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融合策略与应用研究

一、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较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同时,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呈现了开放性的趋势,与时代发展密切相连,反映出了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特色。种种特点表明,科学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科间整合教学模式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学科特点,建构内容互补的课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2.教师的发展

研究教师通过学科间整合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把握,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科学性;对参与研训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研训活动是否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研究研训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发展

 虚实相生的教学,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使课堂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保护性。当课堂上出现“节外生枝”或“奇思妙想”时,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应允许和鼓励孩子们进行多方面探究,多方位允许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内容,构建一套科 学的、系统的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使教研组活动更具深度而有效,丰富教研组内涵、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小学科学学科融合策略与应用研究(编号:55)  

课题负责人:刘海霞    课题执笔人:骆宇婷

课题组主要成员:施娟  沈雨薇  罗丽娜

2.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营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创设一种各科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教研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沃土。

3.学科间整合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课题的研究进展

(一)找准“整合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课的设计中,找准“整合点”至关重要。我们寻找适合整合的教学难点,要善于发现其他学科在辅助科学教学突破难点上的优势作用。让整合之光照亮学生学习的道路,在学生探究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育技术不能成为教学的附庸,而应该促使教学高效进行。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声音》单元中,对于声音的强弱、高低描述与理解,孩子们总是不够透彻,老师们每次上到这个内容时,总是感叹:难!我校一次教研课上,施娟老师的《听听声音》将音乐乐器水琴和发声管融入了课堂,通过学生自己发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对于音量的强弱,音调的高低,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还在科学课堂上,享受了一顿音乐盛宴,趣味盎然!

其他课程与科学课整合的关键在于整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知识。 找准了科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整合点”,整合就有了目标和方向,才能出有利于教学有效的开展。

(二)提升“价值点”,挖掘思维深度

在科学课上, 要特别关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 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 要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其他学科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提升上。判断科学探究是否有效,我们应该看整合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黄君健老师执教的《中国的地形》一课中,通过捏各种地形模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通过美术超轻黏土的地形制作和颜色的运用,知道地形图上颜色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建立起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样一种认识。科学教学要注重提升学课整合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地形的高低和地理地貌知识的建构来的水到渠成,更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这是提升学科整合“价值”中的非常重要的尝试。

(三)把握“创新点”,增强创新力度

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将最终引领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通过“整合”, 我们要实现发展学生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高级思维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建立。只有沉下心来积极研究学生主体地位下的“整合”,才能找到发展学生 “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教研活动的探索与尝试也很有意义、有价值。不断研究更多有价值的学科融合的探究,如沈祺老师提出三下植物单元的学习完全可以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实现与劳技的种植课融合,骆宇婷老师提出美术中光的色散与制造彩虹、光的合成等多样科学创新实验的结合……老师们将想法落实,期待看到更多学科融合的成果,为新课程的开发做好准备。

 

三、研究的阶段成果

自本课题实施研究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以下研究:

1.国内外文献调查,完善、细化了研究过程,并做好分工。各子项负责人在2016年1月底已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并进行了汇报交流。

2.取得阶段性成果

(1)研究过程中形成了部分优秀论文、研究报告初稿、实践案例。刘海霞老师的《妙趣横生巧整合,一举两得共发展》和施娟老师的《巧用源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构建高效探究的“学本课堂”》获得区学科统一论文三等奖。科学组所有老师积极撰写了实践案例与反思。(见附1)

(2)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探索学科整合策略。(见附2)

(3)施娟上参加了“区小学科学主题性课例研究专题培训第三次集中培训”,执教《听听声音》一课,将小学科学对于声音的学习与音乐中的声音高低,强弱相结合,让科学知识更形象,更富趣味性,受到了浙江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的高度好评。(见附3)

(3)承办省"百人千场"小学科学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黄君健老师带来的《我国的地形》,利用美术中的泥塑造型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地形的认识,是学科融合的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与尝试。(见附4)

(4)课题案例的整理,撰写相关案例及论文、教师调查问卷、研究后测等资料的整理。

(5)参加区、市、省科技创新大赛,硕果累累。积极参加了吴兴区科技创新比赛,小发明、小论文、辅导员教具设计有多项进入了市级评奖。黄君健老师积极参加区、市、省的各类学生创新实验比赛,并取得多项区、市、省各类奖项。指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在区创新大赛中获得的一等奖超过总数的一半,在市比赛中全部获奖,其中甘之州、俞陶同学的《智能蜘蛛侠》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小学组第一名。作品在今年暑假代表省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经过笔试、封闭答辩,现场展示等环节,历时5天,获得人工智能专家、科学院院士的好评,并获得银牌。(见附5)

(6)指导学生撰写35篇观察报告参加区科学素养大赛。(评比结果未知)

(7)吴兴区科技实践系列活动。参加了吴兴区科技实践系列活动,选拔5名优秀选手组成代表队,经过老师们的认真辅导,在2015年12月科技知识中冲出初赛,进入决赛,在湖州电视台400平米演播厅参加现场比赛,获得二等奖。2016年6月再次冲出初赛,参加了科技现场挑战赛决赛,获得二等奖。(见附6)

四、相关思考和后期打算

 1. 将“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策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撰写成可供其他学校操作借鉴的创新方法、途径、模式。

2.通过继续开展科学校本活动,设计教案,有效地进行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研讨,探索出更多策略。进行实验总结工作,效果调查及资料数据的整理、统计,以实验报告、案例、论文、积累材料等形式展示实验成果,并写出结题报告。

3.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

4.撰写相关研究论文,争取多发表几篇。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观察日记,参加区级市级科学素养大赛,争取获奖。

5.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