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时代的古典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开题报告

《数字媒介时代的古典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背景

数字媒介(短视频、弹幕、互动小说等)重构了文学传播路径,古典文学的接受方式从"静默阅读"转向"碎片化互动"。

《红楼梦》作为经典IP,在抖音、B站等平台衍生出大量二次创作(如剧情解说、Cosplay短剧、AI配音改编),形成新的阐释空间。

学界对"文学经典数字化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传播学领域,缺乏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的审美价值重估。

意义

理论层面:探索媒介变迁对文学经典阐释权威性的解构与重建。

实践层面: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提供可行性路径。

二、研究现状综述

古典文学传播研究

传统研究聚焦校勘、译介、出版(如红学版本传播)。

新近学者开始关注影视改编(如87版《红楼梦》电视剧研究)。

数字媒介与文学交叉研究

国外: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参与式文化"理论。

国内:欧阳友权团队提出"网络文学叙事的快感机制"。

空白点:短视频超短时长、算法推送对文学深度接受的冲击尚未被系统讨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第一章:短视频平台《红楼梦》二次创作的分类(如知识科普类、娱乐解构类、亚文化嫁接类)。

第二章:受众接受调查(问卷设计:00后群体对"宝黛爱情"的认知是否受短视频扁平化解读影响)。

第三章:经典文学在数字媒介中的"祛魅"与"复魅"辩证(如严肃性消解 vs. 年轻群体接触门槛降低)。

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选取100个点赞量超10万的《红楼梦》相关短视频,分析其叙事策略。

问卷调查:针对200名大学生用户,量化统计其接触途径与理解程度。

跨学科理论:运用接受美学(姚斯)、媒介环境学(麦克卢汉)双重视角。

四、创新点

提出"文学经典传播的算法驯化"概念,探讨平台算法如何塑造受众对古典文学的期待视野。

首次将短视频二次创作纳入红学接受史研究序列。

五、预期成果

完成核心期刊论文1篇:《抵抗与共谋:

建立"古典文学数字传播案例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六、参考文献(示例)

[1] 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 商务印书馆, 2012.

[2] 孙玮.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 新闻大学, 2018(4).

[3] B站《红楼梦》相关视频热度数据报告(2020-2023).

七、研究计划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1ﻩ2024.09-11ﻩ文献梳理与样本采集

2ﻩ2024.12-2025.03ﻩ受众问卷调查与访谈

3ﻩ2025.04-06ﻩ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