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背景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少年儿童的需求

习总书记说:少年强则国强。通过学校公共精神教育来培养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关心社会的时代新人已经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可见,时代的发展对培育新人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基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道德修养严重缺失,如:缺少“礼貌”,早晨进校时,学生只会和认识的值班老师打招呼;学生只会“自扫门前雪”,教室里的垃圾只有掉在自己桌子旁边才会主动捡起;对教室里的公共物品不爱惜,会在课桌上乱涂乱画,防疫箱里的物品用过之后乱扔,放书包的橱柜门损坏严重;水果核或酸奶会扔在厕所里……长此以往,学生将无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道》里说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因此,只有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时代的发展。

课题概念及其界定

公共精神培育:

公共精神,从汉语的字面含义而言是指面向每个人的、普遍的、共有的精神;现在是指由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主观态度、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凝结而成的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恒久的人性品质和精神取向。

本课题中的公共精神培育指在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围绕课程核心素养,尝试从学生的“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这两个维度来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

道德与法治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小学高年级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有五个主题: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

本课题主要运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特点,通过对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将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公共精神。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案例研究:

本课题中的案例是指发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教学内容或是某个教学活动方面含有代表性的或是重大意义的典型事例。

本课题主要是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两个维度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的培育,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性与操作性相关教学案例。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以“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为核心素养的公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公共精神培育的教学策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梳理形成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公共精神培育的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及公共精神培育的基础研究

开展相关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对公共精神培育的理性阐述,开展本课题核心理念的内涵、特征等研究;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教材进行研究,找到适用于本课题研究目标的相关教学资源,提升公共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认识。

厘清公共精神与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体现的“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化对两者内涵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学生现有公共精神的调查研究

(1)采用访谈及问卷调查法,从“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两个维度开展公共精神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了解老师及学生在认识和实践层面的缺失情况。

(2)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跟踪式调查,对学生的公共精神建设情况进行及时调查,据此来判断本次教学对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功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主题梳理与架构的研究

本课题主要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两个维度,对五年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的培育,如图:

主题目标
                                                                                                                                                                                                                    政治认同初步了解国情,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
初步认识重要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为中国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积极践行。
道德修养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公共卫生。
懂得自律,诚实守信,能够得体地与人交往,团结互助,能够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学会合作。
认识到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内容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是基于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通过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构建实施策略。

培育内容实施策略
懂得做人要诚信、自尊、自爱、自强的道理。通过收集道德模范的故事,宣讲道德模范的故事,学习道德品质。
理解平等待人的意义,懂得谦让、友善和宽容,学会尊重、同情、关心和感恩,能够相互帮助,具有团结互助精神。通过创设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场景,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感恩,团结互助,帮助弱势群体。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为父母分忧,懂得感恩。通过角色的体验,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学会为父母分忧。
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做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积极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等,感受团结互助的温暖。
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交往、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通过实地观察、走访,认识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参观博物馆或收集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和我国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等活动,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受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向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案例研究

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关于“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两个维度的公共精神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培育公共精神的案例集。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9月到10月,通过文献研究知道公共精神的定义;运用调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公共精神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2.11月到明年5月,运用行动研究法,积极探索小学五年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通过创设课程中实践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自主创生公共精神;通过让学生写体会,交流心得等方式,相互激励,不断进取。

3.明年6月到10月,运用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不同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公共精神,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案例研究法,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出小学五年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成效。

六、课题预期成果

1.形成公共精神培育的学生成长档案。

2.形成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中公共精神培育的案例集。

3.形成公共精神培育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4.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