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心理特征与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丽娟

负责人单位:电厂路小学

通讯地址:  高井路18  100041

 

本文研究了小学生心理特征与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采用有效的阅读习惯培养策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使其学习的基本态度、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纠正不良阅读习惯,促其良好习惯的形成及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特征        阅读习惯       小学生

 

 

 

一、     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注意逐渐超过机械记忆,是有意记忆、意义记忆逐渐成为记忆活动主要方式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的词汇量以及理解词义、言语表达等能力均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又由于小学生兴趣易变化,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并与兴趣密切相关;注意的范围不大,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因此,学校、教师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较好发展,从而提高其素质。

2)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

3)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需要:

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的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自动化。这种自动化同时还需要许多非智力心理因素(如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的积极参与。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经验、掌握概念、定理、规律,促使他们积极思维,逐渐发展逻辑思维,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从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阅读习惯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具体到小学生,应着重培养经常去书店或图书馆(室);爱护图书;专心致志读书;读书善于交流;读、写、思相结合;读书持之以恒;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勤于阅读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与训练。

4)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

通过对我校2-6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平均一个月也不去一次书店或图书馆,60%的学生学完的课本有卷边、缺页、掉书皮的现象,43%的学生不能或很少能把好词好句及时记录下来,46%的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对文章的内容只能知道一点或不知道,64%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45%的学生阅读时不用心 52%的学生唇读,42%的学生指读……这些习惯表明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有意注意与同分心做斗争的意志力不强,阅读速度慢。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实际的阅读实践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心理、兴趣、环境等,从而确立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促进他们学习的基本态度、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提高。

所以,无论是从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无论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需要还是从学生个性表现来看,本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时间:20037—200512

(二)研究对象:二至六年级学生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2.72003.2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由学校领导、区、校级骨干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对教科研有兴趣的教师组成,全面负责研究方案的实施。

2、实验阶段(2003.3—2004.12

1)学习理论,转化观念。

2)各研究教师依据学校子课题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个人的研究子课题;

3)在学校课题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各教师的具体研究计划和实施计划;

4)实施计划,并不断调整与改进实施计划,注意搜集、整理、积累实验资料,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的解决;

5)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进行科学统计,从而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3、总结阶段(2005.1—2005.7

总结研究结果,写出研究报告、论文、个案等。

(四)研究内容:

 1、目标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通过教师不断地在课前预习、课中以及课后巩固中提出要求,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强制,达到知行合一,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征的小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书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伴其一生,乐其一生。

3)在阅读实践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让学生在严格的训练和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注重实践,授之以法。通过一粗、二精、三细、四记四步和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五动这两大习惯,促进师生共同阅读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5)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获得成功,并及时鼓励、强化这种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懒惰的心理,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压力。

6)通过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明辩是非,确立人生目标。

7)通过不同阅读习惯培养策略,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需要采用应试阅读、兴趣阅读、研究阅读、获取信息阅读等策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阅读

习惯

经常去书店或图书馆(室)

1.  每周去一次图书馆或阅览室。

2.  每学期买3-4本课外读物,其中1-2本有孩子自己挑选。

3.  每月读一本自选的课外读物。

4.  有意注意、意义注意得到加强。

爱护图书

1.新发或新买的书要及时包好书皮。

2.借阅的图书,不折角、不乱涂乱画,保证图书干净整洁。

3.提高阅读兴趣。

专心致志读书

1.              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读书。

2.              记录每次读书的时间和阅读量。

3.              能知道读书的内容。

4.              不受外界干扰。

5.              意志力加强。

读书

善于交流

1.              每学期每个学生最少把一本好书介绍给同学。

2.              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并交流感受。

3.              在读书交流会上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4.              独立性、批判性和交流合作意识得到提高。

读、写、思相结合

1.              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2.              背诵名篇名句,每周 3-5句,每周一篇(或段落)。

3.              与父母共读一本书,共写一篇读后感。

4.              读写结合训练:改写、续写、习作 等。

5.              勤奋、坚毅的品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读书

持之以恒

1.              每天保证有自己的读书时间:20—60分钟。

2.              选好书或文章后,要坚持读完。

3.              克服困难坚持读书,自信心得到加强。

 

(四)研究假设

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采用有效的阅读习惯培养策略,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使其学习的基本态度、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纠正不良阅读习惯,促其良好习惯的形成及身心健康发展。

三、     研究的途径、方法及原则

(一)途径与方法:

     1、途径:

1)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层次通过看读释析比实施实践研究。

2 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

3)其他学科阅读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确立研究的不同侧面。

4)开放学生阅览室,扩大学生阅读量。

5)利用网络资源,辅导网上阅览,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现代手段阅读的习惯。

6)充分利用班队会、学生业余活动团体营造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的良好阅读习惯经过反复历练,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

2、方法:

观察法:通过家长、教师的观察,在自然状态下,直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过程及不良习惯的改变过程,及时记录,积累资料。

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实施此项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遵循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无需什么机遇。全体师生及家长均可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同时,习惯的养成必然受到环境、氛围、人群的影响,因此全员参与势在必行。

2.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各种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正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丰富资源,是教师们发现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策略的基础,是教师们完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策略的财富。

3.时代性原则: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人们去了解、学习和把握,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当代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信息提供了便利。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反复性原则:阅读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其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反复训练,滴水穿石是习惯形成的关键。

5. 循序渐进性原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从小事入手。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有计划地循序渐进。

6. 成功性原则: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鼓励和刺激,才能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 方法指导与习惯培养同步进行的原则。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完成某些动作的行为倾向,因此习惯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应融为一体。

 

四、     研究的结果

1、两年多来的研究实践,形成了学校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途径与办法:

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层次通过看读释析比实施实践研究,使教师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很强的语文教师队伍,且分散在低、重、高各个年龄段,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也都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英语阅读习惯、网上阅读习惯、音乐阅读习惯的途径,总结了很多实效性很强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并编辑了论文集。

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校在中、高年级开设了阅读课,选派实力很强的教师进行专门研究,效果明显。

学校开放学生阅览室,扩大学生阅读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逐步形成。

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信息科等,辅导学生网上阅览,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变化快的优势,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现代手段阅读的习惯。

充分利用班队会、读书节、阅读课外小组等活动,营造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对学生的对比调查,结果如下:

               电厂路小学阅读习惯变化统计表             200512

 

不去书店情况

书损坏情况

不积累

好词好句

唇读

指读

不理解

文章内容

无课外

阅读习惯

阅读

不用心

前测

50%

60%

43%

52%

42%

46%

64%

45%

后测

27%

23%

25%

29%

21%

28%

18%

19%

 

电厂路小学阅读习惯变化统计图

     从上述图表明显看出,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变化,特别是对书的保护、对好词好句的积累、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变化明显,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书了,喜欢阅读了,而这种喜欢不是靠学生口头说的,而是从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反映出来的,更能说明其真实性。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通过研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增强注意力、意志力、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动学校、社会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从课堂、书本、活动、网络等多渠道提高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这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阅读的心理障碍、兴趣障碍和环境障碍,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自信心,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不断适应社会的根本保障。

2)通过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聪明的孩子不一定都具备了良好的习惯,因为好习惯不是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在严格而艰苦的训练中得到的,需借助强制和警觉才能养成。教师的任务便是:教育学生保持已有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纠正现存的不良习惯,积极培养他们目前尚不具备的新的良好习惯,进而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即认读、理解、鉴赏、思维能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自主探索,质疑问题等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3)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心理特征和阅读习惯的结合,把智力因素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结合起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特征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他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是动机。动机是指学生强烈地要求改进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愿望。比格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如何,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机械学习的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有意义的和起组织作用的策略。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习得的策略,动机弱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不敏感。

第三是意志。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意志努力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意志力,那么他或者是中断当前的学习,或者是草草了事。无论那种情况,他都不能如愿的达到预期的掌握知识的目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策略的问题就更不要说了。

第四是归因。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思维所进行的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的原因分析。发挥“积极归因”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后续养成阅读习惯。

3、在研究中,师生共成长。在课题研究重,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下面是学生的几篇读后感。

例一:                      谈“玩物丧志”

——读《伶官传序》有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政论小文,讲的是后唐主李存勖初等基时为父报仇,励精图治,终于受审敌人。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去非命的下场。

悲哉,李存勖,九泉之下如遇夫差先生,当相对一哭矣!次二君皆玩物丧志之典范。一个玩伶人,一个玩美人,只玩得废寝忘食、走火入魔,把雄才大略、冲天之志都玩到了九霄云外,最后只玩出一个国灭身亡的结局。历代君王中玩物丧志者数不胜数,而普通大力玩物丧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赌博的丧家财,丧人格;沉湎了脂粉的丧豪气,丧志向;就是小孩子,也有贪玩把功课丢了的。可见“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后“忘志”,“忘”得久了,即使要找怕也难了,实所谓“玩物丧志”。

可见,“丧志”多因“玩物”。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丧志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玩物得志”还差不多。怪哉,同为“玩物”结果怎么大不相同呢?

这得从“志”说起。这个“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某种目标,二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如李存勖,夫差之辈,在达到了某种目标之后,在外物的引诱下,就放弃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树立新的目标,因此“丧志”。而爱因斯坦则相反,他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靠着他不断建立起新的目标,虽玩物,不丧志。

所以,我们批判“玩物丧志”,为仅要约束“玩物”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志向,无往而不胜。古今成败之事,都不违反这个规律。

一句话,“志坚”不怕“丧志”。

 

例二:                          读《丑小鸭》

   在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丑小鸭》,它使我有了自信。丑小鸭他一生下来,就长的很丑,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它。在寒冷的冬天,他在森林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了起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在蓝天上自由地高高飞翔的白天鹅!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靠的正是自己的努力。

   看了《丑小鸭》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怕自己笨,只要用心去学去做,旧一定能成功。我自信一定会像丑小鸭一样,靠自己的努力“飞起来”的。

   这本书令我今生难忘。

 

例三:                              读后感

    狐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非常狡猾的动物,自从狐狸从乌鸦嘴里骗出肉饱餐一顿后,就很少出外捕食了,而是用它的甜言蜜语骗别的动物,因此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蝉和狐狸》的故事。

《蝉和狐狸》的故事是怎么一会事呢?让我告诉你吧!狐狸骗完乌鸦后,又骗了别的动物,狼很羡慕狐狸,因为狐狸只要动几下嘴皮子,食物就到自己面前,不必十分辛苦的东奔西跑,所以,狼去问狐狸能不能传受我几招,狐狸怕狼吃它,就答应了。狐狸说:“狼大哥,首先,要练习笑容,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你要用笑赢的别人的信任。”狼听后,就开始练习笑,可是很难看,狐狸就决定带狼亲自实践。狐狸看见了一只蝉,就加大赞扬蝉唱的歌好听,让蝉下来,狐狸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把吃了的蝉的翅膀拉了出来,而且让这只蝉看见了,这只蝉就有所警惕,所以狐狸没吃到蝉,狼见狐狸失败了,摇摇头,走了。心想还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吧,这样才踏实。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应该靠自己真实的本事实实在在的生活。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要耍些小聪明,去骗别人谋取利义,若不然就会像狐狸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

 

例四:                   读《人情的代价》有感

当我读完《人情的代价》这篇文章,我才真正地深刻地体会到:人情的代价是无情的!人情的代价是残酷的!

小小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孩,父母下岗了,可是却不想让别人知道,别人请小小的父母吃饭,为了脸面还是不断地参加,每次参加都要送红包,小小为了赚钱,自愿去捡破烂儿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都酸了,我仿佛看见小小在人情的黑旋涡里奋力地挣扎着,我仿佛看见小小眼里流露出无奈的神情!小小实在是太可怜了!她为了省钱连校服都不定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这些家庭的小皇帝,每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简直是无微不至,和小小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可我们还生在福中不知福!

当文章已经到了尾声时,小小跳楼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天真的小小为了让父母能有一次请客的理由,自己从楼上跳了下来,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能请客,才能得到一部分钱,来赴宴的人都会拿出红包的。当读到这儿,我的头皮都发了麻,谁都知道小小跳楼的用意,小小是一个那么可爱的孩子,可十岁就结束了生命,这是多么的悲惨呀!小小的妈妈面对孩子的死亡,也快崩溃了,此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是悲伤的。

我希望人们接受这次教训,尽快从人情的旋涡中走出来,否则你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例五:                            

这篇文章从玫瑰引到一次破袭战中的诗人,在诗人与生死较量之时,我上山采了一串白色玫瑰花和一些青草,当白色玫瑰放在诗人胸前,他鲜红的鲜血把白色玫瑰染成红色,当诗人看到青草时,他紧紧攥在手中,他似乎看到了新的生命,脸上也有了生命的光泽。很长时间以后我想起了这件事,悟出诗人当时看到青草时的兴奋和新的生命。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明白了玫瑰和青草的区别,为什么当时诗人看到玫瑰时没有反应而看到青草时,脸上有了笑容,因为玫瑰好看是好看,但终有一天会凋谢。而青草并不美丽,到来年春风吹来青草又会长出绿叶,又有了新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所以作者把烈士比喻成“青青芳草”,让他们像芳草一样活在我们心中!

    

在研究中,教师们也总结了很多好的教学经验与办法:

 

例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效性研究  (梗概)

                一、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发现有以下主要问题:

1)阅读范围狭窄。学生最喜欢看一些通俗的读物,如漫画、卡通、小说等,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关心甚少,对科普知识方面的读物更是缺乏兴趣。

2)阅读缺乏目的。对于那些以消遣性阅读为主要阅读目的学生,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阅读后连文章的内容都记不清。

3)阅读时间较短。调查发现,能够坚持天天看课外读物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数学生的阅读是随意的,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二、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方法如下:

1结合需要,引发兴趣

1)以情传情,创造氛围。

2)结合课文,创造氛围

2、多种题材,诱发兴趣

3、创造条件,培养兴趣

 

(二)结合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自主体验。

2、自由提问。

3、自主拓展。

(三)根据学生实际,有效指导课外阅读能力

第一、明确阅读目标和步骤

1、明确阅读的目标,是阅读的第一阶段。

帮助学生制定出阶段性的目标,比如,制订本学期的阅读目标:

1)看一本人物传记。

2)读20篇写景的文章。

3)读一本中外名著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搏击,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在一个个呈螺旋上升趋势的目标导向中收获喜悦。

2、明确读书的步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初步了解。拿到书,先大略翻一遍再说。浏览一下书的主要内容,看看“序”、“前言”、“目录”等,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想想这本书有哪些新知是自己感兴趣的,应该精读,哪些是自己已知的,可能略读,成竹于胸。

2)熟悉人物。看“人物简介”,说说书中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记住主要人物的名字。看故事梗概,提出问题。

3)选择重点。根据目录选择内容,根据内容找重点,提问题,并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内容,浏览与精读结合,首尾联通,快速了解全书的内容。

4)写出感悟。主要手段是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通过回忆,让学生口述或笔答。让学生在回想书中的内容时看看哪些问题还没有理解,于是再读。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把它写下来,使阅读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1、理解的方法

方法有三:

1)抓住题眼。文章的题目,很多是提纲挈领的精华。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题目,提出研读目标,在研究性阅读中对课文中的相关言语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探索性地去获取知识。

2)明确主线。重认识的结果,忽视认识的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走出结论学习的模式,注重探索获取经验的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抓住主线,研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目的得以快速实现的“捷径”。

3)抓住重点词句课文中的中心句。是课文思想内容的结论,让学生带着探索结论,印证结论的研读,是变“学会”到“会学”的重要过程。让学生抓住一些主要词语进行研读,学生不仅能撷取课文中上下文的有关信息,还会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无疑会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研读过程中,不仅深入地研究了课文内容,而且联系了其他信息,这对盘活知识资源是大有裨益的。

2、速读的方法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训练:

1)学会默读。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2)学会预读。

3)把握核心。阅读时目光的停留要有的放矢。

4)学会浏览。

第三、掌握课外阅读技法

在阅读指导的具体方法上,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摘录法。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学校要求学生注意把读物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分类形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而定,有的按景物描写,有的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有的按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可谓笔记摘录各有,形式不拘一格。

2)剪贴法。如果阅读属于自己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读物,为了积累、归类方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各自喜欢的内容或图画都剪贴下来,贴在剪贴本上,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给剪贴的内容配画画。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知识,既培养阅读能力,还增强了信息的获取、分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圈划法。课外阅读要善于思考,增强读书的悟性。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对于那些不宜剪贴的内容的读物,学校指导学生用“圈划法”。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关键词句,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边圈划的习惯,进而逐步理解读物的内容,这样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四)、结合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恰当选择读物

1、积极向学生推荐书籍

2、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五)运用多种形式,有效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

1、交流心得。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求学生备一本笔记本,称《采蜜集》,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写入《采蜜集》,每月评比、交流一次,在评比交流会上,让学生谈学习心得,及时表扬谈得好的学生。

2、故事会。举办读书故事会,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深受教育的感人故事讲给大家听,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表彰会。对认真开展读书活动或效果显著的个人和小组,及时表扬、鼓励。促进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课外阅读的活动中来。

 

例二                   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梗概)

    书面文字是传统的沟通媒体,人们通过阅读获得各种知识的信息,是一种单向的,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的活动。通过阅读,可以使人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十分强调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在数学中也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     以趣促读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对某一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了解它,研究它。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或答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引入竞争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除了教师的引导外,我认为竞争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一比,谁的数学知识多,开展你追我赶活动,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学到的知识,解决较深的难题,使学生因为成功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     以思促读

有了阅读的兴趣,还要有阅读的方法。这里的“思”指的就是阅读的思考方法。面对急遽而密集的信息,必须讲究阅读的方法。也就是拿到一本书要想到:我首先应怎么办、然后怎么办?遇到不懂怎么办?稍微懂了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习惯。
      1
、划线

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划出课文中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让学生划出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圈出学生自己暂时还不理解的知识,这是阅读的第一环节。

由于,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2、质疑
   
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这样做?有什么理由、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我用这个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可以深入到知识的内部进行反思。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读书中质疑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新授前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反馈时,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3、提问

向同学和老师提问。这一环节紧扣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人提出问题,同学们共同解决,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老师掌握了学生的阅读情况。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求知的满 足,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而且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思考价值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当学生没有问题提出时,教师可以变客为主,你没问题,我提问。抓住关键环节的提问,使学生深入到书中,去发现、去思考他还未发现的关键问题,进一步促思。
       4
、联想

联想是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考方法。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如果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联想,他们的理解就会增强。依据这个思想,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重重的信息进行积极加工。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理解。

5、转化

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6、拓展

学了一个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个知识,我们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使思维由书内向书外延伸拓展,藉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以动促读
    
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1、       动手操作

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的知识如何将它理解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性质、法则等,适当地进行动手操作来帮助理解,顺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学“推导梯形面积”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掌握了利用拼摆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后,让他们再通过动手操作,找到更多的与教材上不同的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把自己发现的方法用图或文的形式,或图文并茂的形式,补充到书上,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2、读写结合

1)边读边注释

2)写好数学作文

 

例三: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梗概)

为了进一步搞好中小学英语的衔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一、预习课文。预习课文是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

二、课外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课外阅读。

三、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大量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同学们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使自己具备达标的阅读速度和具备娴熟的阅读技巧:

1.快速的浏览能力。不管生词的存在把短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和时态。

2.巧妙的猜词能力。根据你初步了解的课文大意在进一步精读的基础上,考虑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尽量准确地判断个别生词的含义。

3.独立的分析能力。对难度稍大的问题要在反复精读短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找出答案。

4.准确捕捉主题句的能力。根据问题划出短文中与之有关的句子,以便正确做题。

5.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对短文中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要根据短文内容,通过认真分析推断,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例四:社会与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梗概) 

    下面就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及做法:
    
一、主动参与,自主阅读
    
教师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学习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课前应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所获的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探索到学习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无限乐趣。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朗读、默读、品读、诵读……放手让学生去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说读后的体会、感受,说学懂文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写:写对文章空白的理解,写对人物的评价,写对故事情节的推想……中让学生从容地进行字句段篇的品读、赏析,在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在放手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工作。要扶得精巧,要导在点上。教师要扶在学生的疑处,扶在学生的难处,扶在有困难的学生处。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即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二、引导发现,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学习《黄山》一文,说“飞来石”像天上飞来落在山顶上的。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问:“这块石头谁放在这儿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飞来石说明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想:“神仙的‘仙’怎样写?”答:“山上一人即为‘仙’多有意思?!”总结说:“这是我国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会意’,山上一人即为‘仙’。看,这么一个普通的石头,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石头,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神仙放到那里的,‘仙’的造字方法)多好哇,多美呀。”

 三、品味阅读,读中悟美

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综合了韵律美、情感美、形象美,是学生探求美的一把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课文中的美,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学生品味了课文中所表现的后,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配以相应的音乐,可起到渲染意境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促进学生对表达的欲望,并且产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补充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朗读,能更自然的与作者想表达的产生共鸣,具有更好的朗读效果。

 

 四、拓展延伸,自能阅读
    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能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要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还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相类似的实际中去。
    
课堂教学只是个点,纵向要向课前、课后延伸。横向要向相关学科延伸。课前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预习能学懂的就在课前解决,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在突破中教给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能力。学生这种课前自主预习,课内解决重点问题的意识将被带到课后,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去自能阅读、训练,并能综合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只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学生进行阅读首先一定要学好这些范文,当然仅仅学好这些范文是远远不够的,要以点及面,由一篇带一批,由课内到课外……只有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才能真正使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巩固、提高,并学以致用,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在学生自读自悟中引导其发现,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才能把阅读教学真正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

 

    4、在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中途更换研究负责人,耽误了研究的进程,很多方面研究的还不够充分,还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内容没能及时调整,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另外,我认为学校单独承担课题,从精力、业务能力等多方面都明显感到不足,如:专业性很强的统计方面的知识,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否科学、严谨等,希望能得到教科所系统的指导。

 

六、课题的哪些研究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

1、              课题成员变动:因张素华校长工作调动,课题负责人后期变成王丽娟。

2、              由于课题负责人变动以及各种其他因素,课题结题时间由2005年上半年延至下半年。

       

七、参考文献

林崇德著:《学习策略》,心理学丛书,1999.8

谭金伟著:《浅析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024

蒋成禹著:《阅读入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翠荣著:《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课教学探究,20021

刘北荣著:《学习习惯的学法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王震洲著:《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国学术期刊网。

高志军著:《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质疑能力》,数学通讯,199711

朱敬本著:《论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学术期刊网,2000年。

吴爱华著:《小学毕业生阅读习惯的调查与思考》,江西教育研究,19996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