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的声音:近代中国(1840-1949)纺织女工社群的形成与女性意识觉醒》开题报告

《编织的声音:近代中国(1840-1949)纺织女工社群的形成与女性意识觉醒》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学术背景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逐渐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群体,劳工史与性别史成为国际学界热点。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欧洲工业革命中的女工群体,对中国近代纺织女工的探讨仍较薄弱。

国内研究常将女工作为"被压迫者"的单一形象,忽视其社群内部的互助网络、文化表达与主体性建构。

现实意义

通过挖掘女性劳工的自主性经验,为当代性别平等与劳工权益问题提供历史参照。

回应"新史学"倡导的"自下而上"视角,重构被边缘化的群体历史。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

核心问题:近代纺织女工如何通过工作场域、居住空间与民间组织形成社群网络?这种网络如何促进其性别意识的萌芽?

具体目标:

还原纺织女工的日常生活(工作制度、薪资结构、居住模式);

分析女工自发组织的互助形式(如"姊妹会"、罢工抗议、识字班);

探讨社会变革(如新文化运动、抗战)对女工意识的影响。

三、文献综述

已有成果

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揭示地域网络对女工生存策略的作用;

贺萧《危险的愉悦》关注娼妓群体,但指出女性经济参与与身份重构的关联性。

研究空白

现有文献多依赖官方档案或精英话语,缺乏女工自身书写的材料(如信件、口述史)的深度利用;

对女工与近代女权运动的互动关系研究不足。

四、研究方法

史料挖掘

以上海、无锡档案馆藏纺织厂档案为基础,结合《申报》《妇女杂志》中的女工报道;

收集20世纪30年代社会调查(如陈达《中国劳工问题》);

尝试寻访后代口述史料(需标注伦理审查风险)。

理论工具

运用E.P.汤普森"阶级形成"理论,分析女工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引入女性主义地理学,考察工厂宿舍、棚户区等空间对性别关系的塑造。

五、创新点

视角创新:将"性别"与"阶级"双重维度结合,突破传统劳工史范式;

材料创新:挖掘女工歌谣、工账本等非传统史料,还原其情感与经济实践;

跨学科尝试:借鉴社会学社群理论,分析女工群体的认同边界。

六、预期成果

完成1篇核心期刊论文(拟投《历史研究》或《妇女研究论丛》);

建立近代纺织女工数据库(包含200+案例的职业轨迹分析);

形成可供公共史学使用的口述史访谈提纲。

七、研究计划与难点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1ﻩ1-3月ﻩ收集档案与二手文献,完成理论框架

2ﻩ4-6月ﻩ田野调查(档案馆、纺织博物馆)

3ﻩ7-9月ﻩ口述史访谈(需申请伦理审查)

4ﻩ10-12月ﻩ数据整理与论文撰写

主要难点:

战时女工史料分散且损毁严重;

口述对象老龄化导致采集困难。

八、参考文献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1934)

Gail Hershatter《The Gender of Memory》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