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生活化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低年级语文生活化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语文实践,其语言面貌、语文素质不仅取决于学校课堂所学习的语文教育的程度,还与他的家庭背景、社区文化水平呈正相关,也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紧密相联。语文教材里所有的课例都来源于生活,都是作家生活的积累、思考、创造与升华。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直接指向生活,体现着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理解。由此,语文教育必须是面向生活的,开放而有活力的。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他们对于生活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交流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另外,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就是学生在思维时要借助于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都依赖于丰富的生活。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语文教育的误解,很长一段时间,语文教育处于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教师单纯地教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陷于字词句等习题的训练中,放弃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松懈了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结合生活进行思维的习惯和品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陈旧的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同时教师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语文教育该走向何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如何进行探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向。实践证明,作为一线的教师,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是一种成功的、有效的教育模式。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实验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该实验的研究,实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大语文教育观。  

   

2、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以及热爱生活、积极对待生活的情感。  

   

4、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因变量: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对自身、自然、社会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二)自变量: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  

   

实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把生活语文教育,其一般程序为:  

   

1、选取生活,导入新课。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要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与生活的交叉点,根据教材选取适当的生活内容,通过谈话、图片展示、讲故事、创设情境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于教材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发现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划批注。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3、联系生活,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教师要把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每节课至少要有一个问题是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解决的。教师要善于找到生活和课文的相通之处,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模仿创造,表达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学会如何表达生活。因此,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课文表达生活的训练。模仿时,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只要学生勇于表达,教师就要给与鼓励和赞赏,以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表达的积极性。  

   

5、延伸拓展,回归生活  

   

课外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广阔天地。教师要通过课堂的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并给与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实践的指导与点拨。  

   

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采用实验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本人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点,课文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课件播放较为悠伤的乐曲,课文最后小熊和松鼠重归和好,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充分感受友谊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些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1)“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2)“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矛盾,体验情境。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1、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友谊带给双方的快乐。如在1-6自然段中的想象说话——“小熊和松鼠还会在风筝和纸船上写些什么?” “小熊,你想在风筝上写什么?”“小松鼠,听到小熊的祝福,你想说些什么呀?”“小熊,你还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要告诉松鼠吗?” 学生在对话中搜集小熊和松鼠在交往中快乐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友谊所带来的美好。  

   

2、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心理变化。如,当他们友谊破裂时,我利用空白,让学生进行补“白”。 “小熊坐在树底下,望着满树的风筝,看着看着,它不禁想起了…… 他想……” “其实松鼠望着屋顶上挤得满满的纸船,也有很多话想说。他真想说……” 让学生扮演小熊、小松鼠,体会两者当时的思想变化,学生感悟到了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友谊的渴求。  

   

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祝幸福”三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三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祝福、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在中间加一个“你”,把这三个生字扩充成一句话“祝你幸福!”,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