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与传统水墨艺术的融合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数字媒介与传统水墨艺术的融合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面临当代审美转型需求,数字技术(如动态影像、交互设计、AI生成)为水墨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国内外已有部分艺术家尝试数字水墨创作(如蔡国强、林俊廷),但系统性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仍显不足。

意义

学术价值:探索传统艺术数字化转化的方法论,填补美术理论空白。

实践价值:为美术创作提供跨媒介技术参考,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日本、韩国在数字浮世绘、新媒体水墨装置领域有较多实践;西方学者侧重技术对东方美学的影响分析(如Machiko Kusahara)。

国内: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已开设数字水墨相关课程,但多集中于静态图像处理,动态交互研究较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传统水墨美学在数字媒介中的适应性分析(如留白、笔墨韵律的动态转化)。

技术实验:使用Procreate、After Effects、TouchDesigner等工具创作动态水墨作品。

教学实践: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融入数字水墨模块,评估学生接受度。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梳理水墨艺术史与数字艺术理论。

实验法:通过案例对比(如《千里江山图》动态化VS原创数字水墨)。

问卷调查:收集受众对数字水墨作品的审美反馈。

四、创新点

提出“动态留白”概念,解决传统水墨时空观与数字媒介的冲突。

开发适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数字水墨创作工作流”。

五、预期成果

系列动态水墨作品(1-3部短片+交互装置)。

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完成教学实践报告。

六、进度安排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1ﻩ2024.09-11ﻩ文献研究与技术学习

2ﻩ2024.12-2025.03ﻩ创作实验与数据收集

3ﻩ2025.04-06ﻩ教学实践与成果优化

七、参考文献

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

Lev Manovich《新媒体语言》

论文:《数字水墨的交互性研究》(《美术观察》202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