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沉浸式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沉浸式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政策导向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通过历史情境体验强化价值认同"。
教学现状问题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知识灌输化""情感培养形式化"现象,学生难以形成深层历史认同(某省调研显示仅32%学生能主动关联历史与现实)。
研究价值
理论:探索沉浸式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耦合机制。
实践:为情感类历史教学目标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沉浸式教学多用于语言学科,历史学科应用集中于VR技术(如故宫博物院项目),但常态化课堂缺乏低成本方案。
国外研究:美国"Reacting to the Past"角色扮演教学法、英国"Living History"实践较成熟,但文化移植需本土化改造。
研究缺口:如何通过教学设计(非单纯技术手段)实现情感目标的沉浸式达成。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构建基于常规课堂的"三维沉浸"模型(情境沉浸/情感沉浸/思维沉浸)。
开发4-6个典型课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云参观+证人角色模拟")。
研究内容
1: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现状调研(问卷+访谈)。
2:沉浸式教学资源开发(时间轴沙盘、历史人物书信集等)。
3:教学效果对比实验(实验班沉浸式教学 vs 对照班传统教学)。
四、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进行两轮教学迭代(某校八年级2个平行班,每轮1个月)。
混合研究法:
定量:对比教学前后《家国情怀素养测评量表》数据(含知识理解/情感态度/行为倾向三维度)。
定性:通过学生历史叙事小论文、课堂观察记录进行深度分析。
德尔菲法:邀请5位教研员对教学模型进行多轮修正。
五、创新点
模式创新:提出"情境-问题-体验-反思"四环节教学流程,将情感目标具象化。
资源创新:开发"历史沉浸式学习包"(含音频剧本、仿制文物卡片等低成本教具)。
六、预期成果
《初中历史沉浸式教学案例集》(配套部编版教材)。
形成家国情怀素养观察量规(含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工具)。
七、研究计划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1ﻩ2024.09-11ﻩ文献研究、基线测评
2ﻩ2024.12-2025.03ﻩ第一轮教学实验("甲午战争"主题)
3ﻩ2025.04-07ﻩ数据分析,优化模型
4ﻩ2025.09-12ﻩ第二轮实验("全民族抗战"主题)
八、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亚夫(2021).《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McCully, A. (2012). History Teaching with Drama. Trentham Books.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情境·体验·思辨:初中历史沉浸式教学…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