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语言表达的革新,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青年群体重要的交际符号。
微博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平台,其热门话题中的语言现象具有动态性、传播性和文化渗透性特征。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语言学本体分析,缺乏对生成机制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系统性探讨。
研究意义
学术价值:构建"语言生成-传播路径-文化影响"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拓展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边界。
应用价值:为网络语言规范、舆情引导及跨代际文化沟通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研究
语言学界:聚焦构词法(如谐音、缩略)、语义泛化(如"内卷""躺平"的语义迁移)研究(李宇明,2020)。
传播学界:关注模因理论视角下的传播规律(李明,2021)。
现存不足:对亚文化圈层差异、语言权力博弈等深层机制研究不足。
国外研究
批判话语分析学派(Fairclough)关注语言与意识形态关联。
数字人类学领域(Miller)强调社交媒体语言的社群认同功能。
研究启示:需结合中国本土语境构建解释模型。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核心问题
网络流行语如何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被生产、筛选与再创造?
语言现象如何反映并反作用于当代社会文化心理?
四,研究方法
语料分析法
使用Python爬虫构建动态语料库,结合ROST-CM6进行词频统计与语义网络分析。
田野调查法
选取Z世代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记录语言使用场景及心理动因。
跨学科研究法
融合社会语言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理论进行多维解读。
五、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学术创新
提出"技术赋能-情感共振-文化适配"的生成逻辑链
揭示网络语言对主流话语体系的"反哺"现象
预期成果
形成10万字研究报告
建立首个微博网络流行语动态语料库
发表2篇CSSCI期刊论文
六、研究计划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一期ﻩ2023.09-2024.03ﻩ文献综述与语料采集
二期ﻩ2024.04-2024.09ﻩ田野调查与数据分析
三期ﻩ2024.10-2025.05ﻩ理论建构与论文撰写
七、参考文献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Fairclough, N. 《语言与权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李宇明《网络语言的能量与规范》(《中国语文》,2020年第6期)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