。  

   

(三) 稳定了教师队伍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为这门学科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在稳定课题组研究队伍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九江市小学德育课程专业教师队伍,对全市近百名德育课程骨干教师进行归档管理,鼓励他们申报省市级课题,并不定期派课题组老师给予指导。今年四月份在九师附小学术报告厅借助年会的时间培训专业教师,培训内容有:专家讲座(主题—解读新课程标准),交流年会获奖论文等,课题组的 毛成 老师 和江雁 老师分别在会上谈了自己的课题研究体会。  

   

与此同时,我们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自我实践、自我反思,我们要求各县区及市直学校教研活动力争从三方面作尝试与突破。  

   

1.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轻预设重生成,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位有理性思维的人,从理性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2.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教研员(或德育教研组长)的工作方式由过去重横向的“点”上的点拨为重纵向的“线”上跟踪指导;引导执教者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融入评课者的剖析,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带着这些经验执教者进行第二次实践,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课例。  

   

3.通过活动后的“教育教学随笔”,引导教师对教学中、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成为一名善于理性思考的人。  

   

(四) 辐射了县区乡村  

   

在市课题组的带动下,各县市区也纷纷申报省市级德育课题,目前我市已有省级德育课题三个,市级德育课题二十多个,其中有三个重点课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实验已形成一股科研之风,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将自身在教学中的心得、经验总结成文,以供大家借鉴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优秀教育论文的评比。  

   

(五) 积累了优秀案例  

   

为了提高我市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我们于去年12月开展了主题为“让德育回归生活”的新课程论文评比,旨在论文交流中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学会共收到来自全市十三个县市区的论文一百多篇。在评审过程中,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次上交的论文质量比以往有提高,教研员和教师都能密切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并能够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最后我们在对论文进行初评后,选送了62篇论文在“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参评。在参评过程中,九江的论文质量得到了省教研室领导和其他地市教研员的好评,最后课题组 蔡燕葵 老师的《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等十一篇论文获得了一等奖,课题组 王存华 老师的《浅谈提高新课程主题活动实效的策略》等16篇论文获得二等奖。今年五月份开始我们又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目前我们已收到来自全市的近百篇稿件,已评出一、二、三等奖,课题组老师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见《成果一览表》)。  

   

这一系列的活动 都让 老师们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促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近两年来,课题组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有三篇教学设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在省市获奖或发表,多篇教学设计在网上公布,极大地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2004年全市《品德与生活》赛课中,课题实验校双峰小学、九师附小、东风小学、湖滨小学等都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中市一等奖的获得者 罗梅吟 老师与 夏小萍 老师在南昌召开的“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经验交流会”上执教的《我和动物交朋友》及《做个快乐鸟》获得了人教社专家的高度赞扬 和听课 老师的一致好评。课题组长 林琼 老师的专题报告《春雨润物细无声──关于新课程中“无痕德育”的思考》在“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经验交流会”也赢来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今年十月,罗梅吟《我和动物交朋友》在全国优质课评比中再次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此外,我市思想品德专业委员会被教育学会评为2004年优秀学会,课题组长 林琼 老师被教育学会评为先进个人。课题组的罗梅吟、张玫、蔡燕葵、江雁等六名老师被思想品德专业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  

   

四、存在的问题  

   

成绩属于过去,反思前期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感到还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课题组研究人员大多较为年轻,教学经验不够,自身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对缺乏。所以老师理论和实验的水平有待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还要进一步增强。  

   

2.因本课题辐射全市九所实验校,面较广,加上人员变动,有些管理不够到位。  

   

3.虽然课题组老师现在都能认识到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有较大作用,但作为德育学科来说,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如何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教育方式,我们还缺乏思考和教师的研究。  

   

4.虽然各实验校对我们这个国家级课题都非常重视,但由于九江市目前这些实验校承班率都较高,每个实验班的学生都在五十五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七十人,使得教师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更多的学生身上,也就使得在“角色转变”成了一句空话。现在我们更注重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但课题研究最终还是应该落在学生的收获上,为此我们很困惑。  

   

5.检测评价体系在课题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确立评价体系是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环节。我们选取的课题是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角色的研究,但是,如何评价学生主体的变化问题,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评价体系,衷心希望专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五、后期设想及建议  

   

1.继续以课题研究深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同时以点带面搞好教材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2.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和课题研讨活动,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  

   

3.建议各课题实验学校之间以及与总课题组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先进经验,共同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献计献策。  

   

4.能否建立课题研究网站,为总课题组的指导和各承担课题地市的交流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总之,回顾近两年来的课题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展情况也并不是我们所预设的一直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在后期不断地完善。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加强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力争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课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实效性。    

   

20051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