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整下的高中政治模块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大概念统整下的高中政治模块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政策依据
202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2024年高考评价体系新增"学科内容整合度"考查要求
现实痛点
当前教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
1 重知识点灌输,轻体系建构(某省调研显示83%教师仍按教材顺序逐课讲授)
2 重结论记忆,轻思维演进(哲学单元平均课堂讨论时间仅8.2分钟/节)
3 重应试训练,轻价值内化(文化部分试题得分率高出情感认同率21个百分点)
突破价值
理论创新:探索大概念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耦合机制
实践意义:开发可迁移的模块化教学范式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
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大概念统整哲学与文化单元,实现知识逻辑、认知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
三维目标:
认知维度:构建"唯物史观"等5个学科大概念图谱
教学维度:形成"解构-重构-创构"三阶教学模式
评价维度:开发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量表
三、研究设计
大概念提取路径
自上而下:课标分析→专家论证(德尔菲法)
自下而上:学生前概念调查(绘制概念迷思图)
模块化教学框架
| 大概念 | 核心问题 | 典型案例 |
|-----------------|---------------------------|-------------------------------|
|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 抖音神曲为何能迅速走红? | 分析《早安隆回》现象 |
| 文化反作用 | 国潮崛起靠什么? | 李宁品牌复兴的哲学解码 |
混合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实验班/对照班SOLO分类评价对比
质性研究:收集学生哲学小论文进行话语分析
四、创新实施
"三链融合"教学策略:
概念链:用"实践-认识-真理"串联认识论全单元
案例链:华为发展案例贯穿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
活动链:设计"校园文化诊断"跨周实践项目
典型课例:《从"淄博烧烤"看矛盾特殊性》
解构环节:提取现象中的经济/文化/管理要素
重构环节:用矛盾分析法建立解释模型
创构环节:为本地文旅发展提出建议
五、预期成果
编制《高中政治大概念教学指南》(含概念图谱/模块设计/评价工具)
开发"哲学就在生活中"系列微课(20个生活化案例)
形成"政治教师+哲学专业研究生"协同教研模式
六、研究计划
阶段ﻩ时间ﻩ关键任务
1期ﻩ2024.9-12ﻩ大概念体系建构与验证
2期ﻩ2025.3-6ﻩ开展对比教学实验(16课时)
3期ﻩ2025.9-12ﻩ成果推广至3所重点中学
风险控制:
概念抽象化:配备"大概念转化脚手架"(如思维导图模板)
应试冲突:开发"素养-考点"对照表
七、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李晓东《思想政治学科大概念研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基于整体育人理念的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性…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