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课题研究

适时介入  有效指导

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平和县新星幼儿园    吴瑞传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个由老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它重点在于改革传统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力培养幼儿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促进儿童主体发展的有效方法。探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当前已成为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改革的热门研究课题,并且产生了观念与实践的强力变革和可喜效果。 我园自2001年以来,坚持以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为主线,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行为,提倡幼儿主动参与、自由探究,在与成人、同伴、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取得较好成效。这里结合我园课改实践,就实施探究性学习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适时介入,是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究积极性的关键

随着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教育思想、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有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地介入,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幼儿自主探究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经验、认知上的难题,使得孩子的探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教师要注意到孩子的这些难题,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对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以此继续他们的探究。在一次有趣的纸船的探究活动中,幼儿用自己折出的纸船在水上航行。船在水中老是弄湿,下沉,孩子们很想造出不沉的船来,可是他们想了各种办法,纸船还是会很快湿掉,很快下沉。于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建议:是不是纸张太薄了?还是水放得多了?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使船不沉下去。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纸船下沉是因为折船用的纸张吸水太快,然后,重新进行实验,经过反复尝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用铜版纸、油光纸折小船,或者在纸张背面涂上蜡笔让纸船不易吸水等。
   
纸船吸水下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一艘艘纸船浮在水上,小朋友用手推着船,或用嘴吹着走,渐渐觉得没意思,有的孩子干脆手指一戳,把纸船按入水中。眼看孩子们的探究行为就要终止了,我走过去,拿出几片花片放在船上,看,开往厦门的船出发了,谁要运东西往厦门吗?小朋友马上来了兴趣,纷纷往自己的船上放东西,玩起了水上运输的游戏。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遇到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的兴趣总是高昂的,会不自觉地投入更多的精力,会更专注地探索,可当兴趣点逐渐消失,探究活动很快随着消失。当幼儿的探究兴趣即将消失,教师适时地介入是积极而有帮助的,它能让幼儿有了新的探究兴趣和动力,使孩子的探究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探究期间,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位观察者、引导者。在纸船探究活动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玩起了码头游戏,让纸船载重航行。有的小朋友在纸船上放了好多小玩具,小船照样浮在水上,有的小朋友在船上放一个小积木船就翻跟头;有的船能放挺多货物,有的船却只能载一点点。很显然,这和装船的动作轻重,重心掌握及小船的大小、制作材料有很大关系。小朋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的干脆请人代劳,很多孩子求助老师。我让失败的孩子看别人怎么装货,观察船只的各种形状,大小及其制作材料等,然后再尝试往船上装载货物。最后,教师让幼儿思考总结:怎么装船才不会弄翻船?有没有更好的装货方法?什么办法最好?什么样的船能载最多货物……幼儿在活动中会萌发出许多研究性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并求助老师时,教师不应是简单的解答问题或是直接提供帮助,而是以适当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在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引导,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探究学习活动中,师幼关系更趋于平等、融洽、民主、和谐,师幼互动表现更为突出。在幼儿探究学习活动前后,教师应有效指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巧妙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1、创设活动环境,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环境、材料上的支持。

幼儿的探究活动,实际上是幼儿和实际的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更多的是幼儿实际操作活动材料的过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究性的可供幼儿与之产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幼儿可以操作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的各种经验,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元宵节过后,孩子的话题始终围绕着闹元宵活动。因此,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在活动室里布置灯展。在活动区,我们投放了色纸、浆糊、剪刀、易拉罐、小纸盒小木棒等,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花灯,再现元宵花灯的风采。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会产生新问题,教师应根据情况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参与环境创设及材料收集工作。

2、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无论幼儿的办法是对的还是错的,相信他们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并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来检验。在认识几何图形并用花片拼插时,有一幼儿很快就拼成了一个机器人,老师介绍他的作品,教师说:你的机器人不错,要是能站起来,让别人也欣赏一下多好呀!他想了想,拿了个盒子放在机器人后面靠着,说这样可以了吗?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他又想了想,拿起花片,在机器人脚下添了两只错开的花片,这样,机器人稳稳地站起来了。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幼儿解答疑问,而应创设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会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好得多,因为这样做,不仅帮助幼儿解决了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分享交流活动,体验活动乐趣和经验,帮助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在报告中使用多种语言如:文字、图画、符号、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把探究经验、结果写下来、画出来,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如:在睡莲花开活动中,幼儿讨论什么样的睡莲最容易开花时,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是厚的,难吸水的纸做成的睡莲开花慢,薄的,会吸水的纸做成的睡莲开得快。在活动中,他们记录了自己使用的材料以及吸水开花的状况并互相讨论,分享经验。从幼儿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的记录中,教师发现了幼儿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幼儿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幼儿的学习经验,也间接地学到知识经验。
   
幼儿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教师还应适时提升他们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归纳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幼儿探究学习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活动教师主要是在活动后的回忆环节进行,教师也可以在实验完毕、探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时进行,如睡莲花开活动后,教师请幼儿参观主题活动的展示墙,回顾哪些活动是自己最喜欢的,哪些活动是最不喜欢的,哪些活动在实验后就能明白的……并知道材料的不同,找出花开快慢的原因,总结出制作睡莲的材料与睡莲开花速度的关系,不断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者,通过自身发现,探索,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合作,交流,由此不断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适时地介入,适度地提供帮助,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形成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