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开放式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开放式教学实践研究

利民小学  茅志群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程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自然、生活、社会进行信息交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  开放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二期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的现象。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的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旨在从开放课堂教材内容、开放教学时空、开放师生关系、开放评价形式等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二、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的时间与对象

20059月至20066月利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开放教材内容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开放教学时空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能力。

3.通过对开放师生关系的研究,构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4.通过对开放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学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上“实”品德与社会课

2.创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上“新”品德与社会课

3.立开放式的教师形象,上“活”品德与社会课

4.设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并结合新课程和本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理论,积累丰富的实证材料,有针对性地制订研究方案,指导整个实践过程。

2.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3.调查分析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观察、了解一—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加以分析,以利于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原因所在,为制定教学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的结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尝试着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上“实”品德与社会课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如《爱心小天使》这一课,课文中的故事园是讲述了小朋友在家关心家人、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在家访中了解到本班的学生范悦雯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都是为家庭添欢乐的爱心小天使,因此,我以她为实例(以她生活中的照片代替了故事园中的图片)进行教学,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接受性,对学生来说就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又如《墙上的球印》这一课,我在对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教材要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于课前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生活中的有关事例(有一位学生把纸团扔在了校园里),选取典型对学生进行了不说谎话、敢于承认错误的教育,班级中那位乱丢纸团的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可信性,收到了使学生真正有所悟的效果。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课中,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布谷鸟交朋友: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课后在按时上学、及时完成作业、课前作好准备、上课积极参与等方面开展行为实践活动,变知识为能力,实现了知、行合一。又如在上《黄道婆与徐光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上海不同时代的名人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所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使得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正如一个孩子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名人,这么让人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创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上“新”品德与社会课

1.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我家的亲戚》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模拟生活的情境来演一演:当亲戚来我家的时候、当得知亲戚搬家后、当参加亲戚婚礼的时候、当亲戚生病时有如何去探望等,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正确接待、访问亲戚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如:《我的岗位》这一课中岗位的总结、增设、竞聘等都是和本班的实际活动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黑板擦不到怎么办?同学不听怎么办?一个岗位几个人抢着做……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有的说:黑板擦不到,可以站在椅子上擦;有的说:黑板擦不到,还可以请个子高的同学擦;有的说:一个岗位几个人抢着做时,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轮流做……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在探究学习中主动学习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现有的知识、能力等状况,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如《我的小书包》这一课中,我就让学生对身边的学习用品的变化进行探究,讨论,共同感受到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才使学习用品的不断创新、不断变化,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又如《小小服装设计师》一课,充分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时间,学生们兴趣盎然,这一探究的过程也是他们得到成长的过程。

(三)立开放式的教师形象,上“活”品德与社会课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我努力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气氛,使自己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快乐中进步。

1.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师生角色的互换,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中心的格局,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的地位,而且这多种多样的课堂参与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主体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上《装扮教室迎国庆》一课中,我相信学生的能力、适时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布置教室,教室里彩带飘飘、气球飞舞,充满了节日的气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活了思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2.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只有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在《爱心小天使》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落实为家庭添欢乐的行为,我创设了“妈妈买菜回来”这一情境,成为了他们的妈妈,形成了极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即兴地以自己的行动为妈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拣芹菜、剥白扁豆、擦皮鞋、叠衣服,把本课的教学要求落到了实处。又如《我的岗位》中,我走进学生中间,成为他们活动中的一员: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坚守岗位的猫头鹰,在小小竞聘会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集体需要的岗位——图书修补员,与学生共植行动树等,以开放的师生关系培育着学生的个性、启示着学生的悟性,激发着学生的灵性。

(四)设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单靠教师是不行的,评价者应由单纯教师发展到由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是一种多方参与的评价,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使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评价,并把学生的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评价转换成自我教育的活动。如在《父母不在家》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模拟父母不在家的生活情境来演一演:当电话铃响了、当门铃响了、吃饭时不小心把油腻的汤洒在桌上、地上时、爷爷突然发病了、突然下起了暴风雨……并在演完后及时地让下面的学生评一评,学生有机会当一回“小评委”,往往特别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因而,这一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教育。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实施者、开发者。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还设定了一类辅助性评价──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旨在使我们的家长不但能变成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如:在《我会这样吃》这一课中,我在教学之余中引导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争做“健康、文明”小标兵,请学生自己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评一评,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评价表:

形式

内容    自评    家长评

      一星    二星    三星    一星    二星    三星

1.不挑食、不偏食                               

2.不在公共场所吃零食                             

3.不在饭前吃零食                               

4.饭前会招呼他人                               

5.先吃完饭会说“慢用”                               

6.吃饭时动作轻吸,不粗鲁                                 

7.吃完饭,及时擦嘴                                 

8.不敲碗,不挥碗                               

通过自评、家长评来督促学生在课后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巩固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

四、研究的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了能力。

(二)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中,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吸收同伴的智慧。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优良风气的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开放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融洽、课堂气氛更加和谐,也同样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和爱好,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使笔者吸取了不少先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经验, 提升了笔者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讨论与思考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

六、参考文献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04/10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2006/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