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建构"三维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情境-体验-建构"三维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现实问题诊断
情感缺位:某区调研显示,83%的品德课堂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
体验不足:学生课堂情感参与度仅为37.5%(基于FIAC课堂互动分析)
内化低效:价值观念测试中,仅28%学生能结合自身经历阐释观点
2. 理论价值
深化情感教育理论在德育课程中的本土化应用
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型
3. 实践意义
破解"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教学困境
提供可操作的情感体验活动设计模板
二、核心概念框架
1. 三维模式内涵
维度ﻩ操作定义ﻩ实施要点
情境ﻩ创设具有情感唤醒力的真实/模拟场景ﻩ需包含价值冲突元素
体验ﻩ通过角色承担、戏剧化等方式产生情感共鸣ﻩ强调身体参与性
建构ﻩ在情感积淀中自主生成价值判断ﻩ拒绝直接灌输
2. 典型情感教育策略
心理剧技术(如校园欺凌情境再现)
道德两难讨论(如"救命药专利"案例)
仪式化活动(宪法宣誓情景模拟)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1. 研究目标
开发初中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评估量表(含4个一级指标)
形成50个情感体验活动案例库(按七年级"自我认知"到九年级"家国情怀"梯度设计)
建立课堂情感能量观测指标体系
2. 创新实践路径
(1)情境开发策略
四类情境矩阵:
冲突型(如网络骂战调解)
缺失型(如没有规则的运动场)
两难型(如举报作弊的代价)
崇高型(抗疫志愿者故事)
(2)体验活动设计
身体化学习工具:
∙ 情绪温度计(实时标注情感变化)
∙ 立场站位图(通过物理移动表达观点)
深度体验方法:
∙ 时空胶囊(给未来自己写道德承诺)
∙ 反转辩论(强制持相反立场发言)
(3)效果评估体系
生理指标:皮电反应监测情感投入度
行为指标:微表情分析系统识别共情表现
成果指标:道德叙事作品分析(故事复杂度=价值内化度)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1. 理论创新
提出"情感脚手架"概念(分唤醒-强化-迁移三阶段支持策略)
建立德育课堂情感能量流动模型
2. 实践成果
教师用:
∙ 《情感体验活动设计工作箱》(含36张情境卡)
∙ 课堂情感互动微课系列(20个5分钟示范片段)
学生用:
∙ 《我的道德成长手札》(可视化情感日记)
∙ 价值观探索桌游《选择之境》
五、研究保障措施
技术支持:采用Classin平台情感AI分析系统
专业督导:聘请戏剧治疗师参与活动设计
伦理规范:建立情感安全应急预案(含心理教师介入机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