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量感"作为核心素养,强调"通过直观体验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

现实困境

当前教学存在"重记忆轻体验"问题(某市抽测显示65%学生无法合理估算常见物品重量/体积)。

传统教具(如1立方分米模型)难以实现动态可视化呈现。

研究价值

理论:完善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体系。

实践:开发可推广的可视化教学工具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量感研究刚起步,现有成果多集中于理论探讨(如王永春2023),缺乏系统化教学方案。

国外研究:美国NCTM提倡"Manipulative-Based Learning",日本"单位累加"教学法较成熟,但文化适应性待验证。

研究缺口:如何利用可视化技术(非高成本VR)解决"抽象单位具象化"难题。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开发"三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实物操作→动态演示→生活迁移)。

设计8-10个典型课例(如"1公顷有多大——校园地图缩放实验")。

研究内容

子课题1:小学生量感水平前测(含单位换算/估算/合理选择三维度)。

子课题2:可视化工具开发(AR单位换算卡片、可折叠体积模型等)。

子课题3:教学实验(实验班可视化教学 vs 对照班常规教学)。

四、研究方法

设计研究法:三轮迭代开发(原型设计→课堂试用→改进优化)。

眼动追踪技术:选取30名学生,分析可视化教具对注意力分布的影响。

临床访谈法:通过"量感诊断四步提问法"(预测→操作→解释→应用)深度评估学生思维过程。

五、创新点

策略创新:提出"具身认知"导向的量感培养路径(身体参与→空间表征→数学抽象)。

工具创新:开发低成本"量感魔法盒"(含可变形容积器、动态单位换算尺等)。

六、预期成果

《小学数学量感教学课例集》(配套人教版教材)。

形成量感发展水平测评框架(含实物操作观察表、纸笔测试题库)。

七、研究计划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1ﻩ2024.09-11ﻩ文献研究、量感前测工具开发

2ﻩ2024.12-2025.04ﻩ第一轮实验(长度单位教学)

3ﻩ2025.05-08ﻩ工具升级,第二轮实验(体积单位)

4ﻩ2025.09-12ﻩ成果提炼、区域推广

八、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培英(202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Clements, D. H. (2015).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asurement. NCTM.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