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情境中幼儿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游戏化情境中幼儿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政策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表达"作为语言领域核心目标

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强调"重视幼儿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获得经验"

现实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幼儿口语发展面临挑战(某市2023年调研显示:42%小班幼儿存在"倾听习惯不良",28%中班幼儿出现"词汇贫乏化")

当前口语教学存在"三化"倾向:

✓ 课堂化(脱离生活场景)

✓ 碎片化(缺乏系统设计)

✓ 表演化(重形式轻真实表达)

研究价值

构建"生活浸润-游戏载体-经验升华"的口语发展新路径

为破解"方言区""双职工家庭"等特殊情境下的口语教学难题提供方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际经验

新西兰"语言故事袋"项目(家庭-幼儿园协同培养模式)

意大利瑞吉欧"儿童百种语言"理论(强调环境作为第三教师)

(2)国内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对话型师幼互动"研究(提升教师回应质量)

深圳市"童语同音"计划(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发展)

(3)研究空白

游戏化设计与口语发展目标的精准对接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幼儿的口语干预差异化方案

三、核心概念界定

游戏化情境:

基于幼儿心理特点设计的四类活动场景:

角色扮演区(如"小熊超市")

故事重构角(如"绘本剧场")

生活模拟站(如"小小气象台")

户外探险营(如"丛林寻宝")

口语表达能力:

包含三个发展维度:

语言基础(语音、词汇、句式)

交际能力(轮流对话、话题维持)

思维外化(叙事逻辑、想象表达)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框架

生活场景 → 游戏转化 ←→ 经验提升

(真实体验)(符号表征) (反思迁移)

(2)创新教法

三阶提问法:

启动性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推进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拓展性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动态支架策略:

幼儿水平ﻩ教师支持方式

沉默期ﻩ多模态输入(动作+图片+语言)

单词句期ﻩ句子扩展("要饼干"→"老师,我想要圆圆的饼干")

流畅期ﻩ话题深化("然后呢?""还有不同办法吗?")

(3)研究方法

视频分析法:对120小时游戏录像进行Nvivo编码(每10秒为一个分析单元)

个案追踪法:选取3类典型幼儿(方言儿童/双语儿童/语言迟缓儿童)进行纵向研究

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反思-改进"循环优化教学策略

五、创新点

工具创新:

开发"幼儿口语发展彩虹评价尺"(7个发展水平,21项具体指标)

设计"会说话的墙面"互动环境系统(含触摸发声装置)

模式创新:

建立"家庭游戏资源包"周循环机制(每周发放1个主题材料袋)

首创"童言档案馆"成长记录方式(区块链技术存证关键语言事件)

六、预期成果

实践成果:

形成《幼儿园口语游戏活动案例集》(含36个精品活动方案)

编制《家庭口语游戏指导手册》(配扫码视频示范)

理论成果:

构建"游戏化口语学习模型"(发表1篇SSCI论文)

提出"三境九阶"发展指标体系

技术成果:

申请"智能语音分析教具"实用新型专利

开发幼儿语言发展APP(具备实时语音评估功能)

七、研究计划

阶段ﻩ时间ﻩ重点任务ﻩ成果载体

基线调研ﻩ2024.9-11ﻩ完成8所园所语言环境评估ﻩ调研报告

模式构建ﻩ2024.12-2025.3ﻩ开发12个核心游戏模块ﻩ活动原型

实证研究ﻩ2025.4-9ﻩ开展两轮教学实验ﻩ对比数据

成果推广ﻩ2025.10-12ﻩ组织教师工作坊ﻩ培训课程

八、保障条件

研究基础:团队已积累200+小时幼儿语言行为视频库

合作支持:与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建立合作

技术支撑:获某科技公司"童声识别算法"专项授权

九、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周兢.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