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魏勇《高职专业基础课创意教育教学研究》结题论文:大国工匠意识下高职专业基础课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党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超一流的技能。其核心是: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对高职院校,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之中,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任务。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以下简称《公差配合》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是联系设计课程和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1]。从这门课的性质和目标看,是让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精度、检测等知识技能,这正是培养学生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的天然素材。

一、与“工匠型”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众所周知,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以“应试教育失败者”的心态步入校门的,他们有无成为工匠的信心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早已有了答案。以下略举一二:

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力的基本结构。这八种智力分别是: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该理论强调人的智能的多元性,各种智能之间具有平等性。高职学生,与同层次的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是智力结构有所不同 [2]。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一开始就要用多元智力理论引导我们的学生,消除学生身上的自卑感,激发学生成材的内驱力,使他们竖立起成为工匠的信心。将这一理论的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并鼓励学生找到自身的智力所在,寻求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2、“创意教育”理论。国内创意法教育根据脑科学成果提出了“最差即最优”的平等教育理念,认为传统观念上的“优生”和“差生”其实是两种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具有相等的发展潜能[3]。创意法教育的直接依据是生物科学的脑科学理论。创意法教育认为从整个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无“优差”之分。某学科考试成绩“最差”的学生,只能说明其右脑(或左脑)最差,这样的学生在另一相反用脑的领域恰恰是“最优”的。创意法教育通过“展示”“最差”生的优势,激活“最优”生的短板,“修复”“中等”生的不足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创意法教育也符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右脑较发达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开发左脑,反之亦然。左右脑平衡发展成为平等教育的关键。实践中我们常发现有些理论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实践课上却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便是佐证。

上述理论均要求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真正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自觉朝向“工匠型”人才方向去努力,并且最终都能够成为祖国的工匠。

二、“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工学一体化教室的配置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突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象,创建工学一体化教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环境。教室除配置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外,还应配置测量工具箱(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量块等)、工件(如齿轮、轴、键等)、标准手册和航空、汽车工业常用的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XR20表面粗糙度仪等)。

引进先进的可视化几何公差测量平台,利用MATLAB软件平台,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由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处理,以图形显示输出测量结果,提高教学效果。[4]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较复杂的实验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工匠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工匠型”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工匠型”教师。工学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大为提高,教师应为“大师”或优秀“双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工匠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求真、求实、求精,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去领悟专业基础知识和自身努力方向。

3、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根据高职专业基础课的特点,构建“工匠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以生产型课程体系、生产型实训基地、生产型教学方式为特色的“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项目形式呈现生产或工作任务,通过营造企业生产或工作环境,按照生产或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实现“生产型”教学方式。

三、寓“工匠型”意识培养于工学一体化教学之中

工学一体化课程设置是以培养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排列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结构完整的过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获得实践性知识的课程内容与工作进行高度整合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设置。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难度适合的生产案例,要求学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公差配合》课程导入以一个典型零件的测量开始,摒弃原来的以一堆新概念开始。学习情境是学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企业工作过程之间的纽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教学情景。我们采用了以飞机典型零件的测量作为载体,来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实际加工过程中,飞机零件的测绘、加工、装调等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产品检测过程中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来编写工作页。以企业实际生产的典型零件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加大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生产型”教学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项目,十六个工作任务,具体如下:

项目1、公差及检验。

典型工作任务:

1.1绪论(慕课);

1.2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原理和使用(慕课);

1.3轻型飞机起落架液压缸活塞的测量。

项目2、配合及选用。

典型工作任务:

2.1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慕课);

2.2起落架液压缸的检测与装配;

2.3配合的选用举例(慕课)。

项目3、几何公差及其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

3.1百分表、量规、水平仪、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

3.2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慕课);

3.3台阶轴的形位误差检测。

项目4、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

4.1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慕课);

4.2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

4.3飞机液压缸活塞表面粗糙度检测。

项目5、典型零件及其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

5.1圆锥的检测(万能角度尺、正弦规的使用);

5.2键和花键的检测(量规的使用);

5.3螺纹的检测(螺纹规、三针法测量);

5.4齿轮的检测(齿厚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基节仪、导程仪)。

5、体现工匠精神培养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以理论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结合学习态度、实践操作和理实考查综合评价。评分标准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四、运用“翻转课堂”强化“工匠意识”

现实中的劳模、工匠,无不是利用8小时以外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的。翻转课堂的应用将有利于学生工匠意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所谓翻转课堂,是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将学生学习的两个阶段,即“信息传递”阶段和“吸收内化”阶段倒置,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放到课外,而将知识内化过程放到课内。

就《公差配合》课程而言,互换性及公差的有关概念和国家标准部分可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课前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自学,课堂主要学习量具、量仪的正确使用和零件的实际测量。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超星学习通结合QQ学习群等网络平台让学生随时能够学习交流。

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以促进工匠意识的形成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方针的提出,我国制造业也将跨入新时代,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创新能力的工匠才是与时俱进的工匠。

1、加强思维训练

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意识,高职生具有多元的智力创新潜能。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几何公差检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自由确定不同的检验方案,允许学生提出新的检测方案并在多种方案中比较。

2、锻炼创新意志

爱迪生说过:“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将工匠意识的培养融入到专业基础课一体化教学之中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1】 吴孟宝 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7.52

【2】王爱华等 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新模式[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3】 郭成志 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6.1.25

【4】陈丙三等 构建多位一体的互换性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路径探析 —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2.29-30

【5】魏勇 翻转课堂模式下“机械制图与AutoCAD”“三维建模先导”教学法初探 [J].镇江高专学报2017.4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