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三、研究的思路:

  1、研究原则:

  ①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② 体现朗读和朗读教学的时代特点;

  ③ 突出朗读教学过程连贯性 ;

  ④尊重朗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⑤突出朗读的主体性.

  2、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要点是:

  主导思想:指导学习方法,自主强化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朗读陶冶情操。

  目标要求: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推动审美教育

  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

  3、主要的方法:

  访谈法 观察法 纸笔测验 小论文

  个人档案跟踪 问卷法

  4、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应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使学生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才会想把文章读得更生动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 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第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第四、注重朗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第五、展示交流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展现语文独有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策略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筛选最佳朗读教学方法与研究机制,努力发挥朗读的正向功能,追求朗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4、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朗读发展性评价的量表,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朗读的标准和机制。

  四、研究的时段及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一年。

  (1)准备阶段(2009年6月——11月)

  ①对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与能力的有效性教学调查、研究、论证,制订实验方案。

  ②做好宣传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③积极学习阅读教学和指导朗读的理论,明确实验的意义、方法、步骤。实验年级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学生大会,宣讲实验方案,做好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工作。

  ④安排教研课题教学班,合理地确定实验班级与学生名单。(实验教师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收集实验原始材料,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2)实验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5月)

  ①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在备课、上课、练习辅导、评价考核、课外拓展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②修订完善实验方案,重点研究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个性化朗读教育、创新朗读教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得失,作好阶段性总结。

  (阶段成果呈现形式:征集优秀课例、教学案例、观摩课、阶段性总结、师生朗读成果展示等。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3)实验总结阶段(2010、5------2010、7)

  ①整理、分析各种实验原始资料,写出实验总结报告。

  ②摸索出一套指导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操作方法。

  ③实验成果展示:实验报告、论文、著作、朗诵展示、实验材料等。

  (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

  3、课题研究成果集。

  4、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5、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

  六、具体的组织与保障

  1、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

  2、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4、争取上级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在资源、信息、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保证研究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5、加强总结与反思,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控改进研究工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