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母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张继斌课题研究成果

我的简历表

附件1:滨州市高中语文教研会发言材料——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张继斌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高中语文课每周只有五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摆在了每位语文教师面前。我们都在探索语文课堂的最好模式,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改革。今天我从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入手,谈谈我对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他们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等等,通过课前演讲,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成语或者掌握一首诗歌的赏析,久而久之,将大大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导语探究——短小精妙,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蕴含着丰富的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导语设计贵短,要触及重点,切入要准,将学生一下子引导到本课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沿思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探究

(一)、课堂提问探究。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阶层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

问题或过简,或过琐细,或过于雷同、千篇一律,或过于空洞不知从何答起,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设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课堂沉闷,或者相反,课堂看似热闹实际却一无所获。还有的教师自己闭门设计好了问题与答案,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思考、置疑、辨析。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

(二)、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向课上45分钟要效率。

任何事情“变则通,通则久”,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要随时随地改变我们自身的东西,才能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适时有效的保证高效的语文课堂。

1、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要必要、恰当、有效。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当今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它展示快、节约时间,并且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

使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利于帮助讲授和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装饰”、一种“目标”而放一些影片,配一些音乐等。

2、能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讲解不求面面俱到,务求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45分钟的时间内,不可能把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所有内容统统讲完。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的教学,实际上是在涂万金油,与其说是教学的周到,不如说是教学的败笔。只要能根据大纲的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好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或一个问题,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训练了思维,学生确有收获,就是一堂好课。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不断双向交流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这种动态性,并做到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机械地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刻意追求该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①、及时调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②、灵活变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和当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思维实际的需要,适当变通已设计好而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可以前后变通,也可以主次变通,也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通。

③、恰当取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学生当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取舍,有时候甚至是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甚至超出学生当堂学习承受限度的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或内容的全面性。而对那些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增加时间,强化讲授和训练,以求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三段式”课堂教学即45分钟的课堂总体上切分为三部分:20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精讲点拨,15分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10分钟课堂练习、反馈与点评,三部分独立进行或交互式进行,促使课堂结构的最优化。

四、高效课堂还需要拓展和延伸。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步骤,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保证。学生提前预习了,思考了,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师生交流充分,学生回答问题既准确又有见解有思想,课堂效果良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预习的方法一般有:

①、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②、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③、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④、整理法。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

2、作业意识和习惯探究。

第一,提高作业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作业的主人、作业即自学、语文无处不在”这三种观念,是语文课外作业改革成功的前提,而“作业即自学”则是三种观念的核心。要让学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一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白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能力、掌握知识,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第二,培养学生养成三种习惯。(一)、自我检测、自我激励的习惯。(二)、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相应地引导学生设置好三种作业本:一是基础田园——基础训练、教材同步作业本,二是增产田园——课外学习摘抄本(阅读笔记), 三是试验田园——课外练笔或日记本。

3、养成语文课外阅读学习的习惯。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包含课内和课外,不仅要“阅书”,还得要“阅世”,所谓厚积薄发,所谓源头活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同一旨归。推荐学生多读一些时代感较强的体现普世价值和进步理念的文质兼美的篇章,语文基础一般的同学,要求经常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刊物,基础较好,有良好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学生,可以涉猎诸如《博览》《南方周末》《观察与思考》《随笔》《中国青年报》等。

4、培养学生课外练笔和写日记的习惯。在阅读的基础上,做摘抄、摘录,写读后感,整理读书笔记,坚持写日记和周记,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深沉思考,实话实说,表达心声,以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得再多,文章背得再熟,如果不作笔记,没有感悟,那么三日即忘,所下的功夫全部白费,所以写日记十分必要,不仅充实了头脑,提高了认识,而且可以看出一个人青春时代的足迹,成为青春岁月的见证。

五、及时反思,改进课堂。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当相互交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更新教学理念,力求提高语文课堂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努力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4、高效课堂操作实效性的教学评价激励策略研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评价。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

附件2:论文——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张继斌        编: 256200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鹤伴二路166  电话: 13589721126

摘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为开展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创设了空间。本文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来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探索  探究  拓展和延伸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高中语文课每周只有五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摆在了每位语文教师面前。今天我从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入手,谈谈对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他们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等等,通过课前演讲,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成语或者掌握一首诗歌,久而久之,将大大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导语探究——短小精妙,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蕴含着丰富的悬念,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导语设计贵短,要触及重点,切入要准,将学生一下子引导到本课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沿思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探究

(一)、课堂提问探究。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阶层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

4、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思考、置疑、辨析。

(二)、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向课上45分钟要效率。

讲解不求面面俱到,务求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机械地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不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①、及时调控。教师要能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②、灵活变通。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和当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思维实际的需要,适当变通已设计好而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可以前后变通,也可以主次变通,也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通。

③、恰当取舍。取舍,有时候甚至是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甚至超出学生当堂学习承受限度的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或内容的全面性。

四、高效课堂还需要拓展和延伸。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步骤,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保证。预习的方法一般有:

①、阅读法。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②、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它将知识前挂后连、融汇贯通,并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③、设问法。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提高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

④、整理法。这是预习的提升阶段,通过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并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感悟。

2、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包含课内和课外,不仅要“阅书”,还得要“阅世”,所谓厚积薄发,所谓源头活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同一旨归。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和适合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

3、课外练笔和写日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做摘抄、摘录,写读后感,整理读书笔记,坚持写日记和周记,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深沉思考,实话实说,表达心声,以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力求提高语文课堂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努力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强生 语文探究性学习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8.02

发表在《语文报》山西师范大学出版

附件3:论文——

《课堂教学模式随想》

——我之语文教学观  张继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的现代语老师不应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要把自己当作一条常流常清常甜的小溪,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输送给学生新鲜的血液。因为我不能只满足与课本、教参,还要广泛学习,包容掌握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平台,更要坚持听各位老教师的课,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找到教学的最佳模式。

一、本色教育: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单单是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是很难用成绩来衡量的,所以,我想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我以为这便是本色语文。“双基”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语感是语文素养的内在表现,审美的情趣、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最终体现,良好的语文思维方式是语文素养的外在形式。通过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怎样使用语文课本,怎样阅读和写作,怎样提高语文素养。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2.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趣。

3.创造想象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倡的创新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就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更促进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深入课文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4.营造愉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 共进。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幽默艺术创造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情境,就会为实施愉快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之我见。

1、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

教学目标多而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语文教学要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不能“模模糊糊”一大片了。倡导一课一二个目标。

2、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依靠文本挖掘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中课本知识只是依托,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倡导“一课一得”。

教师的提问和指导语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思维、想象的欲望和活力,不出现毫无价值、即问即答的形式主义的问答。要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尽量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正确的思维习惯,要强化知识落实,做到及时巩固练习,并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3、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注意到学法指导,灵活处理课堂教学生成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熟练掌握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象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我们有很多老师的课堂,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观念随时代在变化着,工作20年来,我一直思考着,更新着,努力实践着……

    者: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张继斌

通信地址: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鹤伴二路166号)  邮编: 256200

邹平一中高三语文办公室张继斌 收         电话: 13589721126

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附件4:论文——

《在数学“问题教学”中促进创新思维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徐曦光  张继斌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正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有教学的策略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点拨与诱导的教学机智,善于设置情境,目标引导,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 问题教学 创新思维 点拨与诱导 策略

正文:

中国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长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国际间的创造性科学竞争中就处于落后地位。在一大批解开过历史上最复杂的数学难题的学者中有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却没有中国人,这个问题令一些才智超群的中国学者感到恼火,也非常担忧;虽然,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中学生的高分和金牌让全世界赞叹不已,但是,中学时代似乎就是他们的巅峰时期,他们在以后的现代数学研究方面几乎毫无建树,甚至比国际顶尖水平落后了至少10年。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中国竞争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小学和中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训练解题高手,崇尚高分优等生论,甚至一次糟糕的考试成绩就可能过早地断送孩子的前程,这些都会无情地压制创造性的独立思维。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种基本财富,个体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对高中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正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习创新性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重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就在数学“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教师点拨与诱导的教学策略上作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方向——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探寻知识的意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愤”与“悱”的境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要做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有效创设递进型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勇于创新在创设递进型问题情境时,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应是几个独立的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时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问题的解决能揭示问题的规律,从而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并能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如:在“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教学中,创设如下情境: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接下来可设计一串问题——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问题3:图案中,第1层到第 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 ;问题4:若数列{ }是等差数列,求 的前 项和

教师的点拨与诱导的策略体现在巧设问题情境,设置递进型问题环节,层层设问,逐次深入,大胆探究,最终得到圆满的结论,为创新思维的开发提供了可能、铺设了大道。

二、重视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体验——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点。

皮亚杰曾说:“知识来源于儿童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他们自己亲手去做、去思考,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与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较,找出优点和不足,启迪思维,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应真诚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诱导公式这一节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引导学生发现 的终边关系,再寻找两个角之间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得到了 的诱导公式。在此基础上,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类比上述研究方法,探讨 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学生先独自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然后组内合作交流,并进行展示,继而组织全班学生对展示的结果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引申,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指导,掌握好课堂的收与放的火候。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七嘴八舌,争着展示与点评,暴露了学生的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真正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给每一个学生尽量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动手机会,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那么我们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了他们更多的发现科学的时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性地发挥出来,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师的点拨与诱导的策略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多角度多层次的独立思维,激发他们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创新性成果,获得自己的创新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在数学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1、编拟爬坡式题组,诱发创新性因素。学生对定理、方法、技能的学习,一般都需要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自觉的掌握。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写成题组,每一题组集中体现某些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在各题组中重复出现,有针对性的设置知识、方法相近区、发现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学生每做一组题,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为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新潜能。利用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增强创新的欲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要布置适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方查找相关资料,请教指导老师或专家,互相讨论和认真磋商,在多次认真思考和交流之后,可以开发潜能,激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最终把实际问题解决,使他们体验到知识是为实践服务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之后,能有效激发学生体内沉睡的创造性潜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3、利用典型例、习题辐射效应,发展创新思维。选择具有延展性的典型例、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联想、拓广,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好动、好奇、好想”是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合理联想,使学生自觉的沟通数学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有效突破题目;或者通过对原题结构与形式的观察,巧妙的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进行迂回转化,变式迁移,即一题多变;或者灵活的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即一题多解;或者是相同解法的题目放到一起比较,探求多题归一的规律。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克服思维僵化、生搬硬套等不良倾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发散与聚合性。

4、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深刻性,进一步推动创新思维。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注意煽动学生思维的“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已有的解法,不满足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要有非常规的念头或猜测,不怕出错,大胆说出自己的新假设、新思路、新论断,通过探求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将思维推向更深更广的境界。例如:(2011广东9)不等式 的解集是      。对这道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绝对值,转化为一般的代数不等式求解,有如下的解法一、解法二。

解法一:分类讨论取绝对值,对 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原不等是等价于

解得 ,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法二:两边平方去绝对值,不等式即 ,两边平方得 ,解得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不等式:能不从不等式这个角度思考吗?学生纷纷思考,有了下面的思路:1:把左边看成函数,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函数值非负时对应 的范围;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下面给出解法3(几何意义):

解法三: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的几何意义为到点-1的距离与到点3的距离的差,画出数轴易得 ,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法一和解法二分别是去绝对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而解法三另辟巧径,从几何的角度去考虑,简洁明了。学生在得到解法三后,意犹未尽,生发出了这样的题组:

1   2      3 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4  5   6 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学生在原不等式巧解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两个绝对值之间的连接符号、不等号的方向、不等号右边的数值等生发出了一系列题,并且发现了这些题的解题规律,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教师的点拨与诱导的策略体现在具体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和教学机智都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功在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这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保障。

1、问题的选择要选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是说,教师要能细致的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所提问题能符合难度和量力性原则的一致性,既不能用降低难度使问题缺少思维含量来满足量力性,也不能不顾量力性一味追求高难度让学生望而却步。例如,“将复数的代数式 化为三角式”这一节,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如果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设问“怎样将复数的代数式化为三角式?”,因为这样提问太抽象,学生会感到难以下手。如果把它改为:已知a,ba,b不同时为零)求r ,使得a+bi=r(cos +isin )(r>0),则就属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去解答,就力所能及了。

2、问题的提法要有教学艺术性。在实际教学中,要设法使问题的提法新颖、有趣,让学生坐不住,欲解决而后快。比如,提问“ 是几位数?试用对数计算。”学生不怎么感兴趣。但是换一种提法:“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如果一小时内传给两人,这两人在一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两人, ,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请说明理由。”这样一发问,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

3、问题的安排也要有教学科学性。这就是说,安排问题既要符合实际,掌握时机与分寸,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注意他们的“口味”与喜好以及思维的渐变性的特点。题目的安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同一类型到灵活性稍大的一组题,即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比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归纳猜测能力,可由易到难的安排下列一组题目:

①观察         1=1    1-4=-3   1-4+9=6    1-4+9-16=-10┈总结出一般规律。

②观察     1=1   3+5=8    7+9+11=27  13+15+17+19=64  21+23+25+27+29=125┈总结出一般规律。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点拨与诱导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策略设计水平,还应该积极锤炼自身素质,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水平。只有教师有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和程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独立探索、自主发挥、大胆演说的民主环境,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

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与诱导的策略意识要强,要巧设“问题教学”情境,抓住教学细节锻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合理地猜想,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后备人才,这也正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归宿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友会 杨洪才.例析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2010,(9):33-35.

2、王绍安;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甘肃教育;200504

3、冯玲;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200105

4、李新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

5、张桂霖;;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3

6、《山东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平县鹤伴二路166号(邹平县第一中学)   徐曦光 

电话:13581152746    邮编:256200    邮箱:xxgg3211@sohu.com

附件5: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探微》

作者:邹平一中王济山

发表时间:2012-8-15   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9

[导读] 就是说,这个切入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有利于展开教学活动,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王济山

摘要:要在一节课45分钟完成任务,精妙的设计非常重要,切入点就是我们理出来的一条讲文章线索的起点。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切入点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切入点是环节设计中重要的一个创意,切入点的巧妙与否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文章是散的,一节课可讲的内容很多,问题是讲什么,而讲什么中从哪讲起又是最难的,就好像说写文章开头总是最难的,要在一节课45分钟完成任务,精妙的设计非常重要,切入点就是我们理出来的一条讲文章线索的起点。如何切入?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切入点应当由浅入深,能一环扣一环的引向你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这篇经典课文,笔者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个人?2.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君?3.作者如何体现反动政府的残忍,反动文人的卑劣?4.作者为刘和珍君们徒手请愿的意义?应当说鲁迅文章可讲的内容很多,但笔者必须理出一个思路在两节课时完成,于是笔者就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切入点浅,但又很重要,因为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人,同时又为第二个问题铺垫,后面的问题应当是一环扣一环,逐渐深入的,而且这几个问题紧紧扣住了文章,第一个问题得从全文中找,第二个问题是从一二部分找,第三个问题从四五部分找,第四个问题从六七部分找,基本涵盖了文章的内容。

二、切入点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起点,很自然,而且题目又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也能抓住核心。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从“烛之武为何要说退秦师?”开始,这就自然地引出第一段,顺势再问一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这样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出来了。再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开始可问学生“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怎样的一片叶子?”学生很容易回答,接着再问“贝尔曼为什么要画这只叶子?”“冒着生命危险贝尔曼画了这只叶子体现了什么?”这样就一步步引向了深入。如贾平凹的《遗璞》,可从“遗璞是怎样的一块石头?”再问“蛮儿们为什么要炸掉这块石头”开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问哪些地方写了赤壁,哪些地方是怀古。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从阿房宫的建筑特点谈起,再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深入。这是很简单易上手,但却是很有效的方法。

三、切入点可以从文章前后的变化提出疑问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小说,因为小说的情节故事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讲小说《荷花淀》,最主要的就是人物形象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做法的切入就很好:先让学生读第一段,感受一下水生嫂还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再读最后一段,手生嫂俨然变成了一个游击战士,教师于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生嫂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到底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然后分析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情节及对话描写来探究水生嫂的心理变化,其实探究水生嫂的心理变化也就把水生嫂人物分析了。

再比如《雷雨》一课,可从周朴园对待三十年前的梅侍萍和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态度的不同来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这样就能把从头至尾零散的分析人物形象一下子抓住要害,集中地分析出来。

四、切入点可从文章的一些关键词、句上下手

如《兰亭集序》一课,可抓住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信可乐也”的“乐”字,“岂不痛哉”的“痛”字,“悲夫”的“悲”字,让学生从文中寻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这几个字,这样也就把整个文章很好地涵盖了。再如《滕王阁序》一课,文章很长,不好从头至尾去讲,但可以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如面对滕王阁的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是“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乐,可问学生“作者为何而乐?”这样就把作者写前文的人和景就涵盖了,进而沿着情感这条线索问学生:“作者的情感变化句是哪一句?”学生会很容易答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悲上来,那么就可问学生“作者为何而悲,哪些文句体现了这种悲?”学生回答了这一层后可再问:“作者是就这样一直悲了下去了吗?”学生又会很容易找到情感变化的句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抓住关键句这个点,就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还有一种方式,笔者觉得也很好,就是程翔老师的一个方法,从学生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开始,他把这叫做原始理解,他在学生原始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阅读,他把这叫做后续理解,他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后续理解,他曾经在讲《药》一课时,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最喜欢谈药中的哪一个人物?”结果学生们有好几个都说喜欢康大叔,这让听课的教师大跌眼镜,原来学生初步的理解与原作差距太大了。程翔老师说这是你们的原始理解,鲁迅的文章看来读一遍是不行的,需要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的读,在他的点拨下,学生终于看清了康大叔的本来面目,特别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效果很好,笔者看过他好些课的视频,他一般在刚开始都是让学生随便谈谈感受,然后自己再进一步讲解。很自然,效果还很好。

 笔者认为,寻找文章的切入点还需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好的切入点,一定是一个由浅入深、自自然然的过程,我们万不能一个切入点是由深到浅,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这样的求新立异,是与教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与其这样,还不如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

二是切入点本身就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所以切入点必须是和其它教学环节浑然一体的一个有机结合,它能够贯通全文,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个体。这就要求在研究文章的时候要深入,因为切入点往往就是通向主旨的那个起点。

三是设计切入点必须要有学生意识。就是说,这个切入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有利于展开教学活动,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切入点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而不是为了教师更好的教。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切入点一点很浅的感受,切入点只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微小的方面,但这个方面却是那么重要。好的切入点是一个教师匠心的体现,好的切入点能使我们的教学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美妙效果。抛砖引玉,愿与各位同仁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探微。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56200

附件6:论文——

《高效课堂探索之“小组合作式教学”》

作者:邹平一中郝向华

一、什么是高效率课堂?

什么是效率?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效率,乃是指日常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和劳动效果之比。同样,课堂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之比。也就是有效教学时间越长,教学效果越显著犷其教学效率越高。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效率本质上就是要想办法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中的比值,或者说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课堂上无效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时间中的比值。

什么是有效教学时间呢?它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真正起作用的时间。一堂语文课中有效教学时间越长,无效劳动的含量就越少,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反之,无效教学时间越长,有效劳动的含量就越少,做的无用功自然就越多,教学效率必然也就越低。因此,衡量一堂语文课效益高低的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有效教学在课堂分钟之内的比例的大小。总之,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教学时间,尽可能减少无效教学时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 

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保证课堂高效,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二者兼顾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探究,多方借鉴方家经验,进行了“小组合作式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探微。

二、小组合作式学习的优点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合作学习的实验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当代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 。教师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新的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所体现的理念就是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在当前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合作更好地提供了同学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还需要经常向其他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等等。根据认知的精制理论,这也是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当然耐心倾听其他同学解释的学生也会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所以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促进认知发展。

而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勉、互助、互爱,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小组合作式课堂的关键因素

1、民主型管理方式。小组合作式教学采用民主型的管理方式,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最好。民主型的管理方式是指教师重视集体的作用,教师把活动计划和工作安排等都交给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在民主型的管理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喜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呈现出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2、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分为两点:预习+展示。要求老师根据学情事先分组,根据每组学生不同的特点分派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布置好预习学案。然后第二节课课程主体部分就是学生的展示。而学生所有的展示正是老师预设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完成是在学生高度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的,这样就既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又可以达到高效的目的。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影响教学过程和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教学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把课程的主要问题都交由小组完成,而老师知识负责运筹帷幄,把握好课程进度,在小组讨论出现疑难问题是予以帮助,是学生的“好助手”。因为老师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出来帮助、成就学生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小组获得荣誉的人,所以在这样的“积极的关系”中双方都十分融洽,这又恰好有力推进了课堂的高效性。

4、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成员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它可划分为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和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两种基本类型。小组合作式正好能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这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联想、综合、分析、概括、抽象、比较、分类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附: A、新授课——《我有一个梦想》小组合作式课堂实录

《我有一个梦想》

课前准备:1、按课程整体思路制定好预习题。

2、分组。4小组。各组成员按照不同层次调配好。

第一课时

目标:1 各组根据本组学习任务完成预习题。

2 讨论本组和其他组预习题并形成答案。

过程:

1、分发预习题。

2、分组。个人明确自己所在小组。

3、根据《非常学案》的提示预习课文。20分钟。

4、老师提醒标清课文段落。个人完成本组预习题,要求必须动笔答。12分钟。

5、个小组成员集中,找组织。讨论研究本组题目。15分钟。

6、小组推选主讲人,报给老师。

7、老师明确课堂计分程序得星法。

附预习题:

1组:(1)这次演讲针对什么人?时间、地点、场合各是什么?(板演)

2)请概括马丁的梦想是什么?(板演)

     梦想集中体现在那些段落?(口述)

小组推选1人朗诵(演讲),读这些段落时体会马丁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的。

2组:(1)根据课文和非常学案介绍,用自己的话写一段关于60年代黑人生存现状的文字,要有文学性。(小组推荐最好的板演)

2)推选1人演讲文中关于黑人现状的段落,同样演讲时体会马丁此时的情感。

3)鉴赏这些段落中的句子。(口述)

3组:(1)马丁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板演)

并能够鉴赏其中感觉读来有力度的句子(口述)。

260年代美国黑人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板演)

并鉴赏有表现力的句子(口述)

3)推选1人准备带情感演讲相关段落.

4组:(1)怎样实现这一梦想?即用什么方式、手段来实现。(板演)

推选1人演讲相关段落并体会情感。

     2)你赞同这种斗争方式吗?(辩论)

第二课时

目标:

1、分析马丁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实现梦想?

2、体会马丁路德金演讲词中变化的情感。

3、鉴赏语句,学习其中修辞手法并体会演讲词特点。

4、分析马丁路德金伟大的人格。

5、带感情朗读演讲。

过程:

一、

1、个小组板书本组预习题的内容。

2、因板书内容多,为节约时间,在4人板书的同时进行听写。鼓励学生主动起来听写,可以给本组得一星。

听写内容:   《非常学案》中的基础知识。

3、师生共同评改。

二、(一)师:步入正题。

导语:在马丁的故乡亚特兰大,当地黑白两个音乐电台的主持人想借今年2月马丁诞辰之机举行一个黑白民众的联合音乐派队。这一提议已经提出,立刻在听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电台的热线快被打爆。但到了举行排队的当晚,到场的民众80%以上都是黑人。这表明,当今的美国,黑人和白人还是过着相互隔离的生活。而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位伟大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响彻半个世纪的声音《我有一个梦想》。

(二)师指黑板。这是我们各小组对本组研究题目的展示。请主讲人一次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解。大家欢迎。

1、(11组。李静宇主讲。

针对:美国政府时间:1963.8.28   地点:华盛顿广场  场合:25万人的集会上

马丁的梦想:争取平等、自由、民主……

2)师生补充完善,针对的还有美国的民众,黑人和白人。

师:为了我让我们更切身的体会当时的壮观场景,我们来看一组图片。25万人的集会。多媒体展示。

师:你们组准备演讲了吗?

1组代表张明月:17-25段。演讲。掌声。

师:你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的?引导到充满希望上来。板书:充满希望

3)记星。

2、(12组。李正主讲。

师:这是我们组最精华的作品,请带感情的读一下吧。2组还有其他同学展示吗?另一生读。

2)师:总之,黑人的情况是“骇人听闻”。解释词义。能不能换成“耸人听闻”?为什么?讲解词义,积累。

师:为了让大家更深切体会黑人生活的悲惨,我们再展示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师指黑板,如果面对25万人演讲,那种文体更有感召力?

生:文本。

师:只是咱的文体不适合演讲。咱写的也很好,为什么没有他的更有感召力?你们组准备演讲了吗?

2组代表王浩宇演讲。第2段和10-15段。(读的太好了!!!!!!!!!!!!!!)

师:你带着什么感情读的?引导到沉痛悲愤上来。板书:沉痛悲愤

3)师:我们听了王皓宇同学的演讲,更体会到了马丁文词的感染力。到底他的这种感染了体现在那里?

生分析:比喻、排比、对比。师引导他们找几个典型句子具体分析效果。(刘司戈把“空头支票”都给分析了。)

师补充:本段4处“一百年后的今天”,去掉后三个,齐读,体会反复的效果。

生:没气势了。反复可以体现黑人受压迫时间长。

师:把这几个手法及效果写在旁边。

4)记星

3、(13组。耿扬主讲。

黑人生活悲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

美国政府不兑现诺言。

黑人的情绪:理智、义愤填膺、心急如焚……

师:你写的这个答案既有黑人大众的情绪,也写了一些黑人领袖的情绪“理智”。(2)广大黑人的情绪是愤怒的。鉴赏“义愤填膺”出处这个句子。这段(6段)应怎样读?引导到激越昂扬上来。板书激越昂扬。3组谁演讲?

3组代表蔡艳茹演讲。气势略有不足,但她挺努力的,鼓掌。

3)记星。

4、(14组。张东岳主讲。

举止得体、纪律严明……

张东岳在讲解时又在黑板上补充了两点:联合团结一切力量、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师:经过补充,这个答案更完善了。那么我们同意马丁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吗?

2)辩论。……学生发言很活跃,可惜时间到了。遗憾遗憾!!!

师:他不求打败或羞辱对手,而是要赢得他的谅解。虽然他是受难的群体之一,但他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部分人的利益上,而是以冷静、理解、善意寻求和保存共同体的大爱。

17-25段,先国家后家庭,体现爱国热情)

(三)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马丁是个什么样的人。

多媒体展示:有策略、理智、有牺牲精神

            信念坚定、坚忍、意志顽强

            以天下为的崇高精神

(四)总结:看板书情感是起伏的

《我有一个梦想》以起伏的情感打动人,以多样的文采吸引人,以冷静的理智指导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人,所以《我有一个梦想》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的大悲痛与大悲悯。即使在这场波涛汹涌、黑人情绪一触即发的的集会上,马丁仍以他惯有的理性与基督之爱向人们宣讲。现在,自由、平等、民主已不是马丁一个人的梦想,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最后为了表示我们对马丁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完成一个作业,你也写一份《我有一个梦想》。下课。

B、复习课——《毛遂自荐》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从课本、从课堂、从实践中来,要认真对待课文上的注释,完成学案提示的重点字词句,最终可以举一反三。

2、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把学习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3、通过练习来检测学习效果。练习主要以课本为主,适当扩展延伸。

重点、难点:

重点:“赞、见、历”文言实词和“之、乃”虚词等(最终由学生活动讨论得出)

难点:(1)“之”取独时在具体语境中的翻译;

2)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过程:

-)导入:毛遂自荐的精神、为国纾难的慷慨,在中国中庸、含蓄的历史长空中永恒的放射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则故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毛遂自荐》,撷取中华文明里这朵智慧的浪花。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教学活动

15分钟大声朗读课文及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本;

210分钟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加方框的重点字词句;

38分钟小组活动——具体要求:

 ①学案共分为三部分,组长为本组同学分工,每两人负责一个部分,按顺序疏通学案内容;

    ②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地方由组长仲裁;

③ 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画出来活动完成后向老师提问,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④负责每个部分的同学要找出本部分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重点(即每组应在全篇找到九处重点),准备板演(小组讨论完成后由老师随机抽查并板演)

4、活动成果展示:

  2分钟小组代表板演(抽三个同学分别板演学案三个部分的重点)

3-5分钟师生共同点评板书并解决讨论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5、复习巩固

完成当堂检测题,然后教师随机点学生回答。(5分钟)

6、思考:本文可联想到那些作文话题?点名回答。(5分钟)7、完成课外文言文小文段拓展,教师根据时间灵活掌握口头回答还是板演重点句子。(5分钟)

板书:由小组活动板演生成

教学特色:试行“开放协作式”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开放协作式”教学就像一把钥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探索、发现掌握学习规律,积极自主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争取能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引导为主动地、一步步自主学习。采用教学模式的意义就在于:抓住知识发展的过程,不停地磨练学生的创新锋芒,不断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件7:论文——

《注意提问艺术,诱导点拨学生思维》

20121015发表在《语文报》第20期总第236期上)

作者:邹平县第一中学张继斌  乔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是设置疑难、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活跃情绪、深化理解的重要手段,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提问方案,会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僵局中诱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地。

一、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点拨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点拨,要“点”在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容易忽视又与教材重点、难点密切相关之处。

2)精心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3)引入争议问题,吸引学生发言。在教学中,有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有争议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发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诱导与点拨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点拨,常常通过提问来实现。好的问题能“点一牵十”,“一问动全篇”“环环相扣、逻辑缜密”,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便于分析课文,深刻理解文本含义,有效的促进语文学习。精心设计好诱导与点拨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1、启发引导类。设计这类问题要善于抓住全文的中心,点中其“肯綮”,像“向导”一样,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关键,既能一下子明白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定向。如教学韩愈的《师说》(高语一册)时,在指导学生朗诵后,就设计了 “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环节:“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答案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只有整体把握了全篇,才能得出结论,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可见设计问题要抓住本文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关键处来,使学生能有序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种类型的问题,只三言两语,就能突显重难点。

2、激疑设难类。朱熹曾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很多经典课文,看起来平淡无奇,学生读书时,往往一晃而过,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而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进而去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本信息,深刻理解字句含义,定能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找到深刻的、高远的、隐蔽的意义,让人深深佩服作者的语言艺术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高语三册)中“乱石穿空”的“穿”,是一个学生司空见惯的字,学生往往会不以为意,笔者教学时就设计了如下问题来点拨:“把‘乱石穿空’中的‘穿’换成‘插’,行不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去琢磨、比较,他们很快就明白了:用“穿”更能写出江岸山崖的直插云霄,显得更雄浑有力,更能表现苏轼的豪放风格。激疑设难式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迫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去寻求问题根源所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以错纠正类。所谓以错纠正,就是指教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看法,激发学生去研究、比较、辨析,使教师的“错误”最终得以“纠正”。如教苏轼的《石钟山记》(高语二册),讲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时,就设计了如下问题来点拨:“北宋的渔工水师也真奇怪,竟全是哑巴,以致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都无法告诉人们。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之一。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思考、读书,学生们纷纷指出这里的“言”不能理解为“说话”,而应理解为“用文字表述、记载”。这种类型的问题运用得好,能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防“错”于未然。

4、环环相扣类。它分为阶梯逻辑式和扩展发散式两种。阶梯逻辑式提问相当于学生爬山时,我们先架好一座梯子,使其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步步升华;而扩展发散式提问又可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开阔思路,扩展知识,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把握提问的原则,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针对性、激励性和灵活性。

1、注意提问的趣味性。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因此教师要把提问的内容设计得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忌直贵曲,使学生感到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2、注意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时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为此,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充分体现其针对性。

3、注意提问的激励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提问学生时教师要经常用些赞赏和鼓励的课堂用语,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给学生的回答提供积极的反馈。

4、注意提问的灵活性。在提问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教师要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5、注意提问的操作性。训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不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提问面向全体,引导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提问时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后留出的思考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要注意不要老是问个不停,将课堂教学变成“满堂问”。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集设疑、激趣、引思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巧妙地运用诱导与点拨,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附件8:论文——

《把握时机,将诱导与点拨落到实处》

作者:邹平县第一中学张继斌  徐曦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效课堂中诱导与点拨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和学习效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到学生的困惑,应该把握点拨时机,掌握点拨分寸,让课堂点出精彩,真正启迪学生智慧。

一、诱导与点拨的时机:讲究一个“准”字。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小世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意外的“奇想”,有时与学习课文扯得很远,但那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抓准时机,合理点拨,点燃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

1、“愤悱”之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具有积极求悟的心态时,精力集中,思维敏捷,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点拨,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便能豁然开朗,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似懂非懂”之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内容常会一带而过,表面上看似乎理解了,其实并未真懂。这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其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写作的精妙。另外,学生缺乏对词语内涵的深层次体验,必然导致对文本中词语理解的表层化。只有通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能由外化的感受转化为内化的体验,学生就会产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

3、“众说纷纭”之时。教育家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因为认知水平、社会经历、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认识肯定会存在差异。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时,及时给予点拨,指明思维方向,澄清认识,深化理解。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

4、“拐弯、分岔”之时。学生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其思维有时会“拐弯”,有时会“分岔”,有时会“堵塞”,从而感到疑惑不解,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思维受阻的“点”巧妙点拨,让学生有所启发,拨开云雾,茅塞顿开。

3.“课堂生成”之时。学生的好奇心常常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奇妙的比老师预设的还要精彩的“课堂生成”,教师必须善于捕捉“闪光点”,亮出“疑”点,适时诱导,智慧点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获得意外的收获。

二、诱导与点拨的时机:讲究一个“创”字。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即使是读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还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充分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从多方面解决问题。这必然激发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时,多预设几种情况,创设一个核心“支点”,选择要点处精要点拨,达到由局部的点拨而实现整体的推进,以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蓄势待发的情感闸门。

三、诱导与点拨的时机:讲究一个“激”字。

1、“激趣”。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心理活动,是学习的先导。真正有了兴趣,学习就无“愁苦”可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点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我想不妨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激趣。

2、“激思”。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激疑式的诱导与点拨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迫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去寻求问题根源所在。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激”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四、诱导与点拨的时机:讲究一个“练”字。

1、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俗话说“生活到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必须将课本中有限的的选文化为生活中无限的语文运用,让学生时时处处注意训练,较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应是中学教师探索的方向,训练设想要大胆一些,训练手段要开放一些,像魏书生那样,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讲究一个“练”字,抓住语言训练点,灵活地诱导点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练的同时,强化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能力,定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

2、思维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灵活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教师在平日上课时,应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考虑、处理问题:当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时,则可诱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当学生面对多种信息需作出选择时,则可诱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写作和阅读教学中,则可以要求学生用入境思维法……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不懈地诱导学生不时进入多种思维境地,我想,对学生来说,今天是“要我思”,明天就可能是“我要思”。

五、诱导与点拨的时机:讲究一个“赏”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本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众所周知,赏识会令人孕育发生愿意、欢喜的情绪,欢喜的情绪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赏识点拨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教师要有敏锐的视觉,及时瞄准评价点,用诚挚的语感,娴熟的赏识点拨技巧,唤醒了学生内存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智能活动更灵敏更有成效。一个“赏”字,让学生“芳心大悦”,让学习“劲头十足”。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中的点拨,应“当点则点,当拨则拨”。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巧妙地将诱导与点拨落到实处,实现诱导有方,点拨有效,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并引导学生把语文阅读体验引向深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附件9:论文——

《研究诱导与点拨的手段和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

作者:邹平县第一中学张继斌  徐曦光

诱导与点拨,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运用多种点拨方法,通过知识点的设疑,诱发、引导,及时摆正学生的学习方向,疏通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动探索,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呈现高效的学习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对诱导与点拨教学的反思

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历代教育家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串着“诱导与点拨”这根主线,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教师诱导与点拨教学理念的体现;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叶圣陶同志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尽管“诱导与点拨”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界两千多年,但人们对“诱导与点拨”的实效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诱导与点拨”的艺术掌握不足,点拨不适时,点拨不到位,点拨不得法的现象屡屡发生,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机智,学生的学习智慧得不到很好的激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面对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点拨”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诱导点拨的手段探索

(一)、运用语言进行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帮助式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受阻,解决较难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其一臂之力。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来诱导,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点拨,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暗示式点拨: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暗示的、看似不经意的进行点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是旁敲侧击的暗示;或是迂回曲折的诱导;或是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直接式点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道破的的点拨方法。如学生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发散式点拨:是指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来发散引导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它使学生知识面更开阔,联想更丰富,思维性更强,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集式点拨。它是与发散式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当学生掌握了大量鲜活的事例,就要诱导点拨,帮其提取其中的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运用体态进行点拨。

体态点拨,即教师借助体态进行点拨的方法。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与语言交流相对应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常见的体态语言有以下几种:

1.目光点拨

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教师提问时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学生紧张或回答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时,教师要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的一个眼神,就能告诉学生思维的方向、角度甚至答案。

2.动作点拨

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它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老师的动作给予学生的印象越深,学生的记忆也就越牢固。

3.表情点拨

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点拨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面部表情越丰富,老师就显得越幽默,就会获得学生的喜爱,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运用符号进行点拨

符号点拨,是教师以符号代替语言在黑板上做出标记的点拨方法。可使用大“?”、大“!”、着重号等形象的能激发学生神经的图形符号来灵活的画出。恰当的、适时地运用符号能让学生永久不忘。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语言的点拨方法,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

三、诱导与点拨的有效实施的内容研究

1、导入性诱导与点拨,点出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动力,而且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强大内驱力。通过诱导与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快速自读全文,把握基本信息,了解中心内容。

2、点拨学习疑难,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点拨法教学着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难时,教师献疑,让学生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点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高明的点拨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引导上,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学会“点拨”自己。学生能“点拨”自己是必不可少的“点拨”。

3、研究性点拨,点解学习内容。

通过研究性点拨,引导学生分段仔细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条分缕析,分项研究,整理归类;引导学生精读某些重点句段,深入探究它的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欣赏它的写作技巧与语言艺术。这样精读、赏析及重点钻研,从而点解了学习内容。

4、诱导与点拨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理解,去阅读分析,去写作运用,在自学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听、读、说、写的能力。

蔡澄清说:“方法固然要依靠传授,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能习得。” 教师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这学习中体会到方法的实用价值,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自觉地运用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方法是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到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聪明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需要。因此,它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更大。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受到启发,领会知识,接受自学锻炼,然后进行模仿,由模仿进而发展到创造,必定能加快学生摸索方法、掌握方法的进程。

5、点拨朗读技巧,唤起情感共鸣。

这是教师在感情、语速、语调、语音、停顿等方面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点拨方法。教学一些蕴含浓烈情感的课文或语句时,点拨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6、点拨学习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比较分析,激活学生思维。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启示我们:要在“深奥些的地方”给予点拨,以使学生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因此,诱导与点拨教学要分清重点难点,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最忌最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别重视对学习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只有抓住牛鼻子,点拨才能获取最高的效益。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处理好”纲领“与”纤屑“的关系。学生思维一时出现阻塞,教学重难点突破出现困难,要抓住“突破点”适时进行诱导与点拨,或“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或用“相似或相反的话”稍加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茅塞顿开之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7、反馈性点拨,小结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诱导与点拨,引导学生快速复读课文,回答问题,反馈信息,并就课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这样,反馈性点拨,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

8、迁移性点拨,帮助学生升华知识,发展了能力。

通过诱导与点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完成知识迁移练习,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既升华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9、点拨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的规律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常常具有隐蔽性。而学生又往往不善于发现、归纳规律。所以,我们的点拨就应拨开迷雾、障碍,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归纳出规律,让学生找到一种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最终学会学习。

10、作文教学中,运用诱导与点拨,提高学生写作意识和能力。

在写作教学的各个不同阶段,精心巧施各种不同的点拨,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审题阶段的“抽换点拨”,立意阶段的“对比点拨”,选材阶段的“比较点拨”,构思阶段的“逆向思维点拨”,表达阶段的“推敲点拨”,修改阶段的“删补点拨”,批改阶段的“评语点拨”,讲评阶段的“示范激励点拨”等等,都是我们实施点拨的大好时机和有效途径。

四、铭记原则,把握运用诱导与点拨教学的“度”。

1、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实施时要诱导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点”其要害,“拨”其障碍,富有启发性。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是压抑学生思维,要适当指明思维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清理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障碍,疏通思路,启发学生醒悟。

2、适时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把握最佳契机,即需要点拨时要迅速到位,“该出点时就出点”;若学生稍加努力,方可继续进行的,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在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处于思维的迷茫之际,临界点上和断裂之处时,当点则点,让学生有拨云见天、豁然开朗感觉。

3、适度性原则:是指操作的“度”而言,诱导与点拨过频繁、过长显得罗嗦;过度,会越俎代庖,侵占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而过短,过于隐蔽,不利开启学生思维,障碍不能有效排除,出现启而不发,拨而不动,这就失去了诱导点拨的作用。所以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适度积极地思维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4、灵活性原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导致其思维能力、基础等存在差异,因此所遇障碍形形色色,变化多端,大小多少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诱导点拨要因事而论,因人而异。

5、双主性原则。是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诱导点拨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诱发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要给学生思维主动权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全程引航掌舵,及时把关,从而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教学双方的密切配合。

6、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课型、内容、时段,根据学生群体以及其当前的状况,抓住学生思维受阻点,有的放矢的实施诱导与点拨,真正做到诱其思维,开启心智,解决问题。要求教师既要加强课前备课的预设性,又要注意即时学情,及时调节诱导点拨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

7、实效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要有目标,诱导与点拨的实效性要强,不能求热闹,使教学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点”有效果,“拨”有结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否则,就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

总之,实施诱导与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诱导与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诱导与点拨落到实处,增强其操作的实效性,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附件10:高三级部各科一轮复习课型模式——

语文组——复习课课堂模式

一轮课本文言文复习

一、课前5分钟活动:

1、活动内容:

①检查上节课所复习的内容。(理由:有效督促其复习效果)

②检查每日积累的字音、字形、词语、名句等。(理由:对于字词名句等的积累适合分散记忆)

③评价:表扬和批评,并对以后的表现提出要求。(理由:通过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④对易错点重新巩固。(语文是弱科,知识点零碎,不要指望学生在课下会用多少时间复习语文)

二、处理上节课布置的书面作文:

1、总体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表扬和批评,并提出新要求。(理由:意在告诉学生老师对作业是很认真的,让他们对作业不敢懈怠;同时,让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2、结合批改记录,有针对性的讲解易错点。(理由:突出难点,减少干扰,同时节省时间)

3、小组之间相互解决非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巡回,以随时解疑告难。(理由:非共性问题若在班里统一讲,会浪费太多时间)

4、给学生1-2分钟整理、巩固。(理由:若放到课下,学生可能就不复习,不巩固了)

三、复习新篇目:

1、宣布复习篇目,并明示目标(理由:努力达成目标是学生复习的动力):①了解作者作品。

②掌握重点词句。

③处理随堂训练。

2、实施复习:①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并边读、边画、边记忆重点信息,之后老师提问。(理由:这是复习的非重点信息,但不能放弃,它对学生理解文本的知人论世,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积累作文素材均大有裨益)

②给学生点示文章中的重点,让学生用笔圈画。(理由:学生并不知道哪是重点,而高考时主要是考察对重点信息的解读能力)

③给学生1015分钟读文本,通评全文,重点记忆所画的重点信息,教师巡回解疑。(理由: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破重点)

④简单提问,并作评价。(理由:提问主要是起督促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而评价是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⑤做随堂训练,让23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理由:一是为了强化对重点信息的复习,二是为了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做在黑板上的作为示范批改,直观有效)

⑥处理随堂训练:直接对黑板上的内容进行批改,并采点赋分。(理由:在黑板上批改,直观有效,且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赋分更能规范学生思维)

⑦整理巩固随堂训练,2分钟后稍作提问。(理由:课上如果不给学生时间课下学生不会再巩固;提问是为了督促、提效)

四、小结。(理由:强化复习信息,印象深)

五、作业布置:

1、字音(或字形、词语、名句等)识记。

2、做“追踪训练”。

作文课模式

.公布优秀者名单。(理由:以激励优秀者,鼓励人人争取成为优秀者。——最好有掌声鼓励)

.讲评上次作文得失:

(一)审题(理由:最重要,若审题出偏差,会因此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引导学生分析上次作文应该如何审题,并总结规律。(理由:授之以渔)

2、明确告诉学生上次作文在审题方面存在哪些失误,并分析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进而指出措施。(理由:规范审题思维)

 3、出12个题目,进行近似审题训练。(理由:通过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二)题目:

1、展示好的题目。(理由:以激发学生对题目的重视,因为题目是一块很好的招牌)

2、展示欠妥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不妥的原因,以求以后避免。(理由:直观感受不妥的理由)

(三)结构:

1、向学生展示本次作文中出现的优秀的结构,引导学生评价其优点。(理由:在赏析和评价中提高)

2、向学生展示本次作文中不妥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妥方的原因,并作口头修改。(理由:在感受和修改中提高)

3、给学生一个新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近似构思。(理由:在构思训练中提高构思水平)

(四)详略处理:

1、原则:与主题关系大的祥写,关系小的略写,无关的删去。(理由:让学生心里有个谱)

2、展示并赏析详略处理得好的语段。(理由:在赏析中品味,在赏析中认识)

3、展示详略处理得不妥的语段,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并作修改。(理由:在

操作中提高)

(五)语言:

1、通过印发(或投影、朗读)的方式展示优秀的句段(描写好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抒情议论精彩、深刻的,用词精到传神的),引导学生品读、分析、感受优秀语言的魅力,并在课堂下仿写1-2句(段)。(理由:在欣赏、分析、仿写中提高)

2、通过印发(或投影、朗读)的方式展示有问题的语言,并引导学生修改。(理由:在修改中提高)

(六)扣题与点题:

1、作为考场作文,力求尽量多地扣题,结尾处力求点题。(理由:考场作文力求观点旗帜鲜明)

2、展示点题、扣题突出的作文,体会其妙。(理由:在欣赏中学习)

三、结合刚才的分析,赏读1-2篇优秀作文(印发),要求作出眉批,同位交流。然后在班里展示交流。(理由:在整体感受中提高)

四、结合刚才的讲评和赏读,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巡回指导。(理由:在修改中提高认识和水平)

五、布置新作文。

  要求:

1、作好文体要求。

2、根据学生写作现状,作好重点训练点的要求。

3、书写认真、清楚。

4、不少于800字。

5、一小时内完成。

讲评课课堂模式

一、课前5分钟活动:

1、活动内容:

①检查上节课所复习的内容。(理由:有效督促其复习效果)

②检查每日积累的字音、字形、词语、名句等。(理由:对于字词名句等的积累适合分散记忆)

③评价:表扬和批评,并对以后的表现提出要求。(理由:通过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④对易错点重新巩固。(语文是弱科,知识点零碎,不要指望学生在课下会用多少时间复习语文)

二、分析试卷存在问题:

1、通报(理由:意在告诉学生老师对作业是很认真的,让他们对作业不敢懈怠;同时,让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2、结合批改记录,有针对性的讲解易错点。(理由:突出难点,减少干扰,同时节省时间)

3、小组之间相互解决非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巡回,以随时解疑告难。(理由:非共性问题若在班里统一讲,会浪费太多时间)

4、给学生1-2分钟整理、巩固。

三、追踪训练

1、根据批阅情况,选定2-3个点,制定针对性训练题

2、讲评完,用10-15分钟,完成追踪训练(检验课堂讲评情况)

四、总结

小结该节课讲评重点。

五、作业布置

根据试卷情况,布置20分钟知识训练。

阅读课课堂模式

1、课前5分钟活动

背诵优美片段,展示积累成果(督促学生积累记忆)

1)古诗文

2)优美文段

3)范文背诵

2、阅读摘抄(时间35分钟)

提前准备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读者》《非常时间》以及优美诗文

3、交流阅读心得

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与心得(可以是以往的读书心得,也可以是当堂的阅读发现)

数学组——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础知识复习课型

1. 高三数学复习课四环节教学模式

第一环:回忆。包括两个基本步骤:阅读教材、巩固练习。

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搜集与复习内容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提供的巩固练习要根据课本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复习内容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主动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问题可以直接从教材中的例习题中选择,有的问题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基础分层次设计,有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练习应尽可能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是对原来已学过知识的再现和深化的过程。通过练习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梳理。

第二环:讨论。包括一个基本步骤:协作学习。

在学生独立探索初步完成巩固练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情况,可由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或由座位前后的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不同的结果和看法进行讨论。通过组内讨论,一般性问题都可得到一致答案。讨论时教师可以到某些组听听意见或参与讨论,但不急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判,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进一步思考。教师通过参与讨论,既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发现一些新观点或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第三环:归纳。包括两个基本步骤:归纳小结、构建网络。

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在学生完成练习和讨论之后,就要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提纲或图表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规律和方法整理出来,使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记忆和应用。此过程分为两段,前段为检查巩固练习的答题情况,后段为知识整理归纳过程。这两个阶段基本上都由学生完成,由各组推选出代表进行回答,教师自始至终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不要对学生的结论去武断地进行肯定或否定。利用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归纳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归纳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知识网络结构”,做到心中有数。知识归纳主要是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主要操作是先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寻找发现规律。

第四环:拓展。包括两个基本步骤:拓展练习、反思回顾。

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在学生形成了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后,通过做一定量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的拓展练习,通过反思回顾,逐步形成意义建构。练习的量要充分、适当,练习的范围要广,练习的方式要灵活,练习的过程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解题后小结”、“解题后反思”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解题后,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总结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等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一题多解的新思路、新方法。

2. 高三复习课五环节模式

第一环:知识梳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辨析题进行“基础回顾”,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概念以及由基本概念衍生的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等。具体地,可以在原有概念、性质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造成各种非本质的表象,如缩小或扩大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础回顾”中的题目的处理方法可以是:由学生说答案,讲思路,其他同学订正或补充。对于不能把握的问题,可与同学展开讨论,相互交流、集体攻关,然后教师点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第二环:例题精讲,变式训练。

“典型例题”的题目要包容知识点多、体现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同时还要符合学生实际,过易达不到训练目的,过难学生无法解决,从而失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重点讲切入点,讲方法,讲规律,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善于利用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解答之后不失时机概括为解题模式,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②能将解题模式运用到变式问题中去,使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一个例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环:方法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复习的内容,总结方法规律,最后由教师指导完善。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

对复习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反馈、落实。通过练习,发挥数学思想对解题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不断完善学生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系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提高和发展。要设计一些起点高、难度大,充满智力挑战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收益、可以将课本中的练习题改造、变式、减去条件或隐去结论,设计成探索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二) 试卷讲评课课型

试卷分析讲评课是在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讲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也是高三复习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的课型。这种课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这种课型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寻找规律、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上好试卷分析课,能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三学生的数学成绩。

1.数学试卷讲评课的设计要点

针对每份测试卷主要围绕“六个点”进行思考:(1)讲评的重难点,从学生试卷中呈现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两个角度分析并定位;(2)讲评的关键点,学生暴露的典型问题有哪些?优秀思路有哪些?怎么评?等等;(3)讲评的整合点,有哪些需要整合的知识点?相应的问题怎么设计?等等;(4)讲评的拓展点,试卷中有哪些需要拓展的知识点?相应的思考题是什么?怎么导?(5)讲评的反思点,试卷中有哪些需要提炼概括思想方法?注意点、规律有哪些?怎么归纳?等等;(6)讲评的检测点,有哪些需要再巩固的知识点?相应的检测题目是什么?怎么反馈矫正?

2.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八环节教学模式

环节一:分析归类,形成目标。

形成性测试结束后,教师根据答卷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与统计。(1)统计分析。若受时间限制,则可采取抽样统计,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一是统计每题得分率。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应认真分析是属于教的原因,还是学的原因。二是统计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若是无解题过程的选择题,填空题,还要找学生了解错误的结果是怎么做出来的。(2)归类分析。可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可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可按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读题时对题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数学模型建立失当;运算错误等类型。(3)确定目标。讲评课的目标: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规范解答,提炼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解题能力,适当开阔思路。据此,教师要思考———哪些题略讲,哪些题重点评讲;用什么方法讲,讲到什么程度;并确定学生出错关键及思维障碍所在,怎样才能在今后不出或少出错,措施如何。矫正重点应放在全班试题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上,同时还要注意平时教学中的疏忽又在实际检测达成度极低的“教学盲区”方面的补救。

环节二:整体分析,激励评价。

讲评课开始时首先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其次,展示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的试卷并恰当的予以肯定与表扬。

环节三:自主改错,自主反思。

试卷发下后,不要急于讲评,首先让学生独立改错,分类出哪些是粗心做错的,哪些是通过看书可以解决的,哪些是不会的,在学生自主改错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交流自己解题心得,成绩较差且不理想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决的方法并分享别人的成果(这一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环节四:呈现错误,问题归类。

方式一: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当堂分类。呈现方式:让学生把困难的题提出来,教师写在黑板上。方式二:教师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和整理的类型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展示。呈现方式:教师将一些错解的过程以口述、板书、投影等形式展示出来。

环节五:现场纠偏,诊断矫正。

1)暴露思维:把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答过程进行展示或让学生自己充分暴露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探讨、分析,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辨析,探究正确思路,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

2)对比展示:对比展示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也可由学生讲解。

3)归纳提升:讲评时教师要指明矫正要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如属于前置知识的缺陷,还是思维失误;属于混淆概念还是答题技巧问题等。然后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变式讲解,并以试题中的问题为中心将已学知识渗透其中,要以“点”带“面”,理清知识间的广泛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环节六:突出方法,变式训练。

讲评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要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上下功夫,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环节七:补偿检测,拓展延伸。

教师在集体补救之后,应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测试题目要与矫正重点对应,试题的能级水平与原试题保持不变,试题难度不宜太大,一般为4~5个小题。测试完毕,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教师统计测试的目标达成情况,与形成性评价综合在一起,认定每个学生及全班的达成度。

环节八:点评提高,反思提升。

教师要从思想方法、解题习惯、注意点等层面进行点评和引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长久性指导。讲评后将特别优秀的答卷,加上点评张贴出来,供全班同学效仿和借鉴。

此模式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面对数学复习教学的实际,应根据内容灵活运用,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发展思维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因此,习题课的设计要按整体、有序和适度的原则,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的逐步提高。习题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习题:回忆、巩固所学知识;深化习题:加深理解,提高应用水平;综合习题: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观察—引导”模式

习题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在习题训练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观察与联想,不仅会按原来的习惯顺序思考,而且会倒着推理、逆向思维,强化思维训练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此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呈现习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此种模式,对于貌似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常适用于基础知识的的巩固与提高。

2.“探究—解决”模式

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解决,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此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形成解题思路→分析解决困境→探求优化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找到解决方案。

此种模式,直接呈现比较困难的问题,使学生在步步探索中发现解题策略,更多的适用于对旧知识的系统、深化与灵活运用方面。

高三数学复习课专题课型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每种课型与模式,都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作相应的调整,以期取得提高复习课效率的最佳效果。

英语组——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词汇量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学生缺乏学英语的环境,造成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期间的“夹生饭”太多,导致高三英语教学遇到了一些困难。为此,我们高三英语备课组在学习了其他学校的有效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创建了这种复习课教学模式。这种复习课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我们在上英语早自习时或上英语课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和背诵每单元英语课文,并复习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为上课做好准备。

一、知识检查和梳理 

1.听写或默写(6分钟) 

老师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听写或默写每单元的重点单词(10)、短语(10)和句型(2)。听写或默写时,让12名学生到黑板上写,这两名同学的英语程度最好是中等水平。写后,同桌互换答案,让英语水平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批改,这样的“板演”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批改时让其打出分数,单词、词组每个4分,句子每个10分,书写、标点、大小写不规范的要扣分,这样可以矫正学生不良书写习惯,逐步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改完后,试卷上交,以便老师进一步地了解学情。 

2.要点精讲 (18分钟)

精讲的部分包括本单元与历届高考中相关的考查点,内容涉及到高考中的听力、单选、完形填空、阅读、改错和作文。这点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近5年的高考试题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且根据学情精讲部分内容。 

二、目标检测、当堂训练和评讲(16分钟)

在知识梳理过后就是目标检测、当堂训练。 

1.目标检测题的设置 

检测题目一般都是从历届高考试题和学生曾经做错的试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们每单元仍设置20道单项选择。 

2.当堂限时训练,及时反馈 

我们要求学生定时完成目标检测题,以提高他们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然后让英语稍差的学生在黑板上出示答案,然后学生自主讨论,再得出结论。让学生出示答案的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展开激烈的讨论。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因此,这样处理的习题即使隔一段时间学生也能再记得,并做得准确,这就避免了老师讲了几遍学生依然不会的现象。 

3.滚动跟进练习 

根据上节课学生出现的错误,在下节课的学案中设置变式练习,以使学生达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双基”的目的。 

三、自我总结(5分钟) 

本教学模式最后的小结或札记,由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笔标出,总结内容包括: 

1.易错点总结; 

2.易考点总结; 

3.做题技巧总结。 

这样,一堂复习课的容量大,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收获也远远大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步骤         做法     理由

第一步 选修中单词的朗读

必修中单词听写或默写(5分钟)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成绩提高的保证,为了防止学生遗忘,并适当帮助学生前后联系,拓展词汇。每天布置一定量的单词记忆。并当堂检查落实。

第二步 重点短语句子的复习拓展(10分钟)    高考中学生写作的障碍主要是固定短语记得少或记忆不牢。因此课文复习突出短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造句、默写、联想同义或反义短语等方式扎实记忆并学会灵活运用。2.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不能正确翻译长难句的问题,每天拿出5个句子做句子结构层次分析,提高长句分析能力。

第三步 文段翻译(5分钟)     在单词,短语,句式复习的基础上,就本课时重点短语和重要句式联系生活实际编成小文段做英汉翻译练习,以便学以致用,及时复习巩固, 并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步 语法专题的讲解或练习(22分钟) 把语法专题的讲解插入到平时,每天一部分。可根据内容多少分成一道3节课之间完成。先进行语法规则讲解;然后进行高考题和模拟题的大量练习。

第五步 自我总结(3分钟)     本教学模式最后的小结或札记,由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笔标出,总结内容包括: 

1.易错点总结; 

2.易考点总结; 

3.做题技巧总结。

物理组——课堂教学模式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1、基础知识梳理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梳理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加以解决。

每堂课的开始5-1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复习基本知识。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用问题式提前展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也可让学生讲解基本知识点。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  

 2、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做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3、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检测,此间教师应巡视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4、课堂小结

在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检查,对存在的个别问题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试卷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试卷评讲课是对学生前段学习效果的和学习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为了避免试卷评讲中出现重复累赘,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学生受益的目的:试卷评讲课应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学生的自查纠错,

可以在试卷上做统计,错题题号,丢分知识点,  要求学生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错误原因,并将纠错过程写在试卷上,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查纠情况。

(二)小组讨论互纠

要求学生对讨论情况做出笔录,笔录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试题的正确解答情况。教师要关注小组讨论情况。要切实监督这项工作的合格率,如有人写的问题不够深刻,要求重新反思直到抓住问题的实质。

(三)提出小组不能纠正的问题

学生探讨之后,可能依然存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要提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要求学生探究疑难问题的解法,启发学生勇于探究其他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各小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尽量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严密思维能力。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在小组讨论时,要充分动员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帮助,让学生知道:给别人讲题的同时,是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如果自己可以把别人讲清楚,自己就是十分的理解这个知识点了,基本上能够找到模型了,以后见到同类型的问题,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了。对于自己是不小的收获。最老师把握知识的方向:深度,广度,还要要对典型题型进行强化和扩展。这个试题的变形式和拓展,需要教师来做。课前备课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考后反思

要求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考后反思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总结。这个总结不可以是:粗心、考试不在状态、没看清楚题意之类的不能反映本质问题的敷衍,要做深度的总结:哪个知识点还不会,还略知一二,还需要强化。平日里做题的习惯是否是正确的:有些学生习惯于做一个看一个答案,这样不好。划分多长时间做多少题目,到点全部做完了,才可以订正答案。要求总结有实效,不可以只说一些不疼不痒的话。

讲评课需要学生老师的角色密切配合,学生认真总结,教师检查督导的同时,准备好错题点的变形式练习。以便于彻底解决问题。

化学组——课堂教学模式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5分钟写方程式(巩固检查-默写)→

解读考纲(明确复习任务,增强课堂针对性)→

填学案(梳理、掌握基础知识)→

回归课本,激活知识(督促学生看书-面广点全)→

小组讨论,互查互纠(交流、思考,增强理解,解决部分问题)→

构建知识网络,归纳总结(精讲重点,突出核心知识)→

典型示例分析(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分层训练,提高能力(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点评检测情况(成绩分析、试题难度、考查重点、本次出错点)→

提供答案,学生自查自纠自评(知识回顾,自我矫正)→

小组合作(互助查纠,取长补短。)→

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归类讲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归律,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

错题入集,补偿过关(红笔纠错,变式巩固,二次过关)→

归纳总结,能力提升

生物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轮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生物组的同事们积极探索,认真反思,发现了不少问题,大家相互交流,不断调整,现在我们统一了思想认识,摸索了一套适合于一轮复习的课堂模式。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主干知识;强化综合能力训练。所以第一阶段复习的重点是对书本内容的归纳总结,整理、弄清概念,夯实基础。要以基础知识为本,兼顾综合能力训练和解题技巧指导和总结。

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教师角色定位不能落实。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学生主体,课堂上担心顾虑较多,不能放手学生,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思考现象仍存在。

2.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需教师有效引导。课堂上不是每节课都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有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之作用,有时讨论时间过长充斥课堂教学任务。

3.学案不能替代板书作用,板书设计需加强。一轮复习强调夯实基础,更要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板书需体现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教材挖掘的深度依然不够,集体备课仍需加强。考纲解读有时不够透彻,存在偏差,集体备课有时拖沓,不能提前备课。

5.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改进措施:

1.  解放思想,大胆放手,调整角色。

2.加强交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相互交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多听课,多向同组的老师听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勤反思、多研究。不论是课堂的生成,教材的挖掘,学生的疑问,作业的问题反映等等都是反思的源泉,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进。多研究课堂的结构,多研究课堂的语言,多研究学情,多研究别人的反思和总结,这些都是自己进步的阶梯。

4、加强板书设计,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好的教学设计环节齐全,学生落实好,在课堂小结中体现知识逻辑,自然升华。

基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积极探讨,大胆尝试,进一步完善了学案编写,规范了课堂教学环节。

一、完善学案编写

一轮复习我们采用学教教学法,学案由本组老师们轮流编制,每个学案的负责人是本学案的主创人,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集体备课主备人。学案设计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模式:

页眉页脚:展示本节课题、章节、设计者,时间等,便于学生保存和利用。

内容部分包括以下板块:

高考目标解读:展现考纲要求,明确高考目标。

问题导读:问题引领,聚焦本节内容,有的放矢,回顾教材。

基础知识梳理:知识再现,查缺补漏,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经典例题重现:知识迁移、应用,渗透解题训练。

解题指导:重要的解题规律、方法的总结。

巩固训练:分层作业,知识巩固训练,迁移应用能力培养。

二、规范落实课堂教学环节

基于学案教学,我们的课堂模式如下:

阅读教材→建构知识网络概念图→完善知识体系→典型例题分析→巩固训练

                                                 

重温旧知→ 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查漏补缺    巩固知识培养解题能力

1     阅读教材的重要性

无论高考考怎样的难题,其知识点、立意点、能力基础都是不会离开教材的,生物的专业名词多、概念多,学生一定要熟读教材,教材上的概念、原理、经典实验的思维方式与过程学生一定要理解,不写错别字。教材上的课外阅读资料往往也成为高考的材料出题,因此课堂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领学生回顾教材,同时结合学案落实基础知识。

2、建构知识网络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引领学生进一步归纳,建构相关的概念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讲练结合,渗透解题训练

a、在历年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题型,进行解题训练,选好题、做好题、讲好题,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b、典型例题带入知识点的复习,引起学生的重视。

4、学生巩固训练

精心选择相应练习,包括基础训练,感悟高考,兼顾能力提高,设计分层作业。

一轮习题课课堂讲评模式初探

高考复习中,练习及评讲是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题要精,重在讲评。经过生物组全体同仁的摸索,尝试,修改,再尝试,现在本组初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上好习题课,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一、精选习题,定时训练

在高三复习阶段,习题的精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练习的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怎么去选择试题呢?首先,把握好习题精选的原则。习题精选的原则是:基础性与新颖性结合,代表性与综合性结合,启发性与灵活性结合。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测,也要适当兼顾学生能力的发展。试题难易度要适中,对偏难、偏怪的试题,坚决不选。其次,侧重选择典型性试题:一是体现主干知识的试题;二是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三是有关高考热点的试题;四是适当兼顾社会热点问题的试题。

练习的时间安排: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倡“精讲多练”。“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我们也反对无选择地让学生大量做题。“多练”是指在精心选择题目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层次限时限量的多练习,保证学生能完成和完成的质量:(1)课堂上讲练结合,练10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但穿插练习,互动性强,效果好。(2)每节课外练习(作业)20-30分钟内完成,强化巩固当天内容,(3)每周末定时练习45-90分钟。(4)阶段测试100分钟,查漏补缺,阶段提升。

二、精心备课

课前检查是讲评课的必要准备工作,找到共错题、少错题及无错题,这样在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补缺补漏的实效性。备好习题评讲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错题统计、归类,每次练习,任课教师都要认真批阅,统计错题,把问题归类,分析学生错因。二是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要对错误率高的试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审题、关键字词、隐含条件、信息处理和分析,答题语言组织与表述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解题方法、技巧是否简明,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然。三是补救措施,每次练习或考试都会反映出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在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基础上,制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该引导的就引导,该弥补的就弥补,使每次练习或考试成为一个较为完美的小结,教和学均有所提高。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1 习题讲评课有效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⑴课前学生订正答案,自主解决问题。510分钟。  

⑵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聚焦问题。约10分钟。  

⑶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评价。1520分钟。  

⑷学生整理、反思。5分钟 课后补偿练习。 

3.2 习题讲评课有效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⑴学生课前订正答案,自主解决问题。课前教师分发答案或者及时将答案板书,学生参照答案,自主解决部分问题。由于审题、提取信息、知识的记忆、识图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出错的题,一般可以通过本环节得到解决。  

⑵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板书集中、共性错题,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争论中明确知识,理解知识,找出对策。教师及时了解指导小组讨论情况,并分配小组展示任务。 

⑶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评价。小组讨论后,会解决部分问题,将问题进一步集中,共性问题部分小组能够解决,此时引导小组展示,既了解了学生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本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概念、理论、变化规律等知识点)、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条件和问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注意挖掘隐含条件简化题目。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适时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学生展示结束,教师精炼的点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环节要求教师要及时的调控把握课堂,否则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⑷学生整理、反思消化,巩固练习。小组展示、教师点拨结束后,预留几分钟给学生消化整理是很有必要的。个别将仍不懂的题或知识点趁热打铁进一步弄明白、彻底弄懂,不留盲点。加之错题整理及课后的补偿练习更加有效。

总之,习题课课堂很有讲究,要用心上。要贯彻“自主、互动、有效”原则,让我们的习题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政治组——课堂教学模式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强化训练;欣赏高考试题,挖掘命题规律;升华提高一轮复习内涵。

二、一轮复习流程

1.时政播报。

学生根据新闻30分的相关内容,抓住有价值新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时事信息的能力。

2.课标展示。

课标是导航,是方向,解读课标,明确本课知识在复习备考中的地位,抓好本课的有效知识。

3.高考考点。

了解本课考点,熟悉本课考点,分清哪是常规考点,哪是热点考点,结合课标,区里复习重点。

4.考点梳理及讲解。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的基础知识梳理;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老师在此基础上对重点考点、易错易混点,进行讲解,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和未引起注意的知识给予讲解,提醒学生的关注。

5.考点背诵。在老师讲解和剖析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当堂巩固。

6.考点训练及变式训练。

在背诵的基础上,跟踪训练,及时能力提升。

7.高考试题专项训练。

选取近十年高考试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加深对课本和重点知识、易错易混点的掌握和区分。

8.考点总结及升华

对所授考点遵循一定的知识顺序和内在联系总结升华,提升知识层次。

9.单元训练。

对高考考点在知识熟悉和梳理中掌握,在训练中区分和提升。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1.成绩分析。

对考试试题的难度系数进行分析,由此知道本次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区分度,方便及时调整和纠正。

2.表扬高分,刺激学生的进取心。

3.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反思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4.老师集中讲解。

老师讲解学生不能解决、没能解决、忽视解决的的问题。

5.纠错卷

老师印发纠错卷,针对本次试卷中的问题,有意识的增强解决遗漏、易错、易混点的能力,及时巩固。

历史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模式

1.  备课:每个人在集体备课前都要求先自己备课,考虑好自己的授课思路。然后再集体备课时间交流,统一主线,找到主线索,统一认识后,再根据个人的情况自己备课。

现在开始,朱校长建议,先集体备课,再听第一个先上课的老师的课,然后再评课中进一步集体备课,效果不错。

2.  课堂流程

1)复习上节内容:打破提问紧张一个松了一片的模式。方式:采用默写、爬黑板、不想提问等方式复习落实上一节内容。

2)构建知识体系:针对课堂小结可能在最后由于时间紧张二不充分,在上课之初就引领学生关注单元标题、每一刻的标题、课文内容子目,构建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初就有知识体系,每节课随着内容的加大不断完善。

方式:师生一起解决,几分钟时间

3)该节内容掌握:在了解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一个子目一个子目的学习,现在的高考覆盖面相对小了,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理解透彻,第一轮复习的目标就是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解决知识的重难点,做到面面俱到,不遗漏知识点。

方式:

设置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在学生自学后讨论自主解决,还有疑问的老师讲解;若是学生没有疑问,老师就有必要就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对于学生部分理解但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内容,设计适当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以是适当点评、归纳整理。

小组合作:为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了进一步实践:小组合作不仅仅体现在有思考价值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的探究上,还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上,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提问、互相检查,可以补充晚上基本知识体系等,除了小组积分激励外,还可以点名代表本组、限制回答次数等等,效果比以前要好多了。

尽力运用课件:注意选取材料,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体能力;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课件的利用与把握得心应手多了,课堂效率初显成效。

4)当堂训练形式: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效果,精选高考题,让学生体会高考贴近高考,精选各地一轮习题,当堂训练。

5)课堂小结升华:以老师讲为主,精讲。内容根据每一节情况而定,可以使回顾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和知识结构,加深当堂记忆与知识落实;或者勾勒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这一个内容的整体把握;或者升华为情感态度观的引导,发挥文科的人文功能。

3.课后:适时交流上课心得,对于课堂上新生成的内容加以分享,在下一节课是一复习的形式完善上一节的内容。布置适量作业课下巩固。

一轮习题课课堂教学模式

1.汇总学生做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

2.共性的问题:

选择题:分2

1)知识性错误:

单纯的知识性错误,不是只知道答案就可以的,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结构与体系,以点带面,让学生牵连后挂形态知识体系,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就轻松多了。可以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给学生记忆时间。

2)方法性错误:

分析错误的原因——材料有效信息没有利用、对史观的理解不到位、对题目要求的忽视、根本原因、本质、实质、评价等等理解不到位,就要在寻找典型类似例题加以训练。把一类题集中做,在做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归纳出该类题目的做法。

3.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自己想办法找规律,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然后跟踪出题,在做题中找规律验证补充方法的可行性。

非选择题:

一是基础知识失分,解决的办法是构建知识体系记忆。

一是技术性失分,就是审题出现问题。在审题方面:

首先要注意答案的来源——根据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然后看限制项——比如时间、地点、国家、阶级、人物、事件等等

再看答题要求——概括、归纳、分析、理解,从什么到什么的变化等等,根据要求回答

最关键的是答题内容——有几问,答什么

老师的作用:适时点拨,归纳做题答题的方法和规律;精心选择有针对性的题目(可能是某一个题的某一问)加以训练

4.课下紧跟补偿教学习题,乘热打铁。

地理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轮复习课模式探讨

——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一轮复习俗称“全方位地毯式”搜索轰炸,复习到边到沿、查缺补漏,如何才能完成高质量的一轮复习,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确立学习目标

(一)对考纲、课标的准确解读是学习目标确立的基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的课标要求是这样的: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这条标准如下: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也是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重要前提。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必须让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虽然这不在课标要求范围内,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重难点内容的突破需要我们把它设计为学习、复习的内容。在明确了形成原因之后,再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就容易的多了。

2.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要联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渔场的形成条件等来分析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沿岸气候、海洋生物、航行以及污染的影响。

(二)近几年高考题是学习目标确立的重要依据。

研究近几年高考对洋流的考查,特别是山东的高考题,其他省市作为参考,我们会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是考查的基础内容,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试题变式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规律成因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分布规律,并能在给定的新情境中准确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做完了以上的工作,就可以归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运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和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成因。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3.结合洋流分布图,运用案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进行学情调查

“课前诊断”是一种非常好的进行学情调查的方法。如在复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之前,教师出一份练习题,练习题的内容涵盖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题量不要太大,难度要适中,作为前一天的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尽可能对这份课前诊断习题进行全批全改,这样对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提高课上复习的针对性。

三、进行教学设计

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几大环节,力图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归纳如下:

(一)回顾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把基础知识回顾与体系整理放在课堂上进行,限定时间,指导学生结合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归纳、整理,不要包办代替。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点拨,并找出共性的问题。本环节时间约为5-10分钟,可集中也可分散。

(二)紧扣重点难点,精讲点拨辅导。仍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在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分析洋流的形成条件,要引导学生分析出洋流最主要的形成因素是盛行风;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是一个难点,需要重点讲解加以突破。

()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应用能力。教师课堂上精选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回扣讲解,实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提升。练习题的选择要重基础、重规范、面向高考。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提前筛选本部分内容的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选择针对性较强的题目做当堂检测。题目由易到难,由单一考查到综合考查。

()课后笔记整理,选择习题巩固。笔记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及时复习巩固的重要环节,通过整理上课内容,再一次查缺补漏,形成体系。做题则是学与用联系起来的手段,学以致用,在做题中再一次回顾,同时注意答题规范性的要求,向高考要求更进一步。在批阅作业后找出共性问题,分析出错原因,在下节课以课前提问或习题讲评的形式解决。

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教学,可以归纳为:熟读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优化复习方案——培养考试技能。

一轮复习讲评课模式

讲评课是特殊的复习课。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作用,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自高三一轮复习开始,我们高三地理组就着手建立一轮复习讲评课模式,目前我们的讲评课是按如下步骤进行的:

一、教师认真批阅、统计、集体备课

认真批阅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讲评课前一定要对学生的答卷认真批阅,统计,做好成绩分析。因为测试中的每道题,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教师既要从微观上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一定的数据,明确学生在哪方面学习基础好,哪些方面知识有缺陷;又要从宏观上分析试卷,研究学生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情况,明确当前的教学基本情况及改进的意见。因此,客观、准确的成绩评析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在每个教师认真批阅、统计的基础上,备课组做好集体备课及课前通课。不但使每位教师对于全体学生的情况有个更宏观的认识,而且对于错题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处理能够集思广益。

二、学生自主纠错

自主纠错是十分有效的二次学习。自主纠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反思出错原因,给学生创设再学习、再认识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使共性问题进一步集中,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避免大面积讲解对优等生造成的时间浪费,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与提高。

自主纠错的一般程序是:1.教师发放参考答案2.学生自我反思纠错3.小组互动研讨纠错4.教师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针对点拨。

自主纠错既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教师要主动参与,主要精力应用在扶弱纠错和进一步缩小共性问题的范围上,还要根据学生自主纠错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对事先设计的讲评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上针对性讲解

突出针对性是讲评课最基本的教学要领,讲评课切忌面面俱到。对于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也不能面面俱到,要引领学生根据错误特征剖析出错原因,进行问题归类,以提升讲评的时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对典型的错题用投影仪展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可以让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出错的思维过程,让全班同学共同审视、反思;更可以小组内交流展示,互动评析,这样小组内的同学既能主动展示自己出错的思维过程,又要积极参与评价他人展示的思维过程,在互动评析中实现共同提高。

出错的原因一般有这么几种:基本概念理解不清,相关知识、规律理解不准,相关方法掌握不牢,相关能力不足,答题不规范等。教师可以按出错原因归类讲评试卷,还可以按知识点归类讲评试卷。若是对于考查某类知识点的题目归类,那么要对该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在该知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有针对性的掌握,也能对该知识点理解的更透彻。我们组大多数时候采用按知识点归纳的方式来讲评,我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理解的深化,及时补救与完善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缺陷。

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归类讲解都要紧跟针对练习,尤其是按知识点讲解时。

四、当堂变式训练

探究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讲评课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同类错题中选择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让学生思考答题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处理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一定要紧跟强化训练或者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迁移拓展的能力。同时更加强化对该类题目的掌握。如果试卷中某一类型的题目只有一道题,教师要找相近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如果试卷中某一类型的题目有若干道,可以只处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同类型其他题目的纠错。

五、课后补偿练习

课后针对补偿练习是对讲评效果的强化、内化,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补救。对于课后补偿练习我们力求做到针对性(依据典例,一一对应)、及时性(跟踪补偿,及时反馈)和落实性(出现新问题,及时补救)。补偿教学的难度要适中。

附件11——高一高二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

课前温习、回顾检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巩固训练、当堂落实

一、课前温习、回顾检测  

1、课前督促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主要知识点

2、教师以灵活的形式(背诵、默写、多媒体等)进行检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这是对理解课文内容的极大辅助,是学生学习文学知识及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2、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及重点知识能力要求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结合课下注解,参考工具书,自主探究。

2、学生就个人学习的疑点和难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及时巡视,适时点拨,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答疑。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遗留问题以及教师备课时准备的重点问题。

四、巩固训练、当堂落实

1、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整理、记忆

2、迁移运用,当堂检测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

学情分析→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集中提升→补偿练习

一、学情分析

1、在批改试题或作业时认真做好问题记录收集,将学生掌握较好的和掌握不理想的题号记录,逐项分析学生各题答题的正确率,然后归类整理出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评中的重点和难点。

2、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但要统计正答率,还要认真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

二、自查自纠

1、发放答案,对照自查。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和结果。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合作交流学习。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2、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四、问题汇报

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有小组代表整理并集中汇报。

五、教师点拨

1、对学生所提较为集中的问题,教师要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问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

2、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暂时无法准确解答的,不生硬解答,可以暂时“封存”。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集中提升

针对学生没有提问,但在备课过程中确定的重点、难点,教师需要重点分析。注重从知识概念、理解难点,解题方法、解题规范等方面做出较高层次的概括。

七、补偿练习

1、学生梳理试卷反映出的问题。

2、根据试卷中出现集中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投放出一组对应性的补偿性训练题,以强化对试卷中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3、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对错题进行变式处理,通过改变条件、背景或设问,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巩固训练

一、自主复习

1、按照大纲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的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要点,掌握主干知识和规律。

二、合作探究

1、对通过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到位、不透彻的难点疑点,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争辩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2、对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全班和老师共同解决。

三、点拨归纳

教师结合课前备课和课堂上学生讨论提出、反映的问题,对本节课的突出问题、难点知识进行归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四、巩固训练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学生出示有针对性的检测题。

数学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授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采用的方法是可以直接提问学生,也可以编排诊断题进行回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清除障碍。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这里可以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一些事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这是实现课时计划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能否掌握好本节课内容的重要一环。一般情况下在1520分钟内完成。

如果所学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教师就直接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提问学生解决问题。

如果所学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或者很难,自己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就要讲解重点难点,当然在讲解重难点时要注意启发诱导,做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有时也可以运用类比,口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习题讲练,巩固目标

这是应用所学新知识解题的阶段,要注意学生自学与教师的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合理利用。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题教师不包办,大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学例题,或者直接让学生板演有关例习题。有难度的例习题,教师要注意难点的突破,不要唱独角戏,如设计几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深入浅出的解决问题是需要教师认真下功夫的。然后再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检验。

四.小结

在小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知识由厚变薄,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也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的“迁移”。

五.作业布置

课后再次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进一步的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可针对学生情况,布置必做题与选做题,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钻研。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达到共同提高。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流程

 一、提前准备:

认真评阅试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给分、扣分并做好以下几项:

1、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

2、统计选择题和填空题全班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如一道选择题全班有较多的同学选择同一个错误的答案,则应予以重点分析。

3、统计解答题的得分,重点分析学生集中的扣分点,分析出错的原因

4、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5、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

6、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定出补救措施,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7、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必要时要进行个别谈话。

二、成绩分析

讲评课开始,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概述测试后成绩情况:通过平行班级成绩的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差距,应以更大的热情鼓励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不要泄气,要奋力直追,只要打好基础,多去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细节上、规范上,基础知识,基本题型上多下功夫就能提高自己的成绩。

三、合作交流

1、对于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合作学习。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2、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控学生思维的脉搏。

四、问题汇报

1、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为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时间汇报。

2、对各组展示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愿意,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教师点拨

1、重点讲评学生小组的共性问题。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更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和说答案,应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具体来讲,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应重点讲评。"应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只板书必要的解题过程,不必面面俱到。

2、必要时请学生发言。请学生发言主要是为了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具体有:错误让学生“改”;思路、解法让学生“讲”;注重学生“练”。

评讲课决不是只是教师讲,而要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的“练”,补充练习,可由测试题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或典型错误产生。

六、课堂小结

常见许多教师因讲评试卷题较多,常感时间不够,总是匆匆忙忙下课,忽视课堂小结,这是课堂一忌,回顾小结,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

七、梳理巩固

一堂讲评课的结束,并不是试卷评讲的终结,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扩大“战果”,有针对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讲评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同时应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如下工作:

1、在专用《错题集》上订正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了,还要找出错误的原因,以便汲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

2、整理一题多解,充分体会、消化。

3、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定出下次目标。

4、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训练题。

5、结合个人实际,自选并认真完成一部分针对训练题。

总之,上好讲评课,要注意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注意学生学法指导,要精选范例,突出重点,注意形式多样化,调动兴趣,使讲评课真正起到纠正错误,巩固知识,拓宽思路,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知识梳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概念以及由基本概念衍生的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等。具体地,可以在原有概念、性质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造成各种非本质的表象,如缩小或扩大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础回顾”中的题目的处理方法可以是:由学生说答案,讲思路,其他同学订正或补充。对于不能把握的问题,可与同学展开讨论,相互交流、集体攻关,然后教师点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第二环:典例分类讲解,变式训练。

 “典型例题”的题目要包容知识点多、体现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以课后习题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近。教师重点讲切入点,讲方法,讲规律,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善于利用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解答之后不失时机概括为解题模式,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②能将解题模式运用到变式问题中去,使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一个例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③教师、学生一块总结复习的内容,总结方法规律。

第三环节:当堂检测。

对复习的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反馈、落实。通过课本习题作为练习题,发挥数学思想对解题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不断完善学生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系统。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课后再次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进一步的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可针对学生情况,布置必做题与选做题,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钻研。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达到共同提高。

英语课课堂授课模式——

新授课(阅读课)课堂模式

1.课前两分钟(Two minutes before class

 全班起立齐读本模块生词(也可由科代表领读)。

2.导入(Lead in)

a. 听写本模块单词

b. 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根据作业反馈情况)

c. 通过模块话题、话题讨论或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导入新课

3.速读(Fast reading)

a. 寻读。指导学生带着某个问题进行搜寻式阅读,培养学生捕捉关键句的技能。

b. 略读。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章或段落主题句和概括文章的技能(以课本提供的课文前面的问题为主,教师也可自行设计)。

4.细读(careful reading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针对课文主要情节,设计问答、排序或填表形式的表层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为获取文章深层次信息,设计一些紧跟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c.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段落大意,深层次理解文章(以课本提供的课文后面的问题为主,教师也可自行设计)。

5.研习性阅读

a.猜测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并学习其用法。

b.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以及赏析经典的句子(教师可指定《非常学案》上的解析让学生阅读)。

c.对精彩段落结构的赏析,要求学生背诵这些段落或句子,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的看法。

6.整篇复读表达输出(Reading reproduction)

a.运用关键词或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b.改写或缩写课文,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c. 课堂检测(针对本节所学内容提供提供针对性练习并对答案)

7.课后作业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

a. 课文复述

b.扩展性阅读(《同步阅读》)

c.书面作业(《非常学案》)

试卷讲评课课堂模式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全面批改好学生的试卷;统计好全班学生的平均分、优分率、及格率、低分率和各题的得分率,积累学生易选错或答错的各种答案;分析好学生各题得分高低的可能原因。

2.课堂要求:

I.自查自纠:学生对批改过发还的试卷进行自查矫正,如对试卷进行查漏补缺,自检答错或空白的原因,做出正确的答案等。教师可提前发还试卷并提出自查活动的要求。

II.合作互助: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对于个人理解不了或对答案有不同意见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相互纠错。

对于小组内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教师可鼓励其它小组同学尝试解决,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自己剖析,全程参与析错、纠错的过程,以求真正理解。

III.典型分析:学生在充分自学、相互交流之后仍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重点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对不明答案教师作出明确的分析。

IV.针对训练: 根据阅卷中发现的问题,围绕相应的知识点、能力点等方面设计对应的变式训练题,让学生在讲评之后进行跟踪测试。

V.总结反思: 教师讲明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本次检测卷总体难易度,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复习课课堂模式

1.学案导学:

a. 教师在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按照模块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案(备课组集体备课)

b.学案应提前1-2天发给学生

c.教师应及时搜集、归纳学生对学案的反馈情况,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

2.合作探究:在学生试做、教师批阅之后,根据所掌握的批阅情况展开课上小组课堂讨论,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适时进行点拨和强调,对小组讨论的方向和内容进行调控,以求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3.典型引路:教师对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总体点评,对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再强调,让学生全面掌握复习的重、难点问题。

4.方法点拨:教师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对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示归纳,力求系列化、系统化、网络化,明确提出复习的目标要求,特别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进行总结,侧重对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指导,努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化,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复习打好基础。

5.反馈巩固:布置适量的相关巩固性练习和变式训练,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练习的题目要精,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和一定的综合度。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错误及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及时予以反馈纠正。然后再作简要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能力升华。

物理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引导自学—互动探究—精讲诱导—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具体程序:

(一)知识回顾提出目标:(35分钟)

知识回顾采用形式(1)让学生复述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注意的问题(2)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3)处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等

然后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机。

(二)创设情境引导自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景例如(1)从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2)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知识的价值性创设情景。(3)通过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创设情景。通过情景的创设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结合问题自学教材

(三)互动探究点拨释疑:(101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要求:对于概念,解决“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形成体系,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对于规律,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探究设计方案,探究规律的得出以及适用条件。得出初步结论后,互动交流成果,组间质疑。教师进行实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和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精讲诱导归纳总结:(58分钟)

1)完善物理概念体系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2)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以及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讲解时要注意详略得当,注意典型引路,忌面面俱到;同时也要注意与启发性设问相结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发表见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当堂达标:(510分钟)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一次进行强调。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掌握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

高一物理组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试卷评讲课是对学生前段学习效果的和学习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为了避免试卷评讲中出现重复累赘,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学生受益的目的:试卷评讲课应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学生的自查纠错,

可以在试卷上做统计,错题题号,丢分知识点,要求学生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错误原因,并将纠错过程写在试卷上,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查纠情况。

(二)小组讨论互纠

要求学生对讨论情况做出笔录,笔录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试题的正确解答情况。教师要关注小组讨论情况。要切实监督这项工作的合格率,如有人写的问题不够深刻,要求重新反思直到抓住问题的实质。

 (三)提出小组不能纠正的问题

学生探讨之后,可能依然存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要提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要求学生探究疑难问题的解法,启发学生勇于探究其他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各小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进行补充。

 在小组讨论时,要充分动员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帮助,让学生积极参与近来,老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近来。最后老师把握知识的方向:深度,广度,还要要对典型题型进行强化和扩展。这个试题的变形式和拓展,需要教师来做,即跟上变式训练。

 (五)考后反思

要求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考后反思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总结。这个总结不可以是:粗心、考试不在状态、没看清楚题意之类的不能反映本质问题的敷衍,要做深度的总结:哪个知识点还不会,还略知一二,还需要强化。平日里做题的习惯是否是正确的:要求总结有实效,不可以只说一些不疼不痒的话。

 讲评课需要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密切配合,学生认真总结,教师检查督导的同时,准备好错题点的变形式练习。以便于彻底解决问题。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1     基础知识梳理的落实

每堂课的开始5-1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复习基本知识。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用问题式提前展示。

也可让学生讲解基本知识点。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形成知识网络。

 2、认知方法的传授:

对应学案中的例题,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做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3、技能训练的实施:

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检测,此间教师应巡视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4、课堂小结

在内容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

化学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 课前复习——情境创设——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一、课前复习

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一般可以采取四种方式:

1、以问题组形式向学生提问,

2、听写化学方程式,

3、处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4、学生复述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注意事项

二、情境创设

这是新授课的引入环节,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动力。高中化学课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生活情境:教育专家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化学本源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化学教学,使化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包括日常生活情境(厨房中的化学),社会热点情境。(环境污染,神八升天)

2、实验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以根据新授课的主要内容,设计趣味小实验(小魔术),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3、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要求问题设置明确,有层次性,具有一定思维含量。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探究,教师设计问题组(不是引入环节中情境问题,而是针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问题)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或者其他学习资料,再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得出问题的答案;

2、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内明确分工,然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可以老师求助),最后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教师(或者让学生在台上演示)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对现象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多个实验可以一起完成,让学生集中讨论,节约时间。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如,口述,板演,或者投影学习报告等,若有不同意见,教师组织引导其他学生讨论,辩论,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经过教师点评(也可由学生点评),加上教师对知识的精讲,最终达成共识。

五、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本节课的内容,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规律和方法,教师选取难度适中的题目作为当堂检测以及变式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能力,课后分层次布置作业。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回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做满分卷

一、自查自纠

1、教师对试卷全批全改,并对典型问题和出错较多的问题做好记录。

 2、投影成绩和答案,对照自查。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成绩,独立的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

3、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

1、对于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合作学习。

2、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三、问题回溃

1、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回报。

2、对各组展示的问题,老师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思路和方法。

四、教师点拨

对学生提出较为集中的问题,教师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从解题方法、技巧方面,从解题的过程规范性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彻底解决。

五、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出错多的题,难以理解的题,教师投影针对性练习题,以强化对试卷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通过改变条件、背景或设问,开拓学生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六、做满分卷

学生梳理错题解答的规律与方法,完成满分卷。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自补——合作——梳理——提升——反馈

一.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以考试大纲对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完成学案基础梳理和针对练习,复习巩固知识要点,掌握主干知识和规律。完成形式:授课前的作业形式解决。

二.合作——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完成形式:小组形式限时完成。

三.梳理——知识梳理,点拨归纳

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然后引导进行总结归类,构建知识网络。教师结合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重点知识、难点、疑点讲解,对相关理论、规律进行归纳、拓展。完成形式:师生互动,学生主体解决问题。

四.能力提升——典例评析,深化提高

根据本节重点难点特别易混点和学生的疑点,精选例题,选择有针对性的例题深化提高。完成形式:生先独立解决精选练习题,然后是引导小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对于有思维含量的题目,小组交流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师引导总结规律,找出科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师适时知道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规范解答问题,灵活的应用知识,形成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型,提升能力。

.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完成形式: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对化学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应当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为他们创造比较多的交流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构科学的结构,为不同的学生留出层次各异的思维空间,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我们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生物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5分钟站立背诵:

背诵资料是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解本节课的新授内容。站立背诵,学生可以相互检查,提高检查面,教师抽查。

(二)导入:要求语言简洁、精炼、生动、自然。

大多数使用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比较容易形成知识体系。

(三)展示学习目标原则:面向全体,降低教学起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目标、知识框架、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过程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四)新授课的学习

1、首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自己找出认知上的重点、难点。

2、展示、交流前一步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3、教师的点拨要适时到位,给学生留有消化的空间,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加强课堂问题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多些指导激发,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这样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

4、学习反馈 达成目标。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备课,明确矫正目标

1)选择题对于正答率低于70%的题目记录下来,找出学生主要错误答案,分析学生出错点。简答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应的知识

2)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3)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4)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

5)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二、学生自主分析(大约10分钟)

首先由学生根据答案,自己分析,相互讨论、讲解,教师参与,点拨,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需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课堂的观望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观察出学生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思维的偏差在哪里,如何纠正学生的偏差,学生需要哪些帮助。

三、教师讲解(大约25分钟)

 根据第一、二两个步骤,教师再灵活确定需要讲解哪些问题,如何讲解,某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暴露出问题所在。

四、反思提高(大约10分钟)

教师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消化、自我巩固、自我探索。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生物复习要两手抓,既要抓课本,又要有必要的练习。将复习穿插于平时的学习中。利用早自习让学生有计划地着手复习课本。

一、展示复习重点、难点

向学生展示出本课时所复习的范围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其中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为学生设计一个梳理知识的方法,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出本课时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

三、典例辨析

对本节复习的内容根据重难点,找出典型例题,师生共同分析,还可以变式突破,举一反三。

四、达标练习,纠正错误

根据复习内容事先出好相应练习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查缺补漏,纠正错误。

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环节一】温故知新

通过课前提问、默写等手段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或通过讲评作业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环节二】情境引入

从学生生活入手,或以时政或以案例或以典故或以歌曲创设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三】自主学习

依据教学内容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阅读课本,自行思考和学习。

【环节四】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教师围绕创设的情境,设置若干个具有思维含量和侧重知识运用的问题,让学生小组探究。之后,通过小组板演、问答、陈述、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讨论思辨,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

【环节五】归纳整合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理清知识结构,明确规律方法和重难点。

【环节六】巩固训练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设置若干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限时训练,检测学习效果。依据检测的学习效果,布置分层作业。

讲评课

【环节一】成绩分析

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总体分析、个性分析、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表扬鼓励、鞭策落后等等,但是注意不要直接将学生个人成绩公之于众等。

【环节二】独立思考,查找问题

教师据错题统计情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据此分析研究自己的试卷,找出问题,提出新见解。可让做题较好的同学谈自己做题的感想。

【环节三】老师精讲,总结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总结同类题目的解答技巧和规律以及通过测试和讲评获得的经验、教训、启示等。

【环节四】跟踪训练,巩固练习

 由教师或学生提供与本题相近、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已做过的也可以。

复习课

【环节一】教师串讲

教师依据课标和考点对本课或单元知识,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力争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明确重难点。

【环节二】学生背诵

学生依据教师引领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当堂背诵,储备知识。期间,教师也可以进行抽查,以督促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环节三】针对训练

在老师讲解和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及时跟上课堂巩固练习。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

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作业讲评,复习提问

教师提前统计学生作业出错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作业。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提问。对上节课内容复习采用直接提问、学生默写、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灵活选择。作业讲评、复习提问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0分钟,以免冲击新课学习。

二、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对简单、涵盖面较宽的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动笔标注教材,归纳、整理相关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点评,梳理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留给学生进一步记忆落实相关基础知识的时间。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记忆落实基础等自主学习时间在10分钟左右。

三、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合作探究

对于学生能够部分解决但理解不深入、不全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由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解决,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予以适当的点评、归纳整理。每节课学生课堂讨论环节不得少于一次,不得超过两次。

四、教师精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理性问题感性化,精讲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所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堂教学小结,学生当堂练习

教师出示课程标准,回顾教学重点与难点,加强学生的当堂记忆与落实;或者教师依托板书,勾勒本课知识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的把握;或者让学生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练习题目。当堂练习的题目难度控制在中等水平,根据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当堂练习。当堂练习的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当堂讲评。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查自纠

教师提前分发学生试卷及答案,要求学生提前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自查自纠,解决答题过程中因基础知识薄弱、答题不认真导致的失分,并回归教材,复习相关知识。

二、小组讨论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自查自纠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之内成员互相讲解,充分发挥小组之内成绩相对较好学生的作用,初步解决基础性的问题。

三、重点讲评,方法引导

统计学生通过自查自纠、小组讨论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评。教师讲评要突出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强讲评的针对性。讲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得出信息、审题、答案组织等做题方法的引导,规范学生答题思路。

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精选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堂练习,当堂巩固,注重学生对做题方法的归纳与理解。

四、满分卷与拓展卷

课后学生要整理满分卷,避免相同题目的再次错误,并整理经典题目,注重分析出错原因以及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精选练习题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同类型题目做题方法的运用。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授课内容较多,所余复习课时间非常有限,为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制定以下复习模式:

一、制定复习计划,明确复习任务

提前一个月左右分发给学生复习计划,明确每一课学生应当掌握的复习任务,学生利用平时的零碎时间、历史自习时间进行先期自主复习,复习计划要突出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可全面撒网,加重学生复习困难。

二、知识线索梳理,把握整体框架

在课堂有限的复习课时内,尽量以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教学单元,教师课上板书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线索,学生能够从整体框架上把握知识线索。但此环节教师要尽量减少讲授时间,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以留足充足的时间记忆背诵。

三、教师指出重点,学生落实基础

在学生自主复习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点出本单元的重点,在课堂之内记忆相关内容,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精选作业练习,强化课后总结

教师精选经典习题,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把握,习题要少而精,把握单元内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作业及课堂上尚未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重新回顾基础知识。

地理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打造高效课堂的原则,制定了新授课教学模式。

1、学生复习背诵记忆上节课内容,老师检查(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默写、提问、爬黑板等)。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简洁一些)。常见的导入方法有:(1)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导入;(2)由课题导入;(3)图片或者动画导入;(4)复习提问导入等。

3、根据导学提纲(根据《非常学案》的新知导学栏目和课本),学生自学。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讨论合作还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反馈给老师集中解决。

5、老师解答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得出规律方法,对重难点知识及时跟上典型的巩固训练题,

6、最后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7、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步骤:

1、展示错题(教师批阅完试卷后,统计得失分情况,分析错误原因,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统计错题)

2、学生自查自纠。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小组展示反馈,汇报未解决的共同问题

5、教师根据汇报的未解决的共同问题针对性讲解,并变式训练。

6、巩固练习,做补偿性训练题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复习课多是学完一个单元后对一个单元的回顾复习,它不同于高三的复习课(高三的复习课多是对一节内容的复习)

1、老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板书、多媒体、学案等)展示本章知识体系

2、学生结合笔记及课本自主复习本章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本章的知识体系

3、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遗忘的知识点。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

4、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讲解。

5、做本章巩固性训练题,加以熟练应用。

附件1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备课中的问题

1.有的集体备课是由个别教师以“教学案”的形式来完成,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当然邹平一中也有“集体备课”,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来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但是,全组备课的教师只有1-2个,其他人都没有备课。在“集体备课”时,没有备课的老师对教材不熟悉,对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没有内化、思考,他们能够提得出意见吗?也许有经验的老教师凭老经验可以说几句,但也不过是空话、套话、“普通话”,说了等于没说。多数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备课,所有没有发言权,只能闷声不响,全盘接受。因为没备课的教师基础是“0”,所以别人备的课哪怕水平再低,再低效,他们也只能说一个字:“好”。也许有人说,教师为了上课,肯定会自觉钻研的。恐怕不一定。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因此,教师不是每节课都“备”的,一周只备一节;2.不是人人都备课的,有的人可以连一节都不备;3.备课实行轮流制,新教师、老教师,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工作负责的、不一定负责的都要轮流;4.重在打造“导学案”,一个好的“导学案”就等于教学的高质量;所有“导学案”循环使用。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假如有人问:教师为什么要批改作业?可能有这样几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回答:A.批改是教师的职责;B.批改是上面的要求;C.批改可以防止学生作业不认真;其实“批改”的本质是“学情调查”。

批改与学情调查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是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回答的,因而显得抽象性和表面化。B是站在领导要求角度回答的,言下更有着一些被逼和无奈。其回答共同性都是撇开了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明白教师批改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教师在批改面前的态度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职责、任务,因而会使批改缺少目标和动力,成为一个机械性的劳动任务。C虽然表面上是站在批改对学生的作用角度回答的,但是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其片面性表现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认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更无视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学轻练。学的时间过长,而用于训练的作业主要在课内,量很少,时间很短,导致重学轻练。重学轻练能否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生“学”果然比较扎实,但是,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邹平一中只有一个“反复”,即“认识到实践”,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够完成吗?即使上课时完成了,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完成,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宽松。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来很美”: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着重于训练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1)削弱了学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2)“对学”、“群学”形同虚设。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差生才热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差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3)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昏天黑地,浪费时间。

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有时索性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惰性的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条件。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没有记录,缺少思考,作业反馈时一是凭自己批改时的粗浅印象传递一下答题情况,表扬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批评几个不太认真的学生,随后就进入“讲评”阶段。由于批改时没有分清重点题、一般题,讲评时只好从头到尾,一题不拉地组织点评,使讲评重点不突出。又由于没有记录犯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提问时往往盲目随意,有时会导致被提问的学生答案全部正确,或犯的是个别性错误而产生讲评低效现象。更由于批改时没有深入思考,想当然地评析,使评析达不到揭示原因、规律、方法的深度。

2.机械呆板。一个教学行为是否重要和必要的必须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站不对角度,批改往往变成僵死的、无活力的教学行为。例如不管作业量多少,批改难度如何,批改时间是否足够……强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结果一是以大量的、机械性的批改时间,挤占了教师的备课、选题、编练习、个别辅导的时间,导致有的教师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为名,拿着别人的编写的教案仓促上阵,上课时只能“灌输”结论,并穿插一些空话、废话、普通话。有的教师编写练习时忽视“先做”和挑选,“捡到篮里就是菜”,让学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数量多而收效低的“作业”,隐形浪费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上课的点评时间。而且教师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低效劳动而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

3.目标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寻找讲评的重点;二是寻找学生的错误类型,以便探究其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办法。但是,在某些教师的操作中,批改的重点不是放在题目上,二是放在评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尽力完成”。就学生的得益角度看,这样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没有学识与能力提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三维目标”中只落实了“情意目标”,其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批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也有的展示是只请差生,这样做,没有学习困难的“优生”受害最深,长此以往会出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说,展示代表固定请差生,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生不认真完成“导学案”。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应该说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但是有的学校却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解题能力指导时,老师只满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满分的方法,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使用“演绎法”。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规律、方法的归纳,一次就必须系统、全面、正确,以后就一劳永逸。不知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个道理。于是片面追求“归纳”完美,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即使能让学生倒背如流,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

再次,要容忍学生在归纳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的规律、思路、方法,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简单的、完整的、严密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的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归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的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