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研究趋势

  纵观我国目前音乐学科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已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音乐课堂从起初的“花哨”慢慢走向“朴实”、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教教材”转变为“如何关注和利用音乐本体”、各地也纷纷开展了“有效歌唱教学”等“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聆听有效性则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音乐课堂的“高效”成了我们的追求目标。

  (二)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听觉感知,如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等等都是审美能力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当然,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聆听”“有效聆听”呢?小学低段音乐聆听如何在实践中凸显有效性呢?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听觉的发展、听觉体验便是“聆听”能力的培养。只有聆听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聆听”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培养演奏家,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聆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美国现代音乐家爱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什么都代替不了聆听音乐”。于是,“聆听”成了重中之重。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想着法子、变着花样让孩子们主动去聆听,去参与体验,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出现了一些“热热闹闹”。但若细心观察,在日益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聆听有时却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音乐课堂的有效性。音乐课堂上,追求聆听的有效性具有针对性,现实意义重大,有利于明确教师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聆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小学低段学生往往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聆听音乐的效果。因此,提高低段学生聆听音乐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成为低段音乐课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因此,选取了《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期望通过研究能完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聆听是指一种有意识地、注意地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的的情感上的共鸣、体验蕴涵于音响效果中的艺术美,从审美的体验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即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

  (有效聆听的概念衍生于有效教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提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而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苫,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有效教学,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有效聆听”。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去聆听、接受,也就失去它的意义。而聆听“有效性” 是指学会聆听,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使课堂轻松、高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教育学依据:

  叶澜教授说:要在课堂里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意即在课堂里能够看到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学习、思考、记录、感受、表达等。

  3、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只要采取掌握学习的策略,绝大多数人都能得5分。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的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要尊重生命的本性、创造特质与丰富多样,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通过学生的发展,促成课堂的有效。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准确把握影响学生有效聆听的相关因素,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低段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从爱听音乐到会听音乐,掌握有效的方法、采用“有效”的聆听手段来提高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对音乐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激发聆听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参与聆听体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所表现出的混沌性、音响的流逝性和音符的间接性等,让一段音乐、一个乐曲没有任何明确的形状和语义。如何使低段学生们学会聆听、养成聆听习惯?如何让低段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对音乐进行感悟与体验?如何丰富低段学生的音乐素养、知识,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感受音乐,分析音乐,进而表达情感?如何在聆听中有效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都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具体内容分类如下:

  1、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无效聆听”情况剖析

  2、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提高学生“聆听能力”的策略及研究

  3、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堂中“有效聆听”(即聆听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及研究

  4、小学低段音乐歌唱教学中“有效聆听”的教学策略及研究。

  六、可行性分析

  音乐课堂“低效、无效的重复”的问题一直引起人们思考。日益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今天,音乐课堂的“聆听有效性”日益受到重视。课题确定后,本人围绕课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和阅读工作,并进行了一定的对比、整理。再者本课题组三位都是一线教师,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搜集了一定的课例,正在思考和课堂实践中。这些都为本次论文的顺利完成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七、研究步骤及成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方案准备阶段

  方案实施阶段

  总结验收阶段

  结题

  1.前期准备阶段(2012.10—2012.12)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3.1---2013.10)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教学的现状,对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进行研究。

  3.总结、结题阶段(2013.10—2013、12)

  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报告。

  上一条:为孩子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下一条:苏科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备课组计划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