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如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还没有统一使用的科学规范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全凭语文师自主安排。有的一文一评,有的甚至不搞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整个就只是完成学校教研组布置的每学期六或八篇文章的写作任务而已。这样的“作文教学”,三年下来,学生对写作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认知,提起作文还是头痛,写的稍好的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很难让学生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写作和写作教学都是最富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创造性的活动仍然需要具有科学性,因此,进行科学的写作基础教学是很有必要而且必须的。在课题教学法思想中,我们根据高考语文新课标要求,参考高考考试说明和相关写作理论成果,提出了“作文分步训练法”,把写作能力细化为“材料作文审题”、“拟题艺术”、“怎样选材”等26个子课题,然后由课题组成员专人专题专项研究。

课题教学法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示范。无论是确定课题、研究方法、材料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到写作,还是思考方法、思想感情各个方面,都能起到现身说法以身示范的作用。二是使教学深入透彻。要把一个课题做好,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探索,在整理、思考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研究也就更深入了。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开阔视野,以适应新角色的要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三是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在中学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是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的,艺术创造的生命在于个性化,课题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课题目标,这在同类文体、同题材文本、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具有共性观点的文本中找到了个性化的意义点,更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同是鲁迅作品,教学《祝福》《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灯下漫笔》《<呐喊>自序》,老师们创造性的以“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丑陋的中国人”“文明在血与火中踽踽前行”“思想的明灯”“调整人生航向,寻求生命意义”为课题,大胆对文本进行取舍重组。这种个性化的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课题教学法中的语文课堂,同样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语文课堂需要预设,而且是精心的预设,预设文本价值的多维开发,预设课堂情感的不同激发点,预设知识建构主体的个性解读,预设教学资源的多元生成,并且以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心态,激发着新的生面,甚至完全偏离“预设”。语文课堂“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能既时生成,那是不够优”。教学中老师选定的课题只是文本解读的一种预设,是和学生对话的一种准备,生成是相机的,课题教学法中的老师随时准备着新的生成。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教改的曙光:学生的语文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上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明显增强。

“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语文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实验班语文课因前方位的实践性,开放性,学生能做到全员参与,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实验班学生课外时间都能主动阅读中外文学文化名著,并写下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两年来,实验班学生人均读书20余部,人均写读书笔记达30余万字,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练笔数量都远远大于对照班;考试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班,以高三上学期全市“一诊”考试为例,我校语文年级人平105分,实验班平均109分,比对照班平均高出4个百分点。

课题教学法,使语文教学节节课有特色,篇篇文章有特色。例如教学《病梅馆记》,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谴责人们对梅庄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怎样在熟读文本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本,拓展文本,深入挖掘文本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给学生以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呢?老师在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原点,作由此及彼的散点辐射,联想到封建时代太多正直文人的悲惨命运,在这些悲剧命运之中,固然有着封建专制的本质原因,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然后以“中国人才悲情录”为话题进行研讨。下面是讲授提纲:

人兮?才兮?

——中国封建社会人才悲情录(《病梅馆记》读后)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专制时代专业人才的尴尬处境

1.讲点道德的主子,会巧妙拿走你的权力,留你一条性命。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2.不讲道德的主子,则或明或暗或巧或劣寻一个茬子,拿走你的脑袋。始皇“焚书坑儒”,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明清“文字狱”。

二.“激流勇退,明哲保身”——阶级社会时代人才的无奈智慧

1.恃才傲物,露才扬己,居功自大,终遭杀身之祸。(杨修露才扬己,至死不悟。白起功高盖世,死在自己的个性上。2.知彼知己者,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王翦。范蠡与文种。“庖丁解牛”:生命的大智慧,大哲学。

三.“清兮濯缨,浊兮濯足”——专业人才人生坐标的准确定位

1.不能为人生准确定位,轻则落得一肚皮怨气乃至佯狂放荡,重则招来杀身之祸。李白,文学秀士,却要干预政治,而且恃才傲物。吕布,韩信,项羽,一介武夫,个个要称帝为王。2.知己知彼,准确定位,终成正果,名载千秋。汉丞相萧何看准刘邦,效忠刘邦;有多次自立为王的机会,但他很明智。

四.“利己而不损人”——理想路上的道德底线

春秋楚国伍子胥:费无忌为害伍奢一家;吴越争霸,吴王阖庐死,夫差立。

五.“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1.毛遂具有拼命的精神。2.孟尝君:知识改变命运,能力成就人生。3.刘邦:本事不大,但给人的感觉是,有耐力,永不言败,能容人,能用 ,永远在想办法,即使在面临几乎要覆没灭亡的时候。

通过这样特色专题式拓展延伸性的研究性教学示范,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课堂教学有了特色,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创新阅读与表达”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课堂上,围绕文本的多元解读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一元走向多元,思维品质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片面变为全面。如读《种树郭橐驼传》,学生从中悟教子之道,指出“溺爱埋下祸根”,呼吁“不要让爱成为盲目的行动”;感悟社会本质,提出“要维护世界多样性,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感受事物的差异,认为“差异也是一种美,换一种眼光,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联想到教育,指出教育应该“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让孩子自由发展”;感悟企业经营之道,认为“以员工为本的管理应关注员工的情感需要,把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变成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还从郭橐驼种树的成功之中看人生价值与位置的关系,认为“即使身在社会低层,也同样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等不一而足。

类似的多维思维、创新思维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层出不穷。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出陶渊明“放弃官职不仅意味着一切努力的前功尽弃,更表现他回避现实矛盾的消极面”,读出杨长雄“斗争不近人情,争辩横蛮无理,助人吝啬小气”,读出苏轼的“自以为是”,读出毛遂的“幸运”,读出琵琶女“并不可悲”等。写出创新阅读小论文上千篇,如《“俗人”李白》《严监生节俭无罪》《别里科夫的同事更可恶》《与时俱进的公西华》《相如在刀锋上舞蹈》《大丈夫马谡》《信陵君沽名钓誉》《窦天章:一个不称职的父亲》《翠翠让幸福从身边溜走》《繁漪:一条沙漠中的“鱼儿”》《庄周清梦,误尽众生》《杜十娘咎由自取》《孟子口是心非》《懦弱无能的刘玄德》等。看到这些题目,就知道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熊熊燃烧了,这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还有张琪等同学的《有梦相随》《用心看,天会更蓝》等16篇文章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6-2007年度)十堰赛区一、二等奖,黄悦、彭静等同学的《美在那一片云淡风轻》《美在细节》等十余篇习作在《作文导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发表。

研究性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师生观,改善了师生关系。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一种以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把内容丰富、情感浓厚、富有情趣的语文材料变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评价注重知识掌握的结果的考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重过程、重个人体验而不重结果,看重学生个人独特体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现代教育观认为师生都是主体,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方式应该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学注重目标的整体性,注重学生体验的独特性,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性教学提高了教师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积极而慎重地规划、开设选修课,用好用足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成为高水平的研究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具有合作意识,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要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两年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们在研究性教学中,运用课题教学法开发出读写教学案例一百多个,使语文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把“有效课堂”的构建落到了实处。课题组教师编写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散文艺术手法鉴赏》等30多个高考备考教学案例,开发的《文言文修辞句的翻译》等30多个课件,编写的《高考作文指津》校本教材等,都得到学校好评并在校内推广使用;课题组成员的《再别康桥》《灯下漫笔》阅读教学优质课同时获2006年十堰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论文《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2006年十堰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当前基础教育弊端的反思》2006年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辨研究性学习中的几种关系》《生动形象的议论从段的训练开始》《怎样做“压缩语段”题》《怎样使仿句形神兼备》《积累素材要多方感悟素材意义点》《“心灵的屋檐”话题作文导写》《怎样拟写公益广告词《铺排:让思想充实饱满》《怎样创写文学广告》等20余篇分别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语数外学习》《班主任之友》《语文天地》《语文周报》《作文指导报》等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在第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6-2007年度)指导活动中,课题组六位教师获得十堰赛区“优秀指导老师”。

六、问题与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雷声大,雨点小”,小学初中如火如荼而高中“走过场”等现象在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似乎也能找到一些答案。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唯分数论”使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花大量时间去读书,去作不是马上能见到明显分数增长的人文思考。语文学习是为明天的,优秀的语文课堂不仅为今天,更应该是“为明天”,但很少有学生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在高二、高三时愿意抱着大部头的名著去阅读。阅读和思考缺位的语文学习不是语文学习,更谈不上研究性学习。不光是学生,有些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不少班主任老师特别是理科班主任老师经常展开的班级课外书籍大围剿行动很能说明这一点。

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