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的方法研究》课题申报

《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的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三中学     021008

课题负责人:赵杰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的高中生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新生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取向。

笔者认为,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积极的作法应该是:放弃一元文化主义,接受多样性,寻找共同点,在保存本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取先进文化,对无法吸取的文化允许其存在并采取宽容的态度,既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高中学生阶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能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从历史的角度以校本课开发的形式开展研究和论证。

(一)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凸显,,促进多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受益,能消弥相互的猜疑与误解,从而有利于国际和平。

国外针对中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由来已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在中学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日本、韩国、新加坡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如《高中学生文化判断力培养的研究》。本课题就目前所知尚属国内空白,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国高中生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提供一种实践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目标:通过对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为高中学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思路:

1、在备课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撰写教案。

2、在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3、注重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二、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采取实验研究法。在学校选取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按照课题的设计开设校本课,同时另选两个班级作为对比班。调查研究法作为辅助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调查,然后分析高中生的价值观取向变化,得出实验结论。

(一)研究对象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平行比较为原则:取三个班为实验班,另取两个班作为对照班。实验周期为2年。实验开始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相当(学校分班的公平原则),任课教师力量均衡。

(二)无关变量的控制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生人数、智力水平上基本一致。教学环境一致。教学课时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与方法

1、校本课开发包括:世界三大宗教介绍,包括来源、基本教义、发展演变等内容。

发达国家介绍,主要包括各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发展、著名大学、民俗风情等内容。

内蒙古三少民族介绍,包括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个民族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备课,制作课件并进行实际教学效果研究。

3、假设校本课的授课和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正相关,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制作量表(调查问卷)的形式检验并分析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初步的搜集资料,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认识。

2、准备教案,制作课件。

3、展开有针对性的、为期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

4、制作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5、校本课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校内)。

6、课题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课题验收的申请和准备工作。

三、教学所做的工作

笔者出于兴趣,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热点问题,曾就香港回归问题给党员和部分学生讲过《香港回归历程》、1999年讲过《美国人权状况分析》,2000年讲过《漫谈西藏问题》,2001年,学校安装了多媒体设施,使教学进入了信息时代,笔者相继撰写了《台湾——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东——阿以冲突、百年怨仇》《世界政治制度史》等教案,并制作课件,不仅在校内开设针对文科生的讲座,还兼任呼伦贝尔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师为中学历史教师上课,以及为呼伦贝尔历史学科骨干教师讲课,上诉校本课受到听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认同。

在校本课开发中过程中,教师开始实现角色的转换,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教师到导师,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尝到甜头后,从2006年开始,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互联网大量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同时购买相关图书、杂志,搜集的文字和影视等资料多达23G。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撰写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试讲,听取学生反馈后再改进,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2008年底,笔者对资料进行整理,编写出《三大宗教介绍》(两万六千字),《走进发达国家》(七万一千字)两本校本课教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200712月,笔者设计了第一个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外来文化的认知态度,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随机抽取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有以下方面的不同

1、授课班级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明显高于非授课班级

在非授课班级中有17%的人不知道耶酥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有5%的人认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不是穆罕默德,而这两个问题在实验班正确率是100%

在非实验班中有50%的学生不知道拉宾是以色列的领导人,能正确选择腓特列二世是德国领导人的仅为31%,而该问题在实验班的正确率在70%以上。针对“德国、以色列、俄罗斯哪个是亡国两千年后重新建立国家的”这一问题,在非授课班级中有29%的同学认为是俄罗斯,有2%的同学认为是德国,而该问题在授课班级中正确率为85%(该题正确答案为以色列)。

在非实验班中,有61%的同学不知道大笨钟是英国的著名建筑物,66%的学生不知道凡尔赛宫是法国的著名建筑,有49%的学生不知道勃兰登堡门是德国的,甚至30%的学生不知道自由女神是美国的,有20%的学生不知道靖国神社是日本的。实验班中该组的答案正确率在92%以上。

2、对中国本民族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结授课班级明显高于非授课班级。

     针对“如果中国遭到外国入侵你会参军吗?”这个问题,非授课班级中有26%的同学选择尽量避免,授课班级中有5%的同学选择尽量避免;针对“有同样物美价廉的中外产品你更倾向选择哪一种?”在非授课班级中有48%的同学选择使用外国产品,授课班级中这一数字为18%;针对“如果有机会能加入外国国籍你会加入吗?”这一问题,非授课班级有66%同学选择加入,而授课班级这一数字为48%

3、崇拜外国名人的比例授课班级高于非授课班级。

200名崇拜的历史名人中,授课班级的学生崇拜外国人的有46人,占23%,按照排名顺序依次是拿破仑(24人)、林肯(8人)、居里夫人(4人)、富兰克林(4人)、俾斯麦、戴安娜、伊丽莎白一世各2人:非授课班级中崇拜外国名人的有32人,占16%,按照排名顺序依次是拿破仑(14人)、普京(4人)、希特勒(2人)、凯撒、米开朗基罗、释迦穆尼、牛顿、雨果、达尔文各1人。

    (二)、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以下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

1  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美式文化的态度为积极欢迎。

    95%的同学认为会和有宗教信仰的同学继续保持交往;有78%的同学愿意接受所痛恨国家的产品;100%的同学会参加好朋友同学举行的西方婚礼;96%的同学同时喜欢国产影片和好莱坞影片;100%的同学积极欢迎外来文化,并表示加以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90%以上的学生积极欢迎外国节日,表示既过中国节也过洋节,反对中国人过洋节的学生比例不到10%;虽然部分学生认为传统的合餐制这种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但仍承认分餐制更加卫生,有55%以上的同学接受过肯德基快餐,有24%的人喜欢它的方便快捷和餐厅所反映的文化气息,40%的同学认为它好吃,仅有2%的同学认为它有营养。

2  认为日本、美国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敌人;日本人最不受欢迎。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美国和日本将来是中国最大的敌人,俄罗斯和印度榜上有名,80%的同学最不喜欢日本人,仅有6%的同学不喜欢美国人。

3  毛泽东、成吉思汗、周恩来是学生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拿破仑是最崇拜的外国人物,非实验班级中希特勒、和珅、妲己榜上有名;科学家、社会人文学家很少。

4          学生在涉及敏感的价值观取向问题上存在背离现象。

    尽管有58%的同学表示今生愿意加入外国国籍,但当问到“来生是否愿意做中国人”这一敏感问题时,答“愿意”的比例达到69%,表明至少有11%的学生在敏感的价值观取向问题上撒了谎。

5          成龙是中学生最崇拜的明星。

    400名学生中喜欢的影视明星多达71位,显示学生的欣赏角度是多元化,超过22%的同学最欣赏成龙,李连杰、刘德华紧随其后。男明星多女明星少,动作明星多。

(三)高中生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总体上讲,当代高中生基本具备多元文化价值观,但是不难看出,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接纳西方文明:不管优劣照单全收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90后的当代中学生几乎是欣喜地、不加区分地接纳了外来新鲜文化,无论好莱坞电影,还是日本动画、韩国连续剧;无论肯德基、麦当劳,还是薯片、可口可乐;无论感恩节、圣诞节还是玫瑰花、贺年卡……。80后中学生接受的是“欧风美雨”的洗礼,90后“韩流日风”席卷大陆,强势文化挟经济余威大有惟我独尊,一枝独秀之势。面对爆炸式信息,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在光怪陆离的光影世界、虚拟的网络空间面前彻底迷失,低俗、恶俗的综艺节目,充斥暴力色彩的影视片段,损害健康的垃圾食品被学生照单全收,当学生身穿牛仔裤,嘴嚼口香糖,品尝着可口可乐,津津有味地阅读《蜡笔小新》的时候,作为教师的笔者痛感传统文化的没落和中华文明的悲哀。国内的一些专门做给中学生看的杂志,文章风格全是韩流,写的是魔幻、爱情、武打拼盘大杂烩,使他们脱离现实轨道,缺乏奋进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并诱使其早恋。虽然教育工作者多年不遗余力地进行德育宣教和爱国主义教育,但在“欧风美雨韩流日风”的冲击下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2、崇拜强势人物:官本位思想浓厚

虽然教师从学生上幼儿园就开始对他(她)们灌输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符合社会主义理想的伟大人物,但显然事与愿违。400人中只有一人崇拜雷锋,孔子,李白、李清照、司马迁、达尔文、米开朗基罗、居里夫人均获两票。清一色的政治领袖,军事精英,显示了学生对强势人物的崇拜。更深层次是官本位思想在起作用。联系到学生找关系当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官僚化,公务员考试的热门化,不难得出结论,本来在成人中才会产生的官本位思想已经下移到学生当中。

3、欣赏英雄人物:理想中的英雄主义的现实中的实用主义相背离

虽然学生无比崇拜英雄人物,但显然学生理想中的英雄主义和现实中的实用主义相背离。成龙、李连杰等塑造的一个个正义、勇敢的英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崇拜成龙。但是这种崇拜仅仅停留在理想中,就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热衷于扮演叱诧风云的侠客而现实中是诺诺的小男生。英雄敢作敢为,学生往往连自己犯的小错误都不敢承认;英雄见义勇为,学生回避风险;英雄拯救世界,学生连自己的责任也无法承担。英雄主义理想在现实中淡化为哥们义气,有错误互相包庇,一起吸烟、喝酒、上网游戏等。

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的混乱、矛盾和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人格价值的合理构建。

  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相脱节的情况较突出,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虽然他们崇拜影视中的英雄,但是当集体荣誉需要维护集体活动需要参加或者需要帮助别人时,很多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找到各种借口拒绝;过母亲节知道象征性的买来鲜花,在家却不干一点家务活;明知西式快餐没有营养,仍然对它情有独钟;在写作文或演讲时对爱国主义精神阐述得头头是道,但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三成的学生只有在被征召的情况下才去参军,还有两成的学生“尽量避免参军”。有人说,观察一个国家的学生就能看到这个国家的未来,那么很难说这样的一代学生成长起来能否成为中国的脊梁。

五、实验结果的论证

20084月,笔者对授课班级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这门校本课的看法。

调查发现,有92%的学生认为开设该校本课很有必要,9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讲座成功。多数学生在听了该课程后对西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了解自己的国家,对外国一无所知,上完校本课后,使我大开眼界,拓展了对世界的了解。让我知道了各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各国的优缺点”;“我懂得了许多礼仪,如果有机会到外国去参观著名景区,可以为旅游提供方便”。学生对日本、德国的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学生这样写到“曾一度对日本人有憎恨情绪,但听了校本课后觉得日本人的良好品格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有礼貌、团结、敬业精神等,不像以前那么痛恨日本人了”“原来我认为德国人是凶残的,现在认识到德国人的素质和严谨的作风”。

调查表明,通过校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的同时,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一名学生写到“我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动力,很希望到西方各国去发展,然后学成之后回来报国”。一学生这样写到“了解了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有爱国意识,要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有爱心、宽容心、民族气节。要辨证地看待事物,不要全盘否定一个国家,也不要放弃中国人的尊严而对外屈膝。作为一个公民就要成为人民拥护爱戴祖国的同胞”。“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相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对于西方文化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恶者而攻之”很多学生认识到,西方文化也并不是完美的,需要我们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吸收,借鉴。

近代名人梁启超曾满怀激情地在《少年中国说》中畅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此中华民族的复兴时期,能够正确、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使其与外来先进文化有机结合显的非常迫切,虽然笔者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长期性,不良文化侵蚀的隐蔽性,使价值观培养方面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严峻的挑战,广大教育同仁任重而道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