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行动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全国性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教育教学评价,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发展性评价,对孩子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潜能、学习情感、学习成绩、学习愿望和能力等,考试形式有口试、笔试、动手操作等。方法上将突出过程评价,分数不是惟一的衡量标准。试行教学评价新的方法,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青少年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涌现的好思想。这种思想在一些地方的大面积实验造就了一批成功的范例。考试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找回失落的自信。传统的考试,试图通过择优排序这种方式,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刺激学生进取。其实,这种做法违背教育规律。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考试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永恒追求。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还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的评价形式和手段。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目标是: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已往的专业资格和文凭随时可能过时,从业者可以没有学历文凭,却不能没有办事的能力。因为直觉与悟性、觉察力与判断力、创造激情与冒险精神,以及与团队紧密协作的能力,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所独具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成功,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义。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的广泛普及,那种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失败者”的教育模式需要给予根本性改造。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年幼并非无知,教育并不是一切从零开始。学生的潜能象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
        据我们了解现在小学数学中,教学评价作了一些改革,如作业改用等级制,也采用了笔试加口试和操作考试等。但数学教学评价还是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还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学业评价形式单一。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更是缺少情感性,大多是为了表扬学生而表扬,很少是教师的真情流露,长期下来,学生对教师的浮于表面的不痛不痒的表扬无动于衷,以至数学课堂教学因为缺少了教师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评价语言,而显得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了。
        为此,我们选择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为突破口,探索小学教学评价的方法、途径、形式等,以数学教学评价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还原鲜活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辞海》对评价的解释:“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有关评价的论述:“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克龙巴赫)“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斯塔弗尔比姆)平常我们对人或事物作出主观的“是好是坏”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行为,而“好”与“坏”,就是进行价值判断所获得的结果。评价——根据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1、 什么是数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由教师、学生等主体系统地搜集和有效处理教学信息。并与之进行比较
后做出的价值判断。数学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最终结果的判断。广义地讲,所有构成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都应当是数学教学评价的对象,如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数学教材评价、教学方法评价等都属于数学教学评价的范围。由于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活动、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评价中重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2、新课程中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由强调量性评价转变到强调质性评价;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3、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的特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4、新课程数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2)、基础性原则。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概念、公式、法则的考查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在各学段中,者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采用“推迟判断”的方法,即对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多样性原则。数学教学评价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重视评价主体方式的多样性。
     (4)、定性化原则。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取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采用评语的形式,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评价理论
1.评价的对象从面向知识转向能力和客观主义的教学关心目标知识的呈现和传递,因此在评价模式上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在“知识传递”系统中知识“复制”的多少,即测量的是学生的记忆和保持水平;而建构主义教学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过程。这种主动的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开展建构主义评价时,我们获取的数据必须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创造性相关。
2.评价的范围从一元技能转向多元技能。现代智力研究成果认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如加德纳的多元能力,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等。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过程往往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决方案等技能组成;电子作品制作也可分为设计,组织,内容,演示等多项指标。因此,建构主义教学中对学生必须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
上述变化要求我们在建构主义教学中不止是单一数值的试卷分数采集,而是要收集多个维度的评价数据。为了体现出这种多元性,目前经常采用量规方法来评估探究活动等学习成果,并结合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但是量规仍存在两个缺陷:(1)多维度数值表征不直观。评价数字与实际水平往往需要教师解释或查参照标准,不便于学生对自己能力强弱和性能目标的直观了解,不便于个体与班级总体水平的比较,也不便于学生间评价结果的交流;(2)虽然量规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描述比较有效,但不易体现多次活动的进步,即不能反映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因此,理想的评价方法应有以下几个特征:要采集反映知识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等状况的数据,这些数据必须反映较广范围的认知过程和能力,而不是集中于言语信息和规则的操练记忆;对学生、任务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元数据的表征必须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自我了解和学生间的交流,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学习负责和利用评估数据作为任务开展和产品制作的参照。
(二)、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理论。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方法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样化,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实行赏识教育、个体化教育,因材施教。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探索新课标下符合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以评促学式”的教学模式。
        2、研究并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评价用语的形式、方法、原则。如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时机、评价的方法等。
        3、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评、互评的形式、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和有关教学评价的理论学习,总结概括出现阶段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可取之处和存在问题。
        2、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的案例研究。
        3、符合新课标的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以评促学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课堂教学评价与相关因素的研究,如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数学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5、对新课标下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考核标准及相关因素研究,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的研究。
        6、小学生数学学力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研究,重点探索日常教学中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形式,探索数学评价中有哪些评价主体,各自起什么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文献法旨在广泛了解学习教学评价的有关理论,学习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调查研究法旨在调查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发现研究中存在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法旨在教师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通过一个个案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经验总结法旨在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所思所获,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07、9---2008、2
制定方案,修改完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
2、 实施阶段:2008、3---2010、12
起步阶段:2008、3---2008、5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学习方案,添置书籍设备,学习理论,调查现状。
深入研究阶段:2008、6---2009、12
案例研究,调查检测,收集原始数据,阶段总结,交流经验。
总结阶段:2010、2---2010、7
总结提炼,撰写论文,推广经验,研讨完善。
3、 结题阶段:2010、8---2010、12
撰写结题报告,结题鉴定,出刊专集,课堂教学展示,推广运用。
八、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研究措施和制度,保证经费投入,研究资料不断丰富,提供研究组成员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强合作交流。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激励性语言专集、课堂教学案例集、论文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以评促学式数学教学模式。
2、进行优秀课堂教学展示。
3、形成高素质的数学教师群体和高素质的学生群体。
十、课题组组成。
课题组组长: 谢建华 负责课题立项申报、结题
课题组副组长:潘华宾 主持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 夏 燕 负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刘桂荣 负责教师激励性语言研究
童慧琴 负责学生自评、互评研究
刘冬华 负责教师激励性语言研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