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普通高中学校管理浅谈

普通高中学校管理浅谈
——校长任职资格班培训学习心得

笔者工作经验尚浅,走上新的岗位,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经验。参加了安徽省第42期高(完)中校长任职资格班培训以来,我学习了很多相关理论知识,并向其他各校请教学习了宝贵工作经验。经思考、整理,我对普通高中学校管理有了一些理解。试总结如下——

普通高中学校管理要靠集体的力量,靠制度的力量,不是校长一己之力可以达到的,但是作为学校的校长,其思想的引导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思想的引导上。校长思想的引导从以下方面可以体现:办学方向、目标的确立;学校文化的传承提升推广;队伍的团结、人际的沟通、情感的纽带;工作体系的建设(目标、任务、制度、措施、分工、监控、评价、反思、调整);课程建设等等。本文主要就学校管理实际中人际沟通和课程建设两方面谈学习心得。

一、人际沟通

校内所指人际沟通,涉及校领导、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三个群体,多个层面。其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属校领导与一线教师间、一线教师与在校学生间。

(一)校领导与一线教师间 做好专家型向民主型校长的转变

我国长时间来,专家型的校长比较受尊崇,重视校长教育教学理论的积淀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校长做研究,做学问,著书立说,使校长成为教学方面的专家、学术上的权威。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涌现出一批专家型校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校长本质上是一个管理者,其学识能力应服务于学校的管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校长更需要成为民主型的校长。

实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需要校长娴熟地运用民主制度来推进学校工作,校长应该如何运用制度处理学校工作,如何处理好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如何做好党政的沟通与协商,如何发挥好副职的作用,如何制订科学的决策程序,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个专家型的校长如果不向民主型校长发展,在学校管理上民主意识薄弱,一定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民主型校长就有一个民主的校园,学校作为国家传播文明的阵地,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发展基层民主的表率,培养民主型的校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校长是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者,在决策中,科学与民主缺一不可,离开民主决策就很难做到科学决策。校长科学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民主管理,推进民主决策。追求教育的本真,要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不要过于从个人、一时一地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客观、全面、历史地去分析,然后得出一些可操作性的能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总结,再到教学实践中去实践。民主型的校长就是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用众人之智的上智者。

学校应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召开全校范围民主测评校长会议,校长向大会作述职报告,促进落实教代会民主评议监督权,全体教师可对校长任期内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全体教师应抱着对学校、对校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原则,采用无记名方式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校领导进行民主测评打分。利用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和谐发展。总之,全力推进民主型校长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一大批民主型校长,是提升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一线教师与在校学生间 做好由管理到引导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由教学主体向主导的转变,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主导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而教师是同时承担教育和教学两项任务的人,直接教育教学对象是学生。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中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1、自我意识增强,但并不完备:自我意识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但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全面;有独立自主的要求与能力,但自我调控能力仍需加强;产生了闭锁心理。2、情感变得丰富,但并不稳定:产生了友谊、集体荣誉、民族意识、社会正义等高级情感;情绪波动大,或信心激昂,或挫折颓丧;情感表达带有明显的“文饰性”。3、性意识萌发:人的社会化的真正开始。因此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原则是:1、知、情、意、行并重的原则;2、理性、尊重的民主原则;3、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4、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原则。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该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涉及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要求教师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健康与安全,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平等民主,不歧视,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应立足于理解、尊重和引导上的基础。

尤其是对待青春期早恋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怎样把暗恋、早恋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认为,工作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1、观察动向;2、探究原因;3、寻找切入;4、适时沟通;5、指明危害;6、引导高标;7、分散注意;8、源头治理;9、欲擒故纵。总之,要注重疏导,切忌简单粗暴;使暗恋升华为更高追求与期许;同时加强爱情观教育和人格教育。而对于青春期孩子爱美,难辨虚荣与现实的问题,可利用反面案例进行教育。如湖南女生曾依为参加“超级女声”而疯狂减肥,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亡的真实故事,让人触目惊心。作为对青春期孩子极具煽动力、诱惑力的媒体和一些选秀栏目,在成功展示煽动力的同时,忽略了人格道德方面的导向责任,导致了曾依这样的悲剧。教育孩子及时关注并正确认识这些事件的本质,有助于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二、课程建设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为我们做讲座,指出“校长的痛苦是游走在专业标准与非专业标准之间。专业标准是教育规律,非专业标准是升学率,我不愿把校长的专业标准降格为普通百姓的非专业标准”。南师大附中老校长胡百良在《校长的特殊使命》一书中提及:“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与满足家庭学生升学欲求相结合,也算是‘游走’吧。大部分校长不得不屈从于后者,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保留或裹挟专业使命感,则是良知的体现,责任的担当”。那么我们的课程建设围绕宗旨是教育规律还是升学率就不言而喻了。

学校的课程建设集中指向的是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许多优质学校的亮点,也是学校的工作难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很难,体制和制度的约束,如国家课程学科教学与考试的压力、教学时间、经费待遇、教职工的主观意愿不强、时间、精力不够等各方面原因。

课程建设成功的学校案例有:闸北八中推出几个阶段的几种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讲想练结合、学讲想练结合。而合肥八中,用三年时间建立起一整套校本课程体系,分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种。限定性课程必修,如校园义工、研学旅行、生涯规划;非限定性课程为选修,如公寓监管、社会调研。必修、选修都计入学分,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认为,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教育培养人,完善人。但教育不是万能的,首先就要顺应“人”的身心规律,否则必定收效甚微,直至失败。以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题班会为例,班会内容和方法都应该“顺势而为”,与学生成长历程、身心需求紧密对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什么节日搞什么主题”层面。这就是顺应了“顺序性阶段性”规律。我们不再凭经验和既往做法办事,而要重新思考,要颠覆很多,改进很多,完善很多,因而说教育是值得穷其一生去探索实践的事业。

(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点滴积累

从本校老师中间发现好东西提炼之、推广之。而这些宝贵经验的交流,通常在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层面口头或材料交流,都是表浅的、松散的。如果学校层面有意识地对教师的优秀做法进行提炼归纳,日积月累,将是丰厚的课程建设素材。这些积累的材料都是充分校本化的,是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课题。如长丰一中的“学生心理研究课程”是心理特殊案例分析探究的自然提升,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东西汇编成为成果归纳,就成了校本课程,也有了校本教材。

(三)最重要是开拓思路

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专题的细化与延伸(如古代诗歌赏析、英语剧表演),也可以是社会活动和实践探究(如某地火车站存在的问题分析、学校周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还可以是社区家长资源的引进利用(家长讲座、道德讲堂)。当然,校本课程可以立足音体美,但绝不仅限于此。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观的重要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这是改变“教育一元统治”格局的举措。课程应该是学校的核心,尽管推进过程不容易,但真正负责任的学校、有大视角大胸怀的学校就应该在课程校本化上着力。因为学校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要激发教师潜力,让有才艺、有学科特长的老师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要增加校园活力,让师生体会到教与学其实都可以是快乐的事;要凸显办学特色,将特色固化提升为课程,让所有学生因特色课程而终身受益。

 

                                                              (章璋)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